张晓宇,高书理,白亚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病患者为中老年人群,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恢复期患者普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在恢复期及时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1-3]。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是一种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增强护理工作的计划性及针对性,提升护理质量[4]。协同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对患者施护,不仅能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且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5-6]。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旨在探讨CNP模式与协同护理干预联合应用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6.15±8.36)岁,病程12~30 d,平均病程(21.25±4.30)d。CNP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7.68±8.49)岁,病程15~30 d,平均病程(22.69±3.40)d。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目前处于恢复期。均签署知情同意单。意识清楚,可良好配合治疗及护理。病例资料完善。排除标准: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非首次发病。存在听力、语言、视觉等功能障碍。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出院前告知患者详细服药方法,叮嘱患者按时做康复训练,定期入院复诊,保持良好心态,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2 CNP组 采取CNP模式下的协同护理干预。(1)组建CNP协同护理组。护理组包括护士长、专科护士及患者家属1名。干预前通过培训、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手机消息推送等方式对家属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进行提升,随后详细向其讲解已制定的CNP表(为期3个月),告知其需配合内容。(2)CNP护理实施。①第一个月,以健康知识宣教及早期康复锻炼为主。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要求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详细讲解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并发症预防、恢复期功能锻炼及生活起居等方面内容。发放功能锻炼图谱,现场示范锻炼方法,确保家属熟练掌握。制定早期康复锻炼计划,包括床上被动锻炼、正确体位、关节被动运动及站立平衡训练等,护理人员将以上计划内容录制为示范视频发送至家属手机,指导家属学会后辅助患者进行日常锻炼,2次/d,20 min/次。②第二个月,以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及强化运动锻炼为主。护理人员每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微信视频沟通1次,了解患者目前恢复情况及存在问题,督促患者坚持康复锻炼,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告知其积极配合家属的协同护理工作,这对改善预后效果有积极意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一步提升其运动强度及难度,增加上肢操、下肢操、行走及楼梯训练,要求患者保持3次/d,30 min/次的锻炼频率,教导家属患侧穴位按摩方法,穴位按摩1次/d。③第三个月,以良好行为习惯维持及坚持持续锻炼为主。要求家属将患者每日锻炼情况通过微信群进行视频打卡,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共同监督患者每日坚持功能锻炼,对表现优秀家庭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家庭增加随访次数,督促患者坚持锻炼。
(1)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以自制《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评估,包括用药遵医、锻炼遵医、饮食遵医、复诊遵医4个部分,总计100分。≥90分为良好遵医,60~89分为一般遵医,<60分为遵医性差。(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含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总分42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功能越好。(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估,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强。≤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1~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00分为生活自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NP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 例(%)
CNP组干预后GQOLI-74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干预前CNP组(n=48)对照组(n=47)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t P 43.59±5.87 44.83±6.02 1.017 0.312 50.75±8.69 52.16±9.13 0.771 0.443 56.58±5.67 57.50±5.90 0.775 0.440 50.07±7.33 51.68±7.80 1.037 0.302干预后CNP组(n=48)对照组(n=47)t P 72.49±6.30 65.39±5.12 6.021<0.001 78.68±8.34 66.46±7.38 7.557<0.001 86.37±8.32 74.10±6.96 7.788<0.001 73.26±8.61 60.59±7.20 7.772<0.001
CNP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s) 分
组别CNP组(n=48)对照组(n=47)t P NIHSS干预前12.67±5.26 11.81±4.80 0.832 0.408干预后5.58±2.07 8.67±2.65 6.341<0.001 Barthel干预前49.61±5.88 50.97±6.07 1.109 0.27干预后78.49±5.20 63.09±4.25 15.786<0.00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约为发病后6个月,时间较长,且恢复期的护理效果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需给予确切有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护理效果[8-9]。
协同护理模式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到健康护理计划及过程中,强调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三者间的协同作用,目的为改善患者预后[10]。将CNP模式与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后能改善常规CNP模式缺乏社会性、互动性的特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护理效果[11]。本研究结果提示,CNP模式下的协同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在干预前将患者家属纳入护理小组进行针对性培训,在其认知、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进行辅助干预。本研究的临床护理路径按照护理时间按月对患者进行对应干预,第一个月主要为健康知识讲解及早期康复锻炼,第二个月主要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及强化锻炼,第三个月则主要以行为及锻炼监督维持为主,层层递进,不同时期予以不同干预策略,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另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干预后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分析原因认为,患者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协同监督管理下自然而然提升了遵医行为,且经过康复锻炼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获得缓解,因此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12]。
综上所述,CNP模式下的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提升其遵医性和生活质量,改善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