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3)
作为临床多发性急危重症,急性脑梗死具有病情凶险、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及临床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1-2]。如若控制不当易诱发各类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于保证其生命安全及控制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急诊护理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以及促进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梗死病灶恢复、缩小脑梗死面积为临床治疗关键。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救治效率,为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促进缺血、缺氧脑组织修复并可加快脑组织功能恢复,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重要价值,进而可提高其生活品质[5-6]。本次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自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并分别为其提供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结果显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等均有重要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自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经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急性脑梗死。②患者家属了解此次试验目的且自愿参与。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试验方案。排除标准:①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者脑出血患者。②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脑部肿瘤者。④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者神经系统障碍者。⑤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⑥合并恶性器质性病变患者。应用系统双盲法实施随机分组,干预组及对照组各有患者41例。干预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0.34±4.35)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1.16±4.28)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及干预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如下: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配合凝血功能及血压、血糖检查,为其提供氧疗,了解患者病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通知神经内科医师进行会诊并为患者提供溶栓治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包括:①成立院前急救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挑选具有丰富护理经验、责任态度端正的护理人员进入小组,并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性脑梗死及急救护理措施相关培训,提高其对病情识别、应对及处理能力。所选成员必须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观念,护理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观念。医院设立通讯中心,护士长担任小组协调员负责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协调。a.建立并完善急救流程,主要包括预检、病情评估、影像学检查、转运以及治疗等。设立跟踪表,对患者诊治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确保各个环节有据可查。制定并完善脑梗死溶栓流程,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顺利进行。完善接诊流程,急诊科接到急诊电话后迅速出诊,途中为患者家属提供急救干预指导,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取得病情稳定效果,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以初步掌握其病情并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患者入院后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迅速进行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在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后为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若患者不适宜接受溶栓治疗则需要将其送至抢救室以接受进一步诊治。急诊科预检护士必须于接诊后3 min内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先救治后缴费,准确分诊,待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后立即实施溶栓治疗,与各科室取得联系,各科室医师必须迅速对患者进行会诊并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b.建立脑梗死急救单元,充分准备好各类急诊溶栓治疗药物,规范救治流程。准备好心电图、溶栓药物以及备用病床等,缩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②急救护理及溶栓护理。待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并实施心电及血压监测,实施各项生化指标检查。护士长负责协调整个抢救过程并由责任护士负责个体抢救工作,提前与CT室联系以确保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迅速为患者实施颅脑CT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主治医师以便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明确是否有溶栓禁忌证。待确诊脑梗死且患者无溶栓禁忌后即可制订溶栓治疗方案,再次开通一条静脉通路,动态监测患者心电、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内科及神经内科会诊时护理人员需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同时进行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提前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以便患者出现危险时能够立即进行救治。静脉溶栓期间需要监测患者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溶栓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波动等情况,避免高血压引发脑出血、脑水肿等异常,遵医嘱为患者提供温和降压药物以保持血压稳定。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皮疹、头痛、烦躁及意识模糊等情况,及时发现过敏性休克及脑疝等症状,明确溶栓效果及病情变化情况。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减轻其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帮助患者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念,积极配合溶栓治疗及各项检查。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丰富患者与其家属对脑梗死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溶栓目的、配合技巧、注意方法等。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电图,确保生命体征保持平稳。观察患者口腔及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点,是否出现血尿、黑便等异常,及早采取并发症防控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溶栓效果和检查结果为其制订康复方案和计划,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即可下床活动,防止发生关节挛缩或者畸形等异常。此外,还应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医师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明确溶栓效果和康复情况。③出院指导。出院前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进程中,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以防患者失去耐心或者信心,保证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急救效率 观察指标包括分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及抢救总时间。
1.3.2 对比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患者NIHSS评分及FMA评分 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通过Fugl-Meye评定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NIHSS总评分为42分,分值越低则神经功能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越理想,FMA总评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1.3.3 统计并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及致残率。
1.3.4 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rthel指数)。
1.3.5 护理满意度评估 治疗7 d后向患者或其家属分发由本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能等,满分为100分,根据得分情况将护理满意度分为4级,标准如下,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60分~<80分;满意:≥80分~<90分;非常满意:≥90分。总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性别、抢救成功、致残及护理满意等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并以χ2进行检验,患者年龄、急救效率、NIHSS评分及FMA评分等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救效率对比 对照组分诊时间为(4.34±0.67)min、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45.27±4.13)min、抢救总时间为(65.46±7.19)min,干预组分别为(2.01±0.59)min、(29.45±4.07)min、(53.24±7.21)min。两组对比,干预组分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抢救总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及FMA评分对比 干预前患者NIHSS评分及FMA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FMA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干预组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FMA评分(分,)
表1 比较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FMA评分(分,)
2.3 抢救成功率及致残率对比 对照组抢救成功患者30例,占73.17%,残疾患者8例,占19.51%,干预组抢救成功患者38例,占92.68%,残疾患者2例,占4.88%,两组对比,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更高,残疾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同时点Bethel评分比较 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后Be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患者Bethel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2、3 d Bethel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点Bethe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不同时点Bethel评分比较(分,)
2.5 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者8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7例,总满意度为82.93%,干预组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3例、满意20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7.56%,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属于多发性临床综合征,主要引发原因为脑部血管血流障碍使得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及缺血现象,可导致患者脑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升高,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由于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不断下降,但存活患者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等各类后遗症的概率较高,极大地影响其生活品质,及时予以患者有效治疗能够使其神经功能得到改善[7-8]。
人体组织结构对缺氧及缺血耐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脑耐受时间为10~15 min,延髓耐受时间为20~25 min,大脑耐受时间为5~10 min,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脑组织中神经元存活可能性较大,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脑组织供血恢复可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方法,但该治疗方式受时间窗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溶栓治疗,严重影响其预后,故而必须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9-14]。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量化管理,可大大节省检查、转运及其抢救等各个环节所用时间,能够提前做好溶栓准备工作,尽可能缩短溶栓时间窗,能够缩短脑缺血时间,最大限度地促进大脑正常功能恢复。
此次研究中,两组对比,干预组抢救效率明显更高,干预后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抢救成功率更高,残疾率更低(P<0.05)。冯晓昉[15]研究中,应用静脉溶栓及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12.51±3.23)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7.33±1.95)分,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12.18±2.92)分,出院时间NIHSS评分为(3.13±2.00)分。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干预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救治效果,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王欣[2]将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5例急性脑梗死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发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后Be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患者Bethel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2、3 d Bethel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而通过完善各项急救工作,保证各个护理环节紧密衔接,能够确保各项救治工作顺利开展,可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有利于使患者入院至抢救时间得到缩短,可为挽救患者生命安全赢得充足的时间,对于促进其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中成立急性脑梗死急救小组有助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能够准确迅速的进行病情判断和评估,同时能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救治工作,救治流程更加标准规范,可减少患者在检查、转运等阶段所花费的时间,能够保证确定性治疗前时间最小化,保证抢救效果的最大化,使患者从中受益。优化急诊流程还有助于使医护人员时间观念得到强化并可增强医护人员的协作性,确保各科室紧密联系,确保抢救流程更加有条理地进行;确保各个环节更加程序化、标准化,为患者静脉溶栓争取更多的时间,可大大提高脑血管再通率,为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保证救治效果,有效缩短溶栓患者治疗前等待时间,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预后并能够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