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联合专项护理对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儿童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1-21 02:03彭琼芳卢丽萍王小梅
西部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量消失证候

彭琼芳,卢丽萍,王小梅

1 东方市人民医院,海南 东方 572600;2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临床发病率约为1%,患儿以长期、间段断性的咳嗽、胸闷及喘息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甚至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1]。当前西医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主要以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控制临床症状及体征为主[2-3]。中医捏脊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主要通过拿、捏、推、提、揉、擦、按等手法刺激背部皮肤,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4]。中医捏脊疗法最早见于《肘后救卒方》,用于治疗成人“卒腹痛”。李建雄等[5]报道,近年来对中医小儿捏脊疗法的应用及研究有上升趋势。单纯应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疗效显著,但其具体临床操作仍有待规范。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以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为主要观察指标,探究中医小儿捏脊联合专项护理在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8 年8 月至2020 年5 月在东方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68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1例;年龄1岁7个月至6岁,平均(3.42±1.21)岁;病程6~29 个月,平均(16.12±8.01)个月;本次发病病程1~3 天,平均(1.85±0.44)天;病毒感染19 例,细菌感染15 例;轻度16 例,中度18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2 岁3 个月至6 岁2个月,平均(3.57±1.09)岁;病程7~27 个月,平均(16.88±7.97)个月;本次发病病程1~3 天,平均(1.78±0.20)天;病毒感染23 例,细菌感染11例;轻度15 例,中度19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原菌感染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者[6-7];2)病情为轻中度;3)患儿监护人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1)衣原体感染者;2)过敏体质者;3)既往接受过中医捏脊治疗者;4)合并气管畸形、气管异物等其他喘息性疾病者;5)合并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6)重度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者。

1.4 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均口服孟鲁司特钠颗粒剂(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J20140167,规格:5 mg/包),年龄<5 岁患儿的服药剂量为每次4 mg,每日1次;≥5岁患儿的服药剂量为每次5 mg,每日1 次;参照《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8]用药,两组基础用药情况基本保持均衡。1)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哮喘的专项护理,包括维持足够的氧合及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并严密监测患儿体征,积极解除对应症状或并发症,对患儿陪护人开展疾病知识宣教,缓解患儿负性情绪,增强其活动耐力,以确保治疗顺利完成。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小儿捏脊治疗,患儿取俯卧位,护士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患儿背脊,自尾椎两旁开始,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挟注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捏至大椎穴,反复进行;自第3 次开始,每捏3 次后将皮肤提起1次,循环10次;结束后用大拇指指腹按揉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每个穴位按揉1~2 min,频次为每日1 次,3 天为1 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统计两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及喘息消失时间。

1.5.2 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分别对主症(如喘息、咳嗽、咯痰等)、次症(如体温、面色、精神状态等)进行评分,主征按0、2、4、6 分分别对应无、轻度、中度、重度,次症则按0、1、2、3 分分别对应无、轻度、中度、重度,并相加获得总分。

1.5.3 生活质量评分以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TM4.0,PedsQLTM4.0)[9]测评生活质量评分。该量表包括儿童自评及家长问答两个部分。PedsQLTM4.0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学校功能4个维度,共计23个条目,单个条目分值为0~4分,各维度分值为已回答的条目分之和/回答的条目数,维度总分为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正相关。

1.5.4 不良反应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哭闹不止、呕吐等。

1.5.5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依据个体证候积分下降程度将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及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或增加)。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转化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哮鸣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及喘息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 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 d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例数34 34哮鸣音消失时间6.02±1.25 6.82±1.36 2.525 0.014呼吸困难消失时间5.84±0.67 6.42±1.10 2.625 0.010喘息消失时间3.75±1.33 4.45±1.13 2.338 0.022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两组儿童自评量表、家长代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儿童自评量表、家长代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注:*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34 34儿童自评量表干预前74.58±7.40 73.87±8.02 0.219 0.827干预后85.22±4.67*77.69±5.02*6.403 0.000家长代评量表干预前64.54±11.65 65.01±12.33 0.161 0.872干预后75.22±10.69*69.48±10.27*2.257 0.027

2.4 证候评分治疗前两组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证候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证候评分比较(±s) 分

注:*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例数34 34主症干预前19.27±2.18 19.02±3.55 0.349 0.727干预后1.66±0.45*2.38±1.00*3.828 0.000次症干预前8.97±1.82 8.37±2.14 1.245 0.217干预后0.85±0.44*3.18±1.39*9.318 0.000总分干预前29.38±4.44 29.71±3.61 0.336 0.737干预后2.04±1.43*4.91±2.99*5.049 0.000

2.5 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且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于小儿生长发育不利[10]。现代医学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因该病易复发、不良反应明显等因素影响,其治疗获益远未达临床期望标准[11]。有研究[12]指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与免疫调节失衡存在密切关联。

中医学认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属“哮喘”范畴,其根本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其复发则多因感受外邪、情志因素及饮食不当引起[13]。另也有研究报道,痰饮内伏也是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发作的内因之一,脾为生痰之源,系肺之母,因此脾虚也是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的重要病理特点之一[14]。由此可见,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当以调和阴阳、脏腑,固本培元,健脾益胃为治疗大法。小儿中医捏脊属于中医外治法,也被称为“小儿捏积”“小儿提背”,系通过提、捏等手法作用于患儿脊背,发挥调和阴阳、脏腑,梳理气血经络之功效,还能固本培元,健脾益胃[15-16]。熊英等[17]的动物实验也证实,捏脊法可明显改善脾虚哮喘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其炎症反应,通过上述作用机制防止哮喘发作。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哮鸣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及喘息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提示中医小儿捏脊可促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症状加速消失。治疗后两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小儿捏脊联合专项护理更利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治疗后两组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TM4.0)儿童自评量表、家长代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PedsQLTM4.0 儿童自评量表、家长代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小儿捏脊联合专项护理对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更为显著;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更佳的原因也与该组症状消失时间更短、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改善有关。

分析小儿捏脊的中医机制,脊居于背正中,系督脉循行之处,捏脊手法刺激范围不仅涉及督脉,并覆盖夹脊穴、足太阳经络,因此通过提、捏、揉等多种手法疏通经脉,双向调节患儿全身脏腑功能,祛生痰之源并固本培元,补益气血,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及“治未病”理念[18-20]。从解剖学角度来讲,脊背由脊柱、肌肉群、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成,其中脊柱两侧遍布人体神经节、神经干。总之中医小儿捏脊治疗可通过手法刺激作用于脊柱两侧神经根,促进交感、副交感神经协调,自主神经从脑与脊髓发生,广泛分布支配全身脏器,影响全身生理功能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较单纯专项护理,联合中医小儿捏脊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更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评量消失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消失的童年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美永不消失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