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同英 周兴丽 王 觅 李 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华西医院罕见病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长期居于四川成都,平素饮食以米饭、蔬菜和肉食为主。因全身红斑、丘疹、丘疱疹3年余就诊我科。3+年前,患者出现全身反复红斑,丘疹,丘疱疹和粟粒大水疱,伴剧烈瘙痒,进食面食后约3~6小时后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无腹痛、腹泻等症状。2年多前就诊我科,诊断为疱疹样皮炎,柳氮磺吡啶1 g/d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6个月前因皮损控制不佳再次就诊我科。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内科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查体:躯干、双上肢多发红斑、丘疹、丘疱疹,部分红斑呈环状,边缘见粟粒大水疱(图1a)。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a、2b)。直接免疫荧光(DIF)示真皮乳头层纤维素样IgA(+)(图2c)。抗Dsg1、Dsg3、BP180抗体均为阴性,血常规、生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结果无异常,肠镜:外痔;直肠及结肠无异常(图3),氨苯砜用药基因(HLA-B*1301)阴性。
图2 2a、2b: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HE,2a:×100;2b:×400);2c:真皮乳头层纤维素样IgA(+)(DIF,×400)
图3 肠镜示外痔;直肠及结肠无异常
诊断:疱疹样皮炎。治疗:无谷蛋白饮食,同时予以氨苯砜25 mg/d治疗后,患者皮损明显好转(图1b),瘙痒明显缓解。1个月后减量至12.5 mg/d,无新发皮损,瘙痒明显缓解。后患者自行予以氨苯砜12.5 mg隔日一次,皮损控制欠佳,再次加量至氨苯砜12.5 mg/d后无新发红斑、丘疹、丘疱疹(图1c)。
图1 1a:背部多发丘疹,丘疱疹;1b:氨苯砜治疗后1个月,背部大部分皮损消退,多发色素沉着;1c:氨苯砜治疗后5个月,背部红斑、丘疹、色素沉着基本消退
讨论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DH)是一种与谷蛋白敏感性有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1],是腹腔疾病(celiac disease, CD)的一种皮肤表现[2]。典型的皮疹表现为成簇的红斑丘疹和水疱,常伴剧烈瘙痒,主要累及身体伸侧如肘部、膝盖、臀部和头皮的伸侧[3],因为患者经常因剧烈瘙痒而搔抓皮损,水疱常常不明显[1]。该疾病与谷蛋白敏感性肠病(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GSE)密切相关,这两种疾病是由机体产生的自身IgA抗体对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TG)分子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4]。在GSE中,IgA主要的目标抗原是组织转谷氨酰胺酶2(tissue transglutaminase2, TG2),而在疱疹样皮炎中,主要抗原是表皮转谷氨酰胺酶3(tissue transglutaminase3, TG3),这两种蛋白质在它们的酶结构域中具有显著的同源性,并且在正常上皮中表达[5]。此外,在部分DH和CD患者血清中,还能检测到抗肌内膜IgA自身抗体(IgA anti-endomysial antibodies, AEmA)[6]。
约75%诊断DH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其余患者拥有正常的绒毛结构,而仅仅存在腹腔炎症[7,8]。尽管这些患者存在绒毛改变,但DH病人很少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9,10]。
DH的发病机制未明,与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1]。有报道表明,DH合并CD通常发生在相同的家族中[11],存在具有两种表型的单卵双胞胎,一个患有DH,另一个患有CD[12]。在中国人群中,HLAB*0801和HLADRB1*0301与DH的发生相关,且HLA-DRB1*0301与DH患者无胃肠道症状有关[13]。其HE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顶端中性粒细胞沉积,常常伴有真皮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14]。DIF表现主要有三种模式:①真皮乳头顶端的颗粒状IgA沉积[15];②真皮乳头颗粒状-纤维状IgA沉积或者仅为纤维状IgA沉积[16];③沿基底膜带的颗粒状IgA沉积[17]。当临床和病理高度怀疑DH,而DIF阴性时,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IF)检测到AEmA可协助诊断[18]。
DH需要严格遵守无谷蛋白饮食(gluten-free diet, GFD),由于对GFD反应缓慢,大多数疱疹样皮炎患者需要药物干预,以在中短期内控制病情[1]。氨苯砜可以快速缓解瘙痒症状,几天内控制皮疹,但这种药物对肠病没有影响[19]。初始剂量为50 mg/d,并逐渐增加到200 mg/d,直到疾病得到控制[20]。在维持阶段使用0.5~1 mg/kg·d的剂量,以控制瘙痒和防止新发皮损出现[21]。氨苯砜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铁血红蛋白症、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症和溶血性贫血等[1],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是氨苯砜使用后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它发生在0.5%~3.6%使用氨苯砜治疗的患者[22],该综合征与HLA-B*1301具有相关性,用药前因完善HLA-B*1301风险基因筛查[23],用药后也需要严密监测相关不良反应。
对氨苯砜不耐受或者有氨苯砜用药禁忌的患者可选择磺胺类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磺胺吡啶和磺胺甲氧吡哒嗪(0.25~1.5 g/d)[21]。病例报道显示,外用曲安奈德乳膏[24]、系统性使用肝素、四环素和烟酰胺[25],环孢素[26],秋水仙碱[27]治疗DH有效,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DH有效[28]。
本例患者在确诊DH之后,HLA-B*1301基因筛查结果为阴性,严格GFD的同时,予以氨苯砜治疗,25 mg/d即获得临床病情显著好转。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氨苯砜超敏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减至12.5 mg/d时仍能控制病情。后患者自行减量至12.5 mg隔日一次后病情控制欠佳,加至12.5mg/日后病情再次得到控制。
志谢:感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研究所张福仁教授团队,为本病例中的患者提供HLA-B*1301基因检测以及氨苯砜药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