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2022-01-19 08:53刘燕程静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工匠精神

刘燕 程静

[摘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将这三个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和坚定中华劳动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鼓舞大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需要。应充分认识这三个精神的理论要义、内在关系及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基础,以“四观”设计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以“四式”设计结构化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体、两翼、三元”评价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思政课

[作者简介]刘燕(1983- ),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程静(1986-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在读博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2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用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提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SKDJ047,项目主持人:刘燕)、重庆市教委2021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SKJD093,项目主持人:胡可娜)和重庆市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項目“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13197,项目主持人:刘燕)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2-0085-06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论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弘扬改革创新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推进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这三个精神赋予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是全体劳动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这三个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从时代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时代意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三个精神指出的深刻要义,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最新论断和最新成果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耕落地,对弘扬大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伟大时代精神。这三个精神是新时代劳动者拼搏奋斗、建功立业的生动体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化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内涵。

其二,从实践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育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对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端正劳动观念和重视劳动价值,培育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导向。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内涵意蕴

1.劳模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凭借着爱岗敬业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和乐于奉献的事业情怀、大胆创新和示范引领的创造精神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更在国家与民族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这些劳动者,以亲身实践经历恪守劳动者的本分,孜孜追求一流的业绩,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守伟大复兴的使命,保持修身笃定的境界,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谱写了中国人民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时代赞歌。这种精神风貌,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劳模精神,是劳动者都应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劳模精神,在于鼓励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于以优秀的劳动品质感染和带动广大劳动者共同奋斗,在于彰显劳动模范崇高追求的时代价值。

2.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以勤奋诚恳的劳动态度、科学严格的劳动理念、崇尚热爱的劳动心理积极劳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金刚钻”,也是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金钥匙”。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劳动者是劳动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耕耘。树立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者的个人成长提供支持与平台,才能使劳动者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信念。从劳动的角度看,劳动是劳动精神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卓越成就都因劳动而来,劳动者只有诚实地劳动、勤奋地劳动和创造地劳动,才能实现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

3.工匠精神。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从本质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包含着敬业、专注、创新等优秀价值观念在内的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精神追求。从“术”与“道”的关系上看,它是一种基于“术”却超越“术”的职业发展之“道”,其随着个体与社会发展逐渐内化为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综合反映了劳动者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劳动者的一种长期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长期实践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工匠,工匠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生产力,孕育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造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急需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应积极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职业本领、卓越的职业追求,坚守平凡、不甘平庸、追求极致、乐于奉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人才动力。

(二)内在关系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其一,从三者整体上来看,劳动精神诠释了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是其他两个精神的基础。人只有担当了劳动者的身份,才能谈是否成为工匠和劳模。对于三者的辩证关系,应从人的个体发展角度来予以考量。劳动精神让劳动者在经济社会中安身立命,以劳动付出创造美好生活;工匠精神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不甘平庸,专注劳动品质以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为广大劳动者中的佼佼者;劳模精神让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展现,从而形成影响他人的崇高品德,是劳动者在职业能力、道德示范、业绩贡献上的集大成者。因此,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是劳动者精神追求的梯级目标。其二,从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的关系来看,劳动者包含劳模,劳模是劳动者的一部分。劳动精神是劳动者群体的典型价值,劳模精神却是劳动者在具备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从这个层面来讲,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的基础,劳动者首先应具备劳动精神,才有成为劳模和展现劳模精神的可能性。因此,这两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基础与进阶的关系。其三,从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来看,劳模与工匠都是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之后不断精进的成果。劳模精神是劳动者从劳动表现、价值引领方面表现出的精神影响,具有广泛影响他人的示范功能;而工匠精神是劳动者从内在能力、职业精神上表现出的劳动品质,是劳动者干事创业的极致追求。所以,劳模精神是外在影响力,工匠精神则是内在驱动力,其关系则是外力与内力的关系。其四,从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来看,一名“大国工匠”的养成,需要劳动者在劳动竞争中以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从广大劳动者中脱颖而出,从共性特征中展现其个性特征,成为不甘平庸、追求精进的优秀劳动群体。因此,劳动精神是必要条件,工匠精神是核心能力。劳动精神揭示了劳动者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共性;工匠精神指明了发展劳动者的核心要素,是优秀劳动者的个性,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与路径

(一)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基础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崇高价值追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重要目标,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逻辑耦合关系。其一,与高职思政课的导向相耦合。在教育目标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在教育内涵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价值教育置于统领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核心地位,强化大学生三观培育,有助于丰富铸魂育人的内涵。其二,与高职思政课的内容相耦合。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关键课程”,发挥思政课程的平台作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三,与高职思政课的需求相耦合。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技术革命、智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要在经济社会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需求日渐突出,三个精神既是时代和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

(二)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1.以“四观”设计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体系,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因此,人生观、国家观、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培育,既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抓手,兩者相互融合、互为关联,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功能发挥。

其一,人生观专题:劳动与人生。重点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1~2章节,结合三个问题链串联。问题一:我是谁?问题二:我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劳动?问题三:社会劳动与我有什么样的意义?通过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个体与自我的关系思考之中,帮助学生从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度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一定程度上阻断大学生对工作庸俗或被动的理解,防止劳动的异化和对自身价值认识的错误,实现劳动描绘人生、劳动创造人生、劳动舞动人生的价值引领。

其二,国家观专题:个人与国家。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个体精神与国家精神紧密联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3~4章节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讨个人劳动与家国命运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三,道德观专题:道德与伦理。道德和法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素,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5章节,阐释合格的社会人应遵守的基本道德以及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围绕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场礼仪等内容,提出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能力,从而形成文化自信,特别是深层次的价值观自信。

其四,法制观专题:法律与操守。职业劳动是特殊的社会行为,依赖契约及其履行,而契约实现则依赖制度与法律。在法制观教育环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6章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合法制观教育,重点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遵守劳动契约、专注劳动服务、提升劳动品质。

2.以“四式”设计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创新重点,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的共融共促。在教学设计视域中,通过“认识式实践”帮助学生认知劳动,厘清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通过“体验式实践”帮助学生体验劳动,明晰现代社会物质基础来源的内生动力;通过“引领式实践”帮助学生专研劳动,牢固树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通过“参与式实践”帮助学生动手劳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立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其一,认识式实践:专业与职业。在如何看待“劳动与人生”“为什么要劳动”等问题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调查与思考:如何评判“啃老族”“待机族”等不就业或就业慢群体的现实无奈与价值偏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如在职业选择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属性安排不同的专业认知实践,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撰写营销报告、产品设计、加工流程等,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岗位并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牢固树立劳动创造未来的观念。

其二,体验式实践:知业与乐业。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走进企业观摩和体验劳动氛围,提升学生感悟劳动的机会。以工匠精神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感悟工匠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让“不甘平庸、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树立“知业、乐业”的职业价值取向。同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调研古今中外杰出工匠与大国兴衰的内在联系,加强具有民族意义的职业精神的传播和塑造。

其三,引领式实践:精业与敬业。发挥“工匠、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工匠、劳模进校园与思政课“1+1”授课,将理论宣讲和实践经历相结合,用工匠和劳模的实践经历与职业精神鼓舞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专研劳动、奉献劳动的理想信念。开展经典职业案例分析、敬业劳动者共性调研、大国工匠经典案例赏析、职场利益冲突模拟和解决办法探讨等活动,邀请专业课、实训课老师协助开展实践教育。

其四,参与式实践:学业与立业。注重学生自觉劳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提升劳动核心能力为目标,充分把握学业与立业的关系,以三个精神的价值内涵引领个人成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和个性特点,分层分类开展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在创业园区孵化和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等具体实操,使得学生能够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能够成才立业的过渡转变,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评价保障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标准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侧重偏向,无法客观、真实、有效地检验课程的质量。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也需要考核评价的改革创新。因此,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通过构建“一体、两翼、三元”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构建“一体”评价模式

“一体”评价模式是指由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之前的自我评价、学前期间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束时的结果性评价组成的“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思政课考核评价整体。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看到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融入思政课培育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体现,科学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进步曲线,从而引导高职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一,学生自我评价。设计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与自我评价表、闭卷摸底考试、问卷调查三部分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情况,个人良好品行和习惯养成情况,本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情况进行自我预评。其二,教学过程性评价,具体分为设计表现评价、认知评价和行为评价三个部分,由高职学生本人对自身,以及同学和教师对该学生学习思政课过程中的表现、认知和行为进行评价。其三,课程结果性评价。设计理论教学考核评价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两个部分,由学生本人对自己以及同学、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该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结束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良好品行习惯养成情况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情况等进行结果性评价。

(二)构建“两翼”评价模块

“两翼”评价模块是指考核评价由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两部分组成。通过该评价模块,促使学生验证思政课理论、形成理论自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理论用于实践生活之中。其一,理论教学考核评价。对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包括理论教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包括学生课堂宣讲案例、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等课内和课外、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种评价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构建“三元”评价主体

“三元”评价主体是考核评价由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三类主体构成,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评价模式,体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一,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学习优势和不足、学习效果等的动态评价。其二,同学互评。由兴趣、特长、爱好相同或相近的6~8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对本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实际表现、长处与不足,以及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动态评价。其三,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学习表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价。

总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卓越的精神追求,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的生动实践,也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任务中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三个精神的科学内涵、内在关系,找准与高职思政课的耦合逻辑,运用改革思维推动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0(12):4-7.

[2]郭振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时代意义[J].现代班组,2021(1):4-5.

[3]鲁继平.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3):108-112.

[4]孙晓玲.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四维四观”设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2):1-6.

[5]刘向兵.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新征程奋斗力量[J].红旗文稿,2021(1):37-39.

[6]喬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33(5):35-42.

[7]喻艳.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弘扬劳动精神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2):21-23.

[8]潘红.“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7):20-21.

(栏目编辑:杨虹)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工匠精神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