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2022-01-17 05:07满义马佳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归属感实验班委员

满义,马佳季

(南阳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4500)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重视。但是,以班级为整体的研究仍亟待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学校普遍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以后,调查发现心理委员与普通班委并无差别,尤其是在选拔心理委员的时候缺少数据支撑。而高职大一学生由于新的班级环境、新的同学关系和自我意识增强等影响,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心理特点,都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与归属感等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目前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以心理委员为纽带的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视角开展研究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能极大地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可以实际验证的形式进一步证明。

1.1 文献综述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理念的体现。围绕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以提升班级归属感为目标,以班规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团体活动为促进,最终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中。

我国的心理委员制度借鉴自国外的朋辈心理辅导,是朋辈心理辅导在中国的本土化形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提出课外的教育辅导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1]。2005年,浙教宣231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则明确指出了要在高校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职务[2]。该文对心理委员定义是在班级内部所设立的专门负责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旨在关注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为班级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并且承担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事务及活动[3]。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的感情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直接交往产生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它的产生、保持和消亡的过程遵循着人的心理规律。

班级归属感(Class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班级在感情上、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作为班级一员去承担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班级活动[4]。

1.2 研究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是发展特色高职院校的现实需求。心理委员作为班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研究心理委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5-7]。该研究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帮助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实质作用,为后续的班级建设、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思路,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通过该研究来了解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立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影响,协助学校各专业班级文化的建设,帮助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让班级文化与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融为一体,互为进步[8]。

2.2 研究假设

假设1:通过干预后,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前后测差异显著。

假设2:心理委员的有效运行对改善班级成员人际关系,培育积极健康的班风起到促进作用。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

抽取南阳职业学院教育学院大专部一年级8 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性别比例基本一致。

2.3.2 研究工具

班级归属感量表,该量表由5 个条目组成。题目的反应方式均为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5 级评定,满分为25 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归属感越高。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的是郑日昌(1999)等人编制的,共28 题。采用“是、否”计分,回答“是”计为1 分,回答“否”计为0 分。

2.3.3 研究程序

(1)对选取的所有班级进行班级归属感与班级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前测。

(2)根据施测结果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

(3)设计干预方案。

(4)对实验班实施5 次干预,对对照班不予干预。

(5)干预结束后对所有班级同时进行量表的后测并进行分析。

(6)实施了5 次干预之后,抽取辅导员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法探讨效果。

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的分析

经过对8 个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得分在8 分以上的学生占比30%左右的班级是存在人际困扰程度较大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干预,以此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水平。如表1 所示。

表1 8 个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同时对8 个班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进行分析,总分以及各个题目平均分见表2。

综合数据结果分析,最终发现4 班、6 班、9 班、12 班在人际关系困扰得分相对较高以及班级归属感得分相对较低,因此确定为实验班。

学生在交谈、交际,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的困扰较明显,待人接物方面有困扰的人数非常少,程度也非常轻[9]。对4 个班级的学生归属感进行进一步分析,由表2 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在“我感觉自己是班级一员”,和“我在学校感到很安全”两道题目上得分达到较高水平,在其他3 道题目上的得分只在一般水平。表明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进行有关班级归属感的干预。

表2 8 个班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结果分析

3.2 辅导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任务,设计班级团体心理活动干预方案,各项活动均由心理委员带领进行。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安排成员分组,指导成员开展活动,运用语言及肢体语言调动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解决成员提出的问题,应对突发事件[10-12]。此次班级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共设计了5 次活动,主要侧重于关于交谈、交际,异性交往,团体建设方面。每次课程60min,每次辅导活动的内容及施行,见表3。

表3 5 次干预活动内容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对照班前后测人际关系差异,见表4、表5、表6、表7。

表4 对照班1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5 对照班5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6 对照班7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7 对照班8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说明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照班虽然没有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干预,但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也有一些提高,只是在这方面远不如实验班提高得多,差异并不显著。

(2)实验班前后测人际关系差异,见表8、表9、表10、表11。

表8 实验班4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9 实验班6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0 实验班9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1 实验班12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明,在心理委员带领进行班级团体心理活动之后,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获得了提高,差异显著。

(3)对照班前后测班级归属感差异,见表12、表13、表14、表15。

表12 对照班1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3 对照班5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4 对照班7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5 对照班8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总分以及五道题目的前后测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对照组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变化虽然提高但是提高并不显著。

(4)实验班前后测班级归属感差异,见表16、表17、表18、表19。

表16 实验班4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7 实验班6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8 实验班9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表19 实验班12 班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水平由一般达到了较好水平。而5 道题目的得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前后测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表明实验组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有了显著提高。综上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可知: 通过让心理委员组织开展相关团体心理活动干预使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有了显著提高。

3.4 学生自我体验

进行实验前后的两个月里,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熟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更加积极、开放、有序[13]。同时4 位实验班的心理委员写了心得体会,认为作为一名心理委员,应该做出实际行动,通过这次实验,感受到了组织心理活动所带来的力量,让班级内部更加团结,让相处氛围更加和谐。

4 结语

在该研究中,以大专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心理委员组织实施,运用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方式对实验班进行干预,通过对实验班、对照班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心理委员组织下进行的团体心理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

结论2:心理委员组织下进行的团体心理活动可以显著增加班级归属感。

结论3:班级团体心理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与异性正确交往的技能。

结论4:通过心理委员组织实施活动明显地改善了实验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学生更加团结,有效提升了班级氛围。

最后,心理委员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在实验进行前后两月内积极组织班级各项心理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改变,其成效直接影响着班级良好文化的建设形成。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经过近两个月的干预活动,实验班学生的归属感与人际关系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对照组的学生变化相对不大。结合自己在学校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心理委员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也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践的培训。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心理委员认为自己是一个常规性班委,只要没人找自己,自己就没有工作;(2)由于大家都是新生,刚到新的学院后,学生之间并不熟悉,在以往进行心理委员培训的时候一直专注于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进行常规的课程外,课下的团体活动可对班级建设产生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班级归属感与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活动进行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团结性与亲近性。在实验期间,发现在精心设计之下,可以有效提升班级氛围,从而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也为后续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猜你喜欢
归属感实验班委员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