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清 王光辉 富吉祥
“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环境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承担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而生的翻转课程、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雨课堂、微课堂、超星泛雅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现代化教学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身先示范地积极拥抱科技变化,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变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大四,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介绍薪酬管理有关概念、结构、内容及发展简史等内容,然后介绍战略性薪酬管理内涵及基本逻辑,围绕内部一致性与外部公平性,分别介绍职位、技能和能力薪酬体系的构建方法与步骤,再从激励角度介绍奖励薪酬制度及员工福利管理,在此基础上,阐述特殊员工群体薪酬管理模式,最后介绍薪酬的沟通与控制内容。知识点多、杂且抽象,一般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
《薪酬管理》内容杂深奥、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结合该课程组授课教师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度访谈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少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进入学校,自身缺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经验,且薪酬数据通常具有保密性,教师难以获得企业最新实践资料,部分教师即使负责企业薪酬改革方面的项目,也因签署的保密协议而无法向学生分享最新实践,课堂主要采取知识灌输方式,无法结合企业实践与学生互动,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二)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由于课时、教学条件等限制,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偶尔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音视频教学材料,课堂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加上缺乏实践认知导致一知半解,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新兴行业,不同行业因经营理念和发展环境不同,其《薪酬管理》体系、结构和水平等也完全不同。现有薪酬教材等资料虽也有一些案例,但往往缺乏针对性,且数据过于陈旧,与现实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一定脱节现象。
(四)课程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当前不少高校《薪酬管理》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课堂考勤、平时作业及课程表现三部分,常见占比20%、30%及40%;期末成绩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常见占比80%、70%及60%。部分教师存在考前划重点问题,学生平时考勤表现好,考前努力背诵知识点,应付考试基本没问题。但无法测试出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以上种种问题,违背了企业需要熟练岗位操作和胜任能力员工的要求。显然,传统教学已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薪酬管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鉴于教学过程属于典型的知识共享行为——作为知识提供者的教师将《薪酬管理》教学知识及内容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讨论、文档资料传递等媒介或渠道传播给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双方通过多轮互动与沟通,不断消化、吸收、整合、创新知识,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教学经验技巧,学生获得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实现双方知识的增值。因此,从知识共享角度分析,《薪酬管理》教学改革工作就转化为如何增加师生薪酬管理教学知识共享的效率。显然,知识共享的质量与效率主要受知识属性(客体)、知识主体(提供者及接受者)及传播环境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薪酬管理》教学改革方式。
(一)《薪酬管理》课程中知识属性的分析。知识根据外化程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主要指那些可以表述和编撰的语言、文字、数据、公式、表格、操作规则等易储存、传播、转移的书面化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通常指那些难以描述、编撰的不易言说的价值观、感觉、经验、诀窍等。针对薪酬教学内容复杂深奥,课时有限问题,有必要梳理《薪酬管理》教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以某校教学情况为例,鉴于师生薪酬教学效果访谈反馈的48课时过短问题,此次薪酬教学改革中,考虑新增16实践课时,分成理论和实践2门课,各自32课时,然后重新整合教学资料,同时启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沟通途径,由教师课前7天将相关知识传到雨课堂、微课堂、超星泛雅等平台,方便学生自行查阅,提前预习理论知识,减少课程显性知识学习压力,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实践教学,深挖课程背后的诸如价值观念、操作技巧等隐性知识内容,充分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培养能创新性解决企业经营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此外,上传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也可方便学生课后多次查阅复习,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薪酬管理》知识分类表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知识主体的分析。作为知识共享主体,师生双方均需明确教学的初衷在于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是教书或考试。一方面,作为教学环节主体的学生要端正态度,主动参与课堂,积极与教师互动与反馈,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加深自己对知识体系及技能和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采用OBE逆向教学思维,时刻关注国内外薪酬管理最新前沿理论,深入企业一线,探寻薪酬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所需工作技能与素质,然后确定人才培养要求,进而设计和组织《薪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二是教学内容和过程强调操作与应用能力。教师可从已毕业学生那里获取薪酬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及职责,梳理相关工作流程,提取实践教学资料与内容。同时,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薪酬管理相关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工作中;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校企实践基地、创业公司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增强实践理解与应用能力。三是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教师杜绝一言堂现象,要明确其自身定位—构建者与管理者,主要作用在于准备教学材料,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学习。四是教师要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编码薪酬管理知识,融合理论讲解、视频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薪酬管理最新理论及时事热点现象,通过师生深入分析、互动与沟通,让学生能有效解码进而吸收。
现以薪酬调查教学过程为例,阐述教学方法与过程。首先,教师需在假期期间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实践及最新薪酬管理前沿,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于学期初制定并上传好课程纲领性文件资料,并在章节学习课前7天上传本章节全部教学材料,方便学生预习。课堂上,首先进行理论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3个知识点(薪酬调查概念及种类、作用及内容)分别设置3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经常招不到人?你可有解决办法?企业为何要了解市场薪酬情况?企业需要了解市场薪酬哪些方面的问题?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等学生思考3~5分钟左右,开始抢答,后面同学持续补充新观点,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和点评,强化重难点,即完成这一章节理论知识学习。然后下一节直接开始实验实训教学,教师直接布置实训任务—选择你所熟悉的某企业设置其薪酬调查问卷,明确实训提交要求。然后组织各组完成实训,最后在学生展示并一一点评后,再次总结薪酬调查的重难点,尤其是隐性思政元素及编撰调查问卷技巧及注意事项。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和总结,能极好地锻炼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薪酬调查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应用型素质。
(三)知识共享教学模式中的环境分析。影响师生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沟通渠道、师生间信任机制及评价机制三方面。一是学校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及教学课室,同时加大网络信息系统教学平台建设,畅通师生共享渠道,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教学环境。二是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前沿,提升在学生面前的“专家”身份,同时,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编码教学知识,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三是构建良好的师生评价机制。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及时在网络或课堂上反馈知识获取的情况,教师也要积极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方便双方及时调整教与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错综复杂,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接受社会挑战,拥抱随之衍生而出的诸如微课堂、雨课堂、超星泛雅等教学技术及平台,结合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与要求,更新教学技巧,深挖课程体系背后的思政教学元素及实践操作诀窍等隐性知识,培养一批批爱国敬业、勇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