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疗愈课程 在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中的运用

2022-01-19 15:00周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周虹

摘要:初中生亲子关系是当下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乏亲子关系培育的系统性内容设计、亲子辅导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亲子关系的培育力量相对单薄等局限,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借鉴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法,面向初中生研发并实施了“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家长与学生的亲子依恋、亲子共情和亲子互动显著提高,亲子冲突频率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艺术心理疗愈课程;课程研发;亲子关系;同理共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2-0020-04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高频率的亲子冲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迅速成熟的青春期前期,在身心变化与外部升学、社交等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加,亲子冲突频发。有研究在 30所中学里随机抽样调查了三千名初中生,发现高达56.28%的学生表示曾与家长发生过严重冲突,甚至憎恨家长[1]。

为针对性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问题,我所在学校(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整合多学科力量,自主研发了“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形成了系统化的亲子辅导课程。通过实施该课程,我校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频率明显递减,亲子关系的培育效果显著,为初中学校解决亲子冲突提供了参考。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亲子冲突中的局限性

为缓解亲子冲突,各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亲子輔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但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缺乏亲子关系培育的系统性内容设计。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门针对亲子关系培养的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上,缺乏对亲子冲突问题的全面分析,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此外,现有的亲子辅导活动往往比较零散,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二,亲子辅导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心理辅导活动没有脱离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或家长讲座,这些形式多倾向于传递一些普适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体趣味性不足,学生参与感不强,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得感也较低。

第三,亲子关系的培育力量相对单薄。一般来说,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亲子冲突问题大多被认为是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的责任,一般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挤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科间的资源整合等问题,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意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有限。

二、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的实施策略

由于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亲子辅导活动在改善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冲突中存在局限性,为系统地帮助学生和家长学会缓解亲子冲突,我校借鉴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法,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心理疗愈的专家团队,积极整合学校原有的心理教育资源、体艺类资源,研发了面向初中生的“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

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是一种让咨询者用创造性艺术进行情绪探索与自我沟通的心理疗愈方式[2]。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处理情绪与自我沟通的过程,具备天然的疗愈功能。相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将艺术作为载体,整合多艺术媒介,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感。而且,无意识的艺术创作可以突破语言表达的限制,可以更真实、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学生放下心理防备,在更包容的环境中构建亲子关系[3]。

我校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充分考虑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的优势与亲子关系的特性,特别设置了学生模块课程和亲子课程,课程实施策略如下。

(一)整合艺术资源,实现学科综合育人

为实现学科整合的多元化心理疗愈,我校整合了现有的多种艺术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音乐、舞蹈、陶艺、书法和摄影等,形成了一门系统的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心理教师基于学生团体与亲子个案的需求,灵活运用多学科资源,与相关艺术教师共同研究课程设计,开展合作教学。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引导多学科教师关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心理情况,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存在,并吸引更多综合素养高的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二)分析心理需求,精准定制学生课程

学生模块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及家长日记、亲子冲突口述实录、案例文本等,收集亲子冲突素材并进行话语分析,总结出亲子冲突中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自我”两大类青春期心理需求,其中,情绪类包括学生易怒、情绪偏激、抑郁、焦虑等;自我类包括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目标、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等。我校基于学生存在的这两类心理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出两大课程模块:情绪模块与自我模块。情绪模块从艺术体验情绪出发,通过提高情绪认知并加强情绪掌控,来锻炼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自我模块旨在通过艺术创作探索自我身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自我身份认同与情绪控制能力,以达到自我悦纳和自我约束。两大模板融通互补,全面综合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例1:学生模块课程——“重构自我”:艺术设计中的自我认同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回收的问卷中,挑选出20位学生作为心理疗愈的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信息技术和美术的学科教师,邀请他们结合拼贴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共同设计了“‘重构自我’:艺术设计中的自我认同”这一门课程。

教师向学生发出邀请函,在征得学生同意后,组织实施了“‘重构自我’:艺术设计中的自我认同”课程,共17名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参与该课程。

在课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并请学生围绕自己的性格、状态、人际关系、爱好等,为每个阶段关联10个词汇。学生在选择词汇的同时,要思考不同阶段的自我定位。其次,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三张空白海报,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并指导学生在网络上下载能代表每个阶段的图片。再次,请学生结合图片设计海报,再结合设计需要剪裁、加工图片。然后,请学生在三张海报上进行拼贴与装饰。最后,教师邀请愿意分享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对创作的心理过程进行阐述,综合海报设计、图片选择、词汇选择等诠释并“重构”不同阶段的自我。对自我的视觉化呈现与艺术处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沟通,并完善自我认知。

通過这次课程,学生不仅明确了自我定位,而且提高了自我认同感。

(三)促进亲子对话,实现同理共情沟通

亲子个案课程是为存在亲子冲突的家庭定制的课程。艺术疗愈教师基于亲子话语分析与亲子互动的资料,总结存在的主要冲突,准确定位问题,再针对这些冲突设计个性化的艺术疗愈活动,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互动与艺术创作中,互相关注情感流露、家庭关系结构以及沟通方式等信息。通过艺术疗愈,帮助亲子双方发现问题并学会转换视角,互相接纳双方在认知、情绪及行为上的差异,最终达成理解和共识。

亲子个案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提高了彼此的共情能力,并增加爱与信任等积极情绪体验,鼓励亲子练习正向沟通方式,促进亲子对话,改善亲子关系。

例2:亲子个案课程——我眼中的你们:动物全家福中的亲子关系

学校在前期的调研中了解到,初二年级的学生B和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甚至发展到了肢体冲突的地步,父母在寒假中不得不向校长求助,恳请校长指导如何解决这样激烈的亲子冲突问题。心理组教师迅速召开会议,研讨针对这一个案的艺术心理疗愈课程。

最终,心理组开发了“我眼中的你们:动物全家福中的亲子关系”作为该家庭个案的第一期课程,并主动邀请学生B与其父母来校参与。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和家长分别为每位家庭成员选择一个贴近人物性格的动物形象。其次,请学生和家长分别用选定的动物形象,根据家庭关系与结构,画出一幅全家福。再次,请学生B和父母交换画作,并尝试转换视角,诠释对方的画作。最后,邀请学生和家长分享各自创作的出发点、感想与困惑。教师从话语信息与画作的视觉信息(包括动物选择、画笔颜色、动物大小、位置及神情等)中,对学生B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结构进行了解读。借助动物全家福,教师引导亲子双方展开对话,帮助家庭成员主动发现问题、承认问题、正视冲突,学会转换视角,努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一课程通过分析心理需求,从源头上介入亲子冲突问题,整合艺术资源,积极帮助学生和家长缓解亲子冲突,实现学生心理自愈能力的提升。

三、实施效果分析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的实施,大幅度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间的同理共情。为了解课程实施效果,我校参考国际上著名的亲子关系测量量表(PCRI-C)与亲子关系问卷(PACHIQ-R),设计了亲子关系评测量表,量表包括亲子依恋、亲子共情和亲子互动三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包括三个评价指标。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随机抽样测评,同时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家长就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访谈。以下为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实施后的亲子关系测量结果。

亲子关系前后测结果(见表1)显示,艺术疗愈课程实施后,学生的亲子依恋(t=13.477,p=0.000)、亲子共情(t=19.896,p=0.000)和亲子互动(t=12.496,p=0.000)均有显著提高。除亲密行为没有显著变化(t=1.000,p=0.324>0.05)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情感联结、换位思考、同理共情、沟通交流等指标。家长的亲子依恋(t=10.258,p=0.000)、亲子共情(t=9.366,p=0.000)和亲子互动(t=9.061,p=0.000)均有显著提高。除需求回应没有显著变化(t=1.675,p=0.103>0.05)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情感联结、理解尊重、同理共情、沟通交流等指标。

同时,对家长与学生的跟踪访谈也发现,参与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后,亲子冲突的频率大幅度降低,尤其在主要冲突问题上,其频率和程度都有明显下降。部分学生在课后报名,表示有意愿加入艺术心理疗愈的相关拓展课程,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自我疗愈、自我缓解压力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与反思

实践证明,将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发挥学校在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中,应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

第一,艺术心理疗愈课程不是“现成可用”的,而是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学校应通过话语分析、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分析具体心理需求,合理分析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课程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实施效果也会更显著。

第二,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科综合育人。通过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度、饱满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心理学习的兴趣,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大化地发挥了课程育人效果。

第三,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研训机制,定期举办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师培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校教师责无旁贷。学校要积极动员教师共同组织促进亲子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努力形成班主任牵头,各科教师共同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群策群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地。

第四,积极搭建促进亲子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学校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之一,应积极发挥其在亲子关系调解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诸如“亲子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的交流平台,帮助亲子双方达成对冲突问题的共识,共同向着“同理共情”的亲子关系培养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吴颖. 青春期亲子冲突话语分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12-114.

[2] Edwards D. Art therapy[M]. Sage,2014.

[3] Riley S. Art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J]. Western Journal of Medicine,2001,175(1):54-57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