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艳 甘晓成
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目标的着力点。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①201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②
近些年,新疆抓住特色小镇建设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开展了特色小镇相关创建工作且已初见成效,目前新疆特色小镇数量已达14个。③为进一步推动新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全面推进特色小镇自身特色产业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协同配合,并不断完善其功能体系是实现新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国内对特色小镇的释义众多,国家层面及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特色小镇进行了界定。本文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特色小镇界定为:在特定区域内发展形成的具有天然优势且空间集聚的创业创新平台,尤其强调特色小镇是注重通过内部吸引物的特色、小镇发展的精益求精等形成全境域资源观的高速发展平台。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特色小镇评价标准,因此,本文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及浙江省出台的《特色小镇评定规范》,归纳出特色小镇的四个特征:(1)资源全域性:特色小镇作为特定区域内的供给系统,呈现出将生态景观、经济产业及功能体系三大小镇资源进行整体融合的复合性特征。(2)业态适宜性:特色小镇以当地资源为发展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条件、以功能体系为关键要素,从而选择性构建适宜性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历史经典的特色产业。④(3)功能集聚性:特色小镇通过把社区、旅游及文化功能进行聚合,不但使小镇的功能进一步体系化,也使小镇的生态、生产及生活得到进一步融合。(4)布局独特性:特色小镇多分布在城市周边且独立于市区,规划面积一般在3平方千米左右,建设面积一般在1平方千米左右,特色小镇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实现其生态景观、经济产业及功能体系的融合布局。
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是新疆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新疆需要尽早摆脱将建设特色小镇等同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单一资源观,树立全境域资源观。而全境域资源观是将一定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的系统发展观,是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旨在凝聚全境域资源协同发展。基于全境域资源观,本文着眼于“旅游核心吸引物(Attraction,缩写A)、特色产业(Industry,缩写I)与功能体系(Function,缩写F)”三大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中的资源价值,将特色小镇资源分为14个主类、29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形成基于A-I-F的特色小镇分类表(见表1)。A-I-F全境域资源观强调,特色小镇是由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及功能体系(F)协同发展所形成的区域景观、产业及功能发展的综合体。
A、I、F三者在特定区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并不断发展。(1)A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I作为特色小镇成长的内核、F作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三者既具有各自的特性、又具有发展的共性,且三者通过协同配合将形成集资源、产业及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全境域发展系统。(2)基于全境域资源观的A-I-F呈现出集聚效应,而基于单一资源观的A-I-F又呈现出较分散效果。因而,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功能体系(F)三者的交叉协同发展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3)特色小镇的空间范围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区域,其目标是实现人居、资源、产业的和谐发展。因此,针对特色小镇的分类就需要借助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功能体系(F)这三大空间载体,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我国学者大多根据特色小镇的优势功能来建立指标并给予评价,如张琳等(2020)通过特色小镇独有的文化场景功能及发展态势构建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指标体系,并对川渝地区33个特色小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文化场景推动特色小镇创生发展的策略。⑥本文则是根据A-I-F全境域资源的特性,对特色小镇的价值评价采用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将特色小镇资源价值划分为生态可持续发展要素、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素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要素等三大类,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要素代表旅游核心吸引物(A),它是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并将自然、历史人文、活动与事件资源及环境状况作为评价特色小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素代表特色产业(I),它是通过对特色小镇区域产业发展条件、地域与发展模式、科学价值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判断特色小镇是否具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要素代表功能体系(F),它是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及文化价值作为评价项目,以期达到特色小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图1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模型⑦
根据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图1),结合新疆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独有的资源特性,其评价因子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比如,景区类特色小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从自然资源的美观度、规模度以及活动与事件资源的融合度、丰富度等出发,而产业类特色小镇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应注重科技创新、市场需求度、经济效益等评价因子。若要对某个特色小镇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需进行模糊因素数量化;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相对权重进行赋值;再次,利用向量乘积等方法求出综合评价结果的代数值;最后,按数值由大到小排列,对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直接比较。
本文基于A-I-F的理论视角,通过全境域资源观去整合特色小镇的区域资源,并着眼于特定区域内各特色小镇的生态旅游资源、经济特色产业与社会功能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与功能体系(F)的相互作用,把特色小镇划分为四种类型,即AI分离类、AI一体类、A+I+F联动类与AIF创意再造类(见表2)。基于A-I-F的分类较关注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开发与功能体系运作,从而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景区型和产业型转变为特色小镇型,而可持续发展型的特色小镇就是将小镇的资源、产业及功能进行聚合再造。
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小镇在时间及空间维度上的运作过程,由于每个特色小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发展模式也有所区别。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新疆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新疆特色小镇人居、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基于全境域资源观所构建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依据A-I-F的特色小镇分类法,本文从特色小镇的三大空间职能出发,根据特色小镇的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功能体系(F)协同程度及差异性,归纳出适宜新疆特色小镇发展的六种模式(见表3)。
表2 基于A-I-F的特色小镇分类法
(1)AIF联动的特色小镇型发展模式。其代表着新疆最具示范性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典型范例是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该模式呈现A优I优F优的特征,要求在AIF协同发展中既要注重市场主导,也要在制度推动下不断创新。(2)AIF再造中的可持续发展型模式。该模式呈现生态基础弱、特色产业条件优、功能体系优(即A弱I优F优)的空间形态,这类特色小镇一般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附近,其典型代表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该模式要求,在特色产业的引领下对生态资源进行创意性发展(强化模式)。(3)同为AIF再造中的可持续发展型,但该模式呈现A优I弱F优的特征。这类特色小镇一般分布在历史文化古城周边,需要借助古老历史文化的积淀,优先发展生态,同时需要加强地方产业的塑造,通过市场引导与制度推动,使特色小镇能够持续性发展。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4)AI一体的融合型发展模式,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成长期,呈现A优I优F弱的空间形态。这类特色小镇一般分布在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区,其典型代表是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该模式要求,区域生态基础资源与经济产业条件要协同发展,并且在市场主导和政府指导下对特色小镇的功能体系进行完善。(5)AI分离的产业型发展模式,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萌芽期,呈现A弱I优F弱的空间形态。这类特色小镇一般分布于成规模的产业园区周围,典型代表是阿拉尔市沙河镇。产业型特色小镇利用区域优势使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生态基础的开发及功能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若要向AIF联动的“特色小镇型”靠拢,就需要生态基础、特色产业及功能体系之间有更深层次的融合。(6)AI分离的景区型发展模式,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萌芽期,呈现A优I弱F弱的空间形态。这类特色小镇一般分布在生态基础较优越的城市周围,典型代表是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景区型特色小镇的生态资源发展迅速,但对特色产业的打造和培育较为薄弱,为此,需要在生态资源发展的基础上对产业经济进行深度考察和布局,并且尽快完善特色小镇的功能体系。
对于具有发展空间的特色小镇,本文着眼于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及功能体系(F)的协同性研究,通过A-I-F全境域资源观来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若特定区域呈现出A弱I弱F弱的空间形态时,则不适合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应该构建其他方案进行弱势区域的建设。
“十四五”是新疆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新疆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因此,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新疆特色小镇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新疆特色小镇资源、产业、人居的和谐发展。本文从A-I-F全境域资源观的全新视角出发,探究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及功能体系(F)三大空间职能的独立性及协同效应,通过界定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性,提出14主类、29亚类、50小类的特色小镇资源分类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根据旅游核心吸引物(A)、特色产业(I)及功能体系(F)之间的协同程度及差异性归纳出新疆特色小镇的六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新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年第147号][J],《城市开发》2017年第4期,第42页。
②《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J],《财经界》2018年第8期,第1页。
③第一批: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塔城地区沙湾县乌兰乌苏镇、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第二批: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七个星镇、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阿拉尔市沙河镇、图木舒克市草湖镇、铁门关市博古其镇。
④费潇:《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评定规范〉解读》[J],《浙江经济》2018年第2期,第45页。
⑤本标准依据现行规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浙江省《特色小镇评定规范》《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⑥张琳,黄美玲,杨毅:《场景视域下特色小镇创生发展的文化介入路径研究——基于川渝33个样本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第95~97页。
⑦权重系数可以根据专家咨询法(DEPHLI)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来确定,因子层的权重根据特色小镇不同类型则有所区别。
⑧“三角形”代表吸引物A;“圆形”代表特色产业I;“菱形”代表功能体系F;“长方形”代表特定区域;“箭头”表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