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尹家国 顾叶芳
在深化招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与科学评价的新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2019年教育部提出了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在内的考查内容体系。在此背景下,2021年全国又一批新高考省份的第一考盛大举行。透过新考第一卷,立足高三教学第一线,我们对今年新高考试卷的总体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素养当先,向能而生”。
2021年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背景的核心素养时代新高考地理首考,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是耳目一新。有鉴于此,也让人们对本轮以素养为目标的新课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信心。
每一道高考题的呈现,对考生来说都是如约而至的。但因考查要求的公平性与绝密性,每组(道)试题都是以全新姿态呈现在考生面前,对考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平时复习与训练可以分析不足和反复纠错,可高考是一考论成败,因此,高考其实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水平,以及应变能力的考核,确切地说,就是考核每一位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纵览今年新高考地理试卷,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试题的设置和设问基本都是以此为导向的。
现就2021年的全国乙卷、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部分试题,从客观(选择)题的微观视角和主观(综合)题的宏观方向两个方面作一些简单剖析,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鸣!并希望对地理老师未来的高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以上四卷,就客观题命题与设问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值得高度重视。
近年地理高考,客观题命题仍然是一组素材关联一组选择题,题目之间思维上往往具有连贯性,往往同时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甚至区域研究等多个维度。一组选择题,看似题目不多,但考查的地理素养范围却很广。就解题层面而言,核心素养要求下,一组选择题题量虽不大,但对于每位考生而言,却需要调动很多知识与能力,经过综合分析及逻辑思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选择。或者说,每组试题,都需要四大素养同时展现,全面考查。2021年全国乙卷第一组题即为此例,现分析如下:
【例1】(2021年全国乙卷,1~3题)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立了研发基地,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无人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入驻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2.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
( )
A.增强竞争力 B.培育市场
C.提升服务水平 D.提高效益
3.无人机的使用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高棉花的
( )
A.产量 B.质量 C.利润 D.价格
【解析】从题目设置看,以农用无人机应用为背景,贴近前沿生产与生活。每小题各自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信息精而少,但关键词十分突出)。第1题,紧扣“大规模……无人机……科技公司入驻”,即可分析得出答案为D;第2题,只要理解“培训……直接目的”,不难选出B培育市场;第3题,使用无人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利润”当为必选。3个试题之间思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同时要求考生具象化阅读和分析材料,进而解读试题设问等。就题目而言,本题组难度适中,但素材短小精炼,考生只要仔细阅读,并通过严密的学科分析,完成难度并不大。作为本卷首组题,对考生打开思路,渐入佳境,具有很好的启智效果,这样的命题十分科学!
新闻事件与热点,永远是地理考查的最爱,农产品地理标志与脱贫攻坚正是2021年我国大众关注的两大热点话题。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题组1紧扣这两大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导入现场实景,巧妙设题设问,既考查同学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检验了其应用热点话题,融通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素养角度说,既考查了对国情的关注及爱国主义价值观素养,也将地理学科区位因素的要求融入于考查之中。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看,本题组是综合素养评价的极好范例。共赏如下:
【例2】(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2题)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当地农牧民曾引种猕猴桃,2011年开始规模种植(图1)。种植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区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水质优良,2017年“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可错峰上市。猕猴桃种植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据此完成1,2题。
图1
1.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关键在于
( )
A.独特的自然环境 B.传统的生产方式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丰富的种植经验
2.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有利于
( )
A.降低产品运输费用 B.提高市场竞争力
C.降低果园管理成本 D.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析】第1题,抓住“地理标志”与“关键”,当选A;第2题,挂果期长,则销售期长,B为必选。此组题难度较低,但作为开篇题,刚刚好。此类试题,如浙江卷12,13题考查如下: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生态移民为常规热点,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属于脱贫攻坚范畴。这样的命题,与上述河北卷1,2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及考查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地理学科空间化特点的完美体现;因此无论是以往的高考还是新高考,此类试题都是“常客”。以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题组4为例:
【例3】(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8,9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图2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类型小流域内
(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9.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本题组,以我国东南沿海某独流入海河流上、中、下游和滨海四段式空间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的演变为背景,旨在考查考生对一定区域背景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变迁的因素分析与能力判断;以贴近生活场景的某一区域设题置问,给考生设计了河流四段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农业景观)两线系列景观或场景对比,要求考生能从原场景联想到新情境,结合日常所学,逐步阅读并加以剖析,完成答题。鉴赏如下:
【解析】第8题材料显示,上游人口最少,环境保护应为主要目标;中游从丘陵水库到谷地园艺,暗示人口较少,城镇不太可能成为河运集散地;下游平原湿地到水网良田,应该人口稠密,中心城镇极易形成;滨海为新生地区,虽有围垦养殖,但人口较少,商业中心难以形成,选C。第9题材料所示,解读如下:洪水多见于下游平原,地质灾害多在上游,A、B项均不符;水体污染多与工业排放和农业施用农药有关(题中未描述);只有D项滩涂被围垦致其锐减符合要求。本题组难度中等,但切合文字素材与思维导图,可通过对比和链式推理分析方法解答问题,属于考查区域认知能力与问题综合思维能力范畴,正是核心素养考查的核心要求。
若从宏观维度看今年的主观题,区域合作类试题成为近年新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此类命题思路,利于突出对考生区域概念与综合思维能力的评价。试看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18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例4】(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8题)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下图(图略)示意2008年和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
(1)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间变化特征。
(2)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
(3)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命题设问,既关注了热点区域长三角产业发展的趋向或潮流,符合地理学科的时代应用价值;又考查了对本区域相关内容空间变化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对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区位因素、发展建议等进行考查,十分有必要。
透过对上面四卷的不完全解读,结合高三地理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素养背景下的新高考,比之前教学要求更高,地理老师面临的挑战更大。首先,四大素养的评价层次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三基”水平,特别是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个全新的要求。其次,学科素养内涵也不同于以往的“三基”,传统“三基”多从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等维度对考生直接进行考查;而现在对实践能力与应用水平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主观能力与实践运用上。此外,“必备知识”一项,明显弱化了以往对考生知识大量记忆与纸面储备的要求;更多强化必备知识的能力渗透及素养的融合、实践要求。换言之,教师不是要制造出一批批知识储备器,而是要培养更多有时代责任感,同时具备很高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这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更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新高考正在逐步推广,新课改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程及评价改革,老师是执行者,理所当然必须师资先行,首先要应变的当然是老师,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高三地理老师,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一轮高考评价与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高要求;如果一线的我们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应变,将无法立足于今后的讲台,也很难适应素养时代地理教学的要求,将会误人子弟、愧对教育教学事业。从今年新高考命题走向看,要更好地适应要求,我们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要做出及时的改变,才能承担地理教学赋予的时代责任。
今年地理新高考有一个共同的命题特征,就是考查范围起于教材却宽于教材。从包罗万象的素材来源到灵活多变的生活化设问指向,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掌握已经无法适应核心素养评价的层次要求了。这样的高度,学生自身是无法独立应对,只能先由我们老师来面对。日常教学中必须及时做出调整,笔者认为必须对以下三方面加以调整。
一是对书面教材的拓展。结合手中教材,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准备与整理,适时适量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而这样的增补不仅仅是素材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增补素材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何时何地?增补什么内容?如何融入、如何整合应用?这些都是对老师的新挑战。
二是对平台的延伸。新高考很多命题很难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大多以模拟区域为背景进行延伸,这对考生的迁移能力要求极高,这要求老师能及时应对。日常教学中,将课程延伸到教室之外,搬到大自然、进驻社会(区),建立开放性课堂,以生活化、实景化课程,让同学现场感悟,形成应对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三是整合与打造课程。教材的拓展(增加血肉),提升了导学的广度与内涵;平台的延伸(完善骨架),利于形成课程体系。但要真正达到高效教学,必须对以上两方面进行整合与打磨,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因此建立校本、师本课程,完善学科授课素材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应对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任务,才能从容应对新高考与新课程的挑战。
挖掘课程深度,适应新高考与新课程的内涵与细节。今年新考卷,每题的解答,对考生知识理解与迁移能力都有极高要求,甚至需具备很多生活与社会方面的素养基础才能应对。有鉴于此,今后的地理教学,教材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教学要精讲到位,侧重点应是对能力的转化和场景迁移应用;这样就要求地理老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学过程中突出对方法的指导。知识梳理与原理解读要精细化,通俗化。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将来从容应对任何类型的题目与问题。
二是传承生活化的地理。新高考题,血肉丰满且有滋有味,每题都是对生活化问题的品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呈现给同学们的是同样的素材与场景,这样的课堂才充满质感,有活力有价值。因此,备课时我们要取材于日常、沉浸于生活,汲取丰富的营养。
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应试只是短期目标,培养未来人才方是终极目标。传授生活化的地理与终身受用的地理,授之以“渔”是我们的初心。我们责任是让孩子们热爱地理,终身学习,终身受用,赋予地理在生活与生命中的无限价值。
近年高考,重视素养评价。命题时特别重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注时代传承与发展。考向多样化、生活化、能力化,与素养渗透进行深度融合,既有微观问题的解剖与分析,也有宏观问题的构建与设计,命题突出了新课程的生命力与学科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