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教学模式提升一轮复习例题设计水平
——以自然地理部分为例

2022-01-19 10:30:06重庆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里海考试题例题

重庆 李兴科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出“5E”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教学环节: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再加工(Elaboration)以及评价(Evaluation),因为每个环节的英文表达首字母均为E,因此被称为“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强调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当是辅助地位。该模式引入地理教学可以理解如下: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是聆听者和引导者,学生通过探究、解释、再加工,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其灵活地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特别是面对新的情境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通过自我评价、同桌评价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由于复习时间比较紧张,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师更喜欢在课堂上变成主体者。教师成为课堂主体者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确地理解原理和规律,解释相关的地理事象。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在“5E”教学模式中,应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特别应当强化“探究”和“解释”环节,让学生主动梳理地理原理和规律,尝试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事象,从而能够准确解答地理试题,提高备考的复习效率。

一、“5E”教学模式设计解读

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运用“5E”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运用,操作难度也比较大。通过实践发现运用“5E”教学模式在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改造,以达到提升一轮复习效率的目的,特别是对于课堂复习过程中的例题选择,效果还不错。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引入(案例)→探究(尝试)→解释(原理回归)→再加工(灵活应用)→评价(增值评价)。

“引入(案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备课,结合当前学生学习状况,选择恰当的例题,符合一轮复习的基础和提升要求,能够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有一点陌生,有探究的欲望,尝试解答问题的兴趣。

“探究(尝试)”主要是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例题,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探究试题运用的原理,训练抓住关键信息和调动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于学生尝试完成例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让学生按照步骤去解答试题,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选择题和综合题教师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如勾画重点词汇和重要图表数据,写出简单思路,文字表达清楚,特别是综合题要注重语言专业性和规范性,符合逻辑思维要求等。

“解释(原理回归)”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首先,根据学生“探究”例题的状况,教师不要急于公布参考答案,而是让不同的学生解读例题,这可能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主要设计步骤是,首先让学生解读关键信息,说出运用什么原理和规律解答例题。再请其他学生判断其解读的正确性,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依据。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如何去抓住关键信息,提示有什么地理原理或规律,判断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提示不足的地方。如果学生回答非常完整,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不再重复。另外教师就需要学生关注的地方进行提示。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者错误,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试题梳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试题的解答过程。这种师生共同解答试题的方式,利于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再加工(灵活应用)”主要是试题解答完成后,教师可以总结此类试题主要解题思路,提示学生应当关注的重点和易错点。然后可以对试题进行再加工,检测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也可以叫迁移能力。主要是教师可以准备类似的试题,或对原试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达到“热炒热卖”的效果。

“评价(增值评价)”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试题,进行课堂练习,判断学生对此类试题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提升情况。这么做也是让所有学生有所进步,不管是对试题关键信息的把握,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还是运用过程中迁移能力提升等都有所帮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解答例题前后的情况,判断自身是否有所进步。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来完成。

二、“5E”教学模式环节重点

在“5E”教学模式中,最应当关注的是引入(案例)和再加工(灵活应用)环节。

(一)引入(案例)环节

选择例题时尽量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情境性。高考试题一般情况下以某一个或多个情境为背景材料。所以在选择一轮复习例题时,要选择有情境设计的地理试题。这个情境可以是新闻、学术成果、图表等。另外,典型例题要选择设计有几个小问的题型。这类例题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即获取文字材料和图表中的有用信息。

2.经典性。经典例题一般来源于高考试题、省市级或地区联考试题,这些试题设计比较规范,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也提示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但有一些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一轮复习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考试题的要求,需要一段时间训练,提升其知识和能力水平,所以对于高考试题选择要恰当。

3.综合性。例题的选择尽量选择综合性试题,也就是涉及的考点多一些,特别是已经复习过的考点。这样可以日积月累,滚动复习,解决学生“复习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难题。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从单一知识要点向多个知识要点转移。例题选择时仍然以当前一轮复习的内容为主,让学生感觉学则有用。

4.延展性。对例题进行选择时,教师要估计能否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或者找到类似的试题,可以是知识点类似,也可以是能力要求类似,或者题型相似,来提醒学生可能考查的方向和要求。下面以例1为例来说明。

【例1】(2020届三湘名校联盟联考试题)图1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该区域拟建一条海拔400m桥隧结合的平直公路,并在附近建一座可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美景的观景台。读图,完成1~3题。

图1

1.拟建公路中隧道路段长度约为

( )

A.10 km B.15 km C.20 km D.25 km

2.拟建公路中需修建桥梁的数量为

( )

A.一座 B.两座 C.三座 D.四座

3.观景台应选址在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参考答案】1.B 2.B 3.C

【解读试题】本组试题是在一轮复习地球地图内容中比较好的经典试题。虽然最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没有这种类型的试题,但在一轮复习测试学生地球地图相关知识,是比较好的试题。

首先,学生要抓住关键信息。文字材料中有“等高线地形图、海拔400 m、平直公路、‘长河落日圆’、观景台”等;图中信息有比例尺、指向标、图中河流分布、拟建公路分布、400 m等高线等。

其次,尝试让学生解题给出答案。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再给出标准答案,学生自己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强调本组试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运用;隧道区域判断(高于400 m海拔的区域建隧道);河谷和山谷都应当建桥;观景台的基本要求应当是观景方向通视性较好;理解“长河落日圆”美景要求能看到河流、落日。

再次,需要教师对该试题可以进行延伸,即改变试题一些条件,或者改编新的试题。如本组试题的延伸可以有以下思考:(1)陡崖相对高度是多少米?(2)山峰西侧山谷中没有出现地表径流的主要原因。(3)推测桥梁和隧道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

延伸性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设计还要合理,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一个试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举一反三。这也是“5E”教学模式应当重视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再加工(灵活应用)环节。

(二)再加工(灵活应用)环节

再加工(灵活应用)环节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可行性。对于选择的例题,教师要初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再加工。不是所有的经典试题都可以再加工的,有一些试题出得太“完美”,一是无法改变,二是发现再加工(改编)后,与原题相比差距太大。所以针对经典试题一定要对其再加工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2.科学性。任何试题的改编,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不能为了再加工(改编)例题而随意改变相关的数据、图形等。想改变数据一定要查到相关的官方数据,或正式出版的论文中的数据。

3.相关性。再加工试题一般情况与当前复习的内容相关,一般情况下不超前,特别是考查还没有复习过的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压力太大,地理学习比较困难,对学生帮助不大。另外再加工试题数量一般不要太多,控制在3个之内。下面以例2来说明如何再加工试题。

【例2】(2021年全国乙卷,7,8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图2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7,8题。

图2

7.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8.该城市可能是

(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参考答案】7.A 8.B

【解读试题】第7题,该城区为大城市,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气温高于郊区,气温越高,越不易达到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越小。第8题,由图可知,该城区与郊区7—8月相对湿度大,可推测该地7—8月降水多,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降水多,湿度大。

【再加工(灵活应用)】第一类型,就材料进行新的试题设计,如“4月份该城市湿度达全年最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类型,可以改变材料中的数据,如“运用其他大城市的数据来进行更替,判断城市可能在哪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老师直接把城市改了,如把北京改成天津,没有其他变化。这个就可能缺少科学性,每个城市的数据是唯一的,没有完全相同的,如地中海气候,美国的洛杉矶和旧金山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改编例题中的数据和图表,一定要谨慎。

(三)特殊性例题处理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过程性试题成为了综合试题考查重点内容之一。对于此类试题,学生一般感觉难度比较大。依据“5E”教学模式,对例题的运用可以做以下调整,即把第五环节调整到第二环节。也就是根据试题的信息和问题,对试题分步骤进行分解设计。下面以例3为例来说。

【例3】(2019年全国卷Ⅰ,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3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3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问题设计】学生对于这类试题感觉有难度,因此运用此试题前,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改编,降低一轮复习的难度。

(1)里海的区域位置在哪里?

(2)根据里海位置特点,说出气候特点是什么?

(3)影响湖泊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湖泊的补给主要来源有哪些?

(5)山脉对于里海形成的影响,从地貌、水文和气候角度阐述。

(6)淡水湖向咸水湖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其变化过程是什么?

(7)板块运动对于区域内海洋面积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最后,教师出示原题,让学生再进行解答,最后梳理知识要点,评价文字表达准确性。例3问题设计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见《教学考试》高考地理1,2021年第9期(总485期),27~30页的《运用经典试题扩展问题设计——以全国卷为例》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里海考试题例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中等数学(2020年4期)2020-08-24 08:08:40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这才是搁置争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里海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吗?(答读者问)
环球时报(2018-08-16)2018-08-16 04:19:07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