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荣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陕西 咸阳 712100)
从2008年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职业院校的师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进一步营造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知名度、社会认可度[1]。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手段,对宣传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院校通过技能竞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技能水平较高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前“三教”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扩大职业技能竞赛的受益面,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经举办多年,在用人单位中的影响力较大。然而,能够被选拔并代表学院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些备赛选手经过短则半年,长则1~2年的培养训练,最终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争夺荣誉。备赛选手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开小灶”的方式,指导教师对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和训练,教学和训练效果较为理想。然而,根据赛项规定,机电类的技能竞赛存在竞赛难度较大、参赛选手较少的问题,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装调赛项”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两个赛项的参赛选手均为2人。因此,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较少,在学生中影响力有限,存在无法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来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的问题。这也是在教学中真正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该问题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6S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亦非一朝一夕之功。通过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引入6S管理理念,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将学生行为习惯制度化、标准化,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拥有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的能力,具有维护良好工作秩序的能力。6S管理结合实验室开放计划,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用开放实验室设备使用权、专人负责指导训练的方式,并对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的课外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安排在每天课余时间、晚自习时间和周末,这样的安排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2-6]。
表1 是实验室开放的6S管理具体内容。6S管理贯穿于技能竞赛的整个备赛环节,从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始全方位的管理,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进入实验室时起,就需要严格遵守6S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随时检查学生的6S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如发现执行未达标,则记录下来,作为学生考核环节的一部分,这个记录将是其能否进入下一阶段训练的重要参考。
表1 实验室开放的6S管理要求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是耐心、专注、坚持。“工匠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职业操守、思想态度、素养品德、文化氛围多个层面,可以具体表述为:精于工,匠于心,化于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
在技能竞赛训练中引入“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以及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精于工,要求学生具有追求完美卓越的思想意识;匠于心,要求学生具有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斗志和专注、坚守、耐心的意志品质;化于文,要求学生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内生动力。在备赛过程中,不断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7-9]。
为了学生在扩大技能竞赛中的参与比例,扩大技能竞赛的受益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了“二三四”技能竞赛训练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技能竞赛“二三四”训练模式
“二”是指二级参与,参与技能竞赛备赛过程的学生包括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尚未接触专业知识,参与技能竞赛训练难度较高,因此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的内容以机电类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主,如电气控制设备的操作使用、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图方法、电气控制设备故障排除与检修、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编程方法等内容。一年级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和二年级学生一起训练,一年级就有机会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部分专业知识,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内容根据准备参加的比赛项目而异。如参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装调赛项的学生需要专项训练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PLC编程技术、变频器的使用、伺服控制器的使用等内容;参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的学生需要专项训练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内容。每个专项内容的训练根据比赛要求由指导教师专项指导训练。二年级学生将作为主力参加技能竞赛,通常情况是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混合组队,既能起到相互促进学习的作用,也能做好技能竞赛的队伍衔接工作。
“三”是指三级选拔,竞赛训练小组分为创新小组、校赛小组、省赛小组三个级别。针对机电类技能竞赛成立了“自动化技术创新小组”和“工业机器人创新小组”两个创新小组,创新小组面向一、二年级机电类专业学生开放,吸纳有意愿参加机电类技能竞赛的学生参加,这个阶段的学生参与人数不受限制,多多益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备赛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创新小组内部,根据年级不同,分为“一年级组”和“二年级组”,分别参与完成基础训练任务和专项训练任务。当这些专项任务训练完成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训练阶段:校赛小组。校赛小组的建立有两个目的,一是准备校内技能大赛,二是为下一阶段即省赛小组选拔参赛选手。校赛小组阶段主要针对校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突破关键的知识盲区和技术难点,这个阶段的训练强度较高,但是难度不大,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达到“学生想学,学得会,跟得上”的目标。
省赛小组在省赛前1个月左右进行考核选拔,选拔确定最终的参赛小组,考虑到参赛队伍人员结构备赛梯队这个特点,参赛小组选拔学生时,应同时选拔一、二年级的学生。参赛小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比赛的仿真模拟和查漏补缺,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训练难度高,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是对学生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
“四”是指四级训练,训练要求和内容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基础训练、专项突破、查漏补缺、仿真模拟四个级别。“基础训练”是指在基础这个阶段的训练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为主,夯实基础。“专项突破”是指在基础训练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以巩固基础、提高技能为主要目的,基础训练和专项突破两个训练阶段都是在创新小组阶段采用的训练模式。“查漏补缺”是在备赛小组阶段采用的训练模式,根据比赛要求对某些技术环节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技能熟练程度,这个阶段以高强度的强化训练为主。“仿真模拟”是指在参赛小组阶段采用的训练模式,参赛小组阶段以比赛仿真模拟为主,按照比赛的实际情况设置题目、设置各种突发状况,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并从仿真模拟比赛结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临场比赛能力。
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在技能竞赛的整个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表2所示,技能竞赛指导教师按照竞赛训练内容可以安排2~3人作为教师团队,根据分工可以分为基础训练指导教师和竞赛训练指导教师两部分。负责基础训练的指导教师负责“基础训练”和“专项突破”两个阶段,兼顾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分开训练。竞赛训练指导教师承担“查漏补缺”“仿真模拟”两个阶段的训练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各自的分工,分别制订训练和考核计划,周密部署,认真实施。这样的详细分工合作,可以提高训练效率,确保训练效果,有助于提高比赛成绩。
在“以赛促改”的指引下,经过从2017—2020年4年的教学实践,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装调”“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3个机电类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的成绩。根据统计结果,近3年机电分院参与创新小组的学生人数约占年级学生总数的34%,与最终参加竞赛的学生人数相比较,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参与技能竞赛培训的学生由原来的4~6人扩大到了43人,扩大了约7倍,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学习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善。
针对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较少、竞赛在学生中影响力有限、存在无法通过技能竞赛来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的问题,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机电类技能竞赛训练“二三四”模式。利用技能竞赛这个平台,通过实验室开放、引入6S管理和工匠精神,辅之教师团队的科学指导等一系列改革与保障措施[10],达到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素养、辐射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目的。毋庸置疑,机电类技能竞赛训练“二三四”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