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合婧 侯晓娟 周双
摘 要:“十四五”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目前最重视的非智力因素职业素养之一,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成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院校参与竞赛的重要形式,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职业技能大赛视域出发,对当前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培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技能大赛;轨道交通;高职生
Abstract:“The 14th Five-Year period (2021—2025)”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ina.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the rail transit professional quality.Good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high skilled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in rail transit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s an important for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Keywords: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Rail transit;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隨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十四五”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遵循“强化职业素养能力和专业技术积累”原则,对轨道交通行业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质量内涵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目前最重视的非智力因素职业素养之一,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中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保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心理素质的认识不够深入,还存在重专业技能知识,轻职业心理素质等现象,且没有将两者更好地结合,以至于高职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发展认识不够,且不能有很好的企业岗位胜任力。基于行业与企业的需求,职业技能大赛目前作为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参与竞赛的重要形式,对完善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职业心理素质及相关概念
素质是界定心理素质以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前提。其中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创造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其中包括认知、个性以及适应性三个方面因素[2]。而职业心理素质(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作为心理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素质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具体化。是指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所需具备的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态度、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可以用来衡量个体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是否具备从事该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对职业心理素质开展了研究。张大均等人认为职业心理素质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的职业意识,其中包括从事该职业所需的价值观、动机以及职业道德等相关因素;另一方面则包含由知识、技能等因素组成的职业技能[3]。曾勇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认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性格、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能力五个要素[4]。总的来说,职业心理素质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包含:认知(注意、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二是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包含:思想道德以及职业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情绪以及职业性格等。有研究者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弹性,在自我价值和社会支持上得到更多的肯定,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平衡[5]。
二、当前轨道交通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趋势下,依据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性格认识较为模糊,缺乏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轨道交通类专业大致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以及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等专业。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生在入校前的专业填报选择上大多听从家人建议,选择填报了当下热门的轨道交通相关的专业。但他们对该专业所从事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喜欢从事该行业以及能否很好的学习都没有清晰认识。有研究者在对艺术专业高职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高职生自卑感较明显,大多数高职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深入,职业性格认知较为欠缺[7]。部分高职生在开展专业学习时会对未来较迷茫,因此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自我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因对本专业从事的职业缺乏较清晰认识,因此大多数轨道交通类高职生缺乏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二)侧重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忽视职业心理素质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岗位就业率,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而忽视了职业心理素质发展,导致部分高职生的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能力较为欠缺。并且,大多数高职生面对专业知识学习时,只关注到学习内容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遇到实际问题时,较为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生能否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创新精神,也是企业目前最看重的能力。
(三)职业价值观取向偏离,抗挫抗压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的介入冲击着大部分传统实业,同时,生活方式和物质消费观念的巨大改变也冲击着新时代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年轻人择业观趋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环境下,虽然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前景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轨道交通行业具有一定的刻板认识。认为轨道交通企业都来自于国企,工作收入稳定但不高且安全责任重。使得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职业价值观取向开始偏离。有的学生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压力时,不良的职业价值观会使得这类学生消极对待工作,经不起失败的打击而得过且过。因此如何对挫折合理归因,如何正确面对压力是当下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心理抗压受挫能力,也能使高职生快速地融入现代社会工作中。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轨道交通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目前職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高水平赛事,职业技能大赛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全方位比拼。不但要求参赛学生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之外,还对学生的解决问题、抗挫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考察。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多以岗位技术技能与综合职业素养为主,对接行业最新标准以及企业所需人才指标。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主要分为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和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两方面。轨道交通类职业技能大赛依据行业所需岗位以及学院专业建设设置了都种多样的比赛项目,参赛学生不仅需要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比赛中常考察的注意力、思维力以及观察力,这些结合起来也成为轨道交通类岗位人才中所需储备的认知技能。
另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有助于高职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对比赛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竞赛准备期,参赛学生会时常与团队进行配合协作训练,以及与带教教师、学院领导交流沟通。通过统一的团队目标,积极的训练氛围,会使每个参与人员拥有上进心和责任心。通过与团队沟通,也会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以及沟通方面该如何更好地展示自我。有实践表明,技能大赛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同时,轨道交通类高职生通过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大赛接触企业以及具体的职业,认识到当下社会中轨道交通行业对轨道交通类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标准,对自我的职业性格是否适合从事本专业有一定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职业有一定未来规划,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四、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轨道交通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路径培育
(一)完善技能大赛人才选拔机制,全方位构建职业心理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针对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结合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参与标准制订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针对职业技能大赛人才选拔机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选拔标准中对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较为模糊。在高水平技能竞赛中,选手们最主要比拼较量的恰恰不是专业技能知识,而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技能。因此要重视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就要首先完善基于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以及创造抗压能力情境等方式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能力的选拔标准,通过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等方式多方位构建有效的职业心理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化产教融合,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提升高职生职业认同感
随着技能大赛围绕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思想的要求,许多职业赛项也倾向于与企业一线的岗位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与大赛的选拔要求与产业需求紧密贴合。高职院校可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专业师徒培养”制,邀请轨道交通类企业的技能大师或岗位能手到校与高职学生帮扶结对,除了传授专业的技能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将轨道交通的企业文化、岗位技能所需的职业能力一起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使轨道交通类高职生全方位感受轨道交通精神,强化轨道交通事业观,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与此同时,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下,学校和企业可联合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技能比武大赛,通过不断的参赛磨炼,可以促进高职生的职业自信、抗挫抗压能力等。再通过参加一系列的赛前备赛培训以及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可以使高职生的职业胜任力等职业心理素质有所提高。因此,职业院校应在深化产教融合之时,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培养轨道交通类高职生对轨道交通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以岗位胜任力为出发点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立职业心理素质长效教学模式
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高职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抗挫折抗压能力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效的职业心理素质实践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形成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建设与优化,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长效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心理素质目标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另外,学校也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实训基地,通过对照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建设VR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按照难度模式设置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困难任务,使学生在全真情境模拟的模式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具备相应岗位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通过实训实践课程帮助高职生建立职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也可在已有的通识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开设以职业心理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理实一体化综合课程。一方面以技能大赛为主要推动力,通过理论学习、体验感受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职业认知、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抗压抗挫折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的职业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基于技能大赛选拔模式构建针对比赛选手的个性化心理素质训练方案,在已有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要建立职业心理素质的长效教学模式,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结合优化课程设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切实提高轨道交通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结语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促进轨道交通人才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力、团队合作力等职业心理素质。构建全方位的职业心理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创新技能型综合能力人才,促进轨道交通类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中益.职业指导根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974.
[3]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4):17.
[4]曾勇.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朱政光.大學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20.
[6]冯瑞兵.当代表演艺术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8587.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类技能竞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标号YSKY202012)阶段性成果之一;2020年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思政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项目标号YSJG202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合婧(1991— ),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