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让“立德树人”在科学课堂“落地生根”

2022-01-19 14:39葛飞
成才之路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立德树人

葛飞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科学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优化目标设计、巧融德育元素,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德育内容,广泛开展活动、强化德育感受,抓住教育契机、激发爱国情怀,适当提升难度、磨炼学生心智,提供展示平台、塑造公正品质等方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科学;德育工作;渗透;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4-0136-0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从科学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在发展科学素养的同时,有效提升道德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优化目标设计,巧融德育元素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并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在开展科学课程教育活动时,要在结合科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以此为科学课程内容设计指明方向,有效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校园的树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树木的整体形态”“树木的生长环境”等,并意识到“保護树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这个教学内容的德育引导作用。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设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树木的整体形态,了解树的器官分为几部分;学习树木生存的基本环境。(2)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树木,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对树木进行描述;能够使用简图来描绘树的整体形态;可以透过拓印树皮的方式,对树干进行观察;使用实物补充语言描述中的缺陷。(3)以客观的方式认识树木,观察树木的变化;透过观察的过程,认识到树木的魅力和生命力,主动地保护校园中的树木,维持生态平衡。最后,教师再以上述目标为方向,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植物保护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理念。在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引导作用,并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德育任务,以此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

二、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随着“立德树人”理念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教材编写者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以期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实现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科学知识时,也要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充分挖掘教材,并找出其中的德育内容,以便在做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岩石和矿物,使学生认识到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布置“了解不同岩石、矿物的名称及它们的用途和特点”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岩石、矿物的了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从而主动地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矿产资源。德育应是一种常规性的教育活动,因此科学教师应将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并基于教材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发展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实现全面成长。

三、广泛开展活动,强化德育感受

德育内容相对抽象,单纯依靠教师的口述很难真正让学生对其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而科学课是一门带有强烈实践色彩的学科,每节课至少包含一个实践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活动,在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德育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组建合作小组,促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树立集体意识,强化集体观念,逐步形成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观念。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时,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建互动小组,促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池塘有关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以便透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分析,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以此保证组内成员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最后,教师在各小组完成组内成员分工后,提出“一个生态瓶应当包含哪些元素?我们的制作步骤应当是怎样的”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展开组内探讨,从而促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和配合中共同完成生态瓶的制作。科学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组建合作小组,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配合中,认识到彼此存在的价值,并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抓住教育契机,激发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当打破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壁垒,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同时,为学生渗透爱国思想,促使学生从小就能够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并将报效祖国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在常规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学生引入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促使学生立下远大抱负。电磁铁在传统工业、医药、天文和军事等领域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可以让我国的综合实力走在世界的前沿,向世界彰显出中国力量。在科学课堂上,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电磁铁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情况,让学生对电磁铁形成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电磁铁的应用视频,让学生对我国应用和开发电磁铁的现状形成直观认识,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最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看到我国的发展,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想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等问题,充分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主动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教师基于科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延伸,能够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抱负,培养爱国之情。

五、适当提升难度,磨炼学生心智

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中宝”,都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大多缺乏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然而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地提高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直面困难的机会,以便学生在解决困难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不逃避、不后退,勇于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学习难度的方式,对学生的心智进行磨炼。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力,再让学生利用一天的时间,观察太阳下小木棍影子的变化情况。在实际开展实验时,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如何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对于获得的数据应当如何进行分析”等,当学生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不仅能顺利完成实验,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实现心智的磨炼,积攒面对困难的勇气。教师要通过创建实验探究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直面困难的机会,让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磨炼心智,磨砺品格,以便其在日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

六、提供展示平台,塑造公正品质

教育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科学课的评价环节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点评,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也难以得到发展。随着“立德树人”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科学课堂中的不断渗透,教师逐渐意识到传统评价环节的不足,并为学生创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以此让学生在点评他人、自主反思中培养公平公正、谦逊客观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教学教科(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并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公平公正、谦逊客观等优良品质。在科学课堂上,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热水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等知识,并为学生准备好实践操作活动中需要的各种材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在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再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并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以及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使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成品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让学生可以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对同伴的作品进行点评,并以客观谦逊的态度对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反思。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获得教师专业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逐渐形成公正、谦逊的品格。

七、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积累的过程。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从科学学科的特色出发,主动地细化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进行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设计,以便在不断提升科学课程教學质量的同时,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发挥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促使学生在发展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丽娜.小学科学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2]钱国强.以科学史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课学习力的思考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2).

[3]谢晓玲.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4]芮莉.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5]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

[6]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7]齐艳娟,郭飞君,高宏伟.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8]徐宜兰.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Discuss 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Science Classroom to "Put Down Roots"

Ge Fei

(Renmin Road Primary School, Daxu Town,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to the science classroom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growth,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mplementing science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timization goal design, skillfully melts th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 deeply interpre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cavate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carry out extensive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feeling of moral educ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to stimulate patriotism; appropriately improve the difficulty and temper the students' mind; provide a display platform and shape the quality of justice to explore the 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unde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