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远
城市群的概念由英国城市学家Howord于1898年提出,他提出了将城郊乡镇纳入城市范围来考虑,20世纪后半叶以来,对城市群理论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发展,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n[1]在研究美国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边界时提出了连片城市带的概念。1991年,Mcgee[2]提出了大城市周围人口密集区的城乡混合区概念。2006年,英国城市规划学家Hall在研究欧洲中心城市结构时候界定了多中心大型城市区的概念。国内方面,姚士谋[3]将城市群定义为以一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经济核心,与周围一定区域内不同大小的城市依靠交通和信息网络共同组成的城市几何体。刘士林[4]认为,城市群是城市与区域的中间环节,在协同区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意义突出。城市群在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5~6]。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城市群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规划》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模式,以加快不同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和跨省合作。到了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促进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
由此可见,当前发展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城市群之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受到省市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关于城市群的理论研究,更多的都是从某一城市群着手研究问题,关于城市群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本文从宏观角度,以国内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西南地区为切入点,对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做分析。
黔中城市群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属长江经济带中的重点人口聚集区域,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是贵州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2017年经国家发改委同意,《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明确黔中城市群区域范围包括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中的33个县(市、区),国土面积达到5.38万平方千米,占贵州省总面积的31%,常住人口约占贵州省总人口数的一半左右。
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撑之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6年获国务院批复。从地理区域上来看,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绵阳等15个市和重庆市的27个区(县)。
从两个城市群的区位和发展基础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其经济实力、区域面积、人口等指标全面领先于黔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则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贵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样特殊的地理特点使黔中城市群成为实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表1 两大城市群体量对比
(一)双方融合发展的优势。
1.交通融合发展。交通不便是过去困扰贵州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贵州省持续实施交通强省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贵广高铁成为西南首条高铁线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在与成渝城市群的交通连接上,2018年开通的渝贵铁路和2019年开通的成贵高铁已经成功实现运营,这两条连通成都、重庆、贵阳的运输大动脉在2020年实现成渝贵环线运营,“成渝贵”环线动车组也成为全国首条跨省环线动车组,有力带动了黔中城市群毕节、遵义等沿线节点城市与成渝城市群的融合进程。在民航方面,成都双流、重庆江北、贵阳龙洞堡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均排名全国前20(2019年)。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已实现以成都、重庆、贵阳三点为核心的多条高速公路网。水运方面,贵州最重要的水上通道、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目前也在2017年实现全线通航,随着沿线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未来还将通航千吨级货轮。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区位交通,已成为双方融合发展的重要优势和保障。
2.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成渝黔三地同属西南地区,过去均曾是使用“西南官话”的地区,语言及文化存在相近之处,然而又因为历史及地形地貌的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比如,成渝城市群地处四川盆地,古为巴蜀地区,土地肥沃,历史文化悠久,有都江堰、大足石刻、四面山等自然和人文景点。相比之下,黔中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且多为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与成渝地区不同的能够互补的自然人文景观,例如毕节的织金洞景区、安顺的黄果树、龙宫景区等这些自然景观和安顺的天龙屯堡、贵阳的青岩古镇等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能够带动两个区域之间游客流动和旅游业发展,近几年已有多家旅行社建立了成渝黔旅游特色线路。
3.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从地理上来看,长江上游为长江源头至湖北宜昌这一江段,主要包含成渝城市群中的宜宾、泸州、重庆主城区、涪陵等城市,而乌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贵阳、遵义、涪陵等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成渝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在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大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发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20年,川渝两地自然资源部门签署了《深化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方面已走出了先行一步。
(二)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发展基础差距较大。成渝城市群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依托机场、高速公路、高铁和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了航运、陆运、水运齐备的全立体交通网络,区域内城镇密集,人力资源丰富,已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同时,区域内核心城市成都、重庆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地区生产总值均在全国排名前十,都是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相比之下,黔中城市群相对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差,产业基础相对较薄弱,城镇多呈带状分布,城市群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核心城市贵阳人口不足500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内城市中只能排到六十名左右。因此,黔中城市群的发展基础还与成渝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协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产业互补性不强。城市群的发展首先依赖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和区域内产业链的上下游协作,但由于行政区划、责任归属等原因,两个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壁垒,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软件、航空航天设备、重庆市重点发展的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交通装备与贵阳市重点打造的大数据等产业依然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例如,重庆市打造的“智博会”与贵阳市打造的“数博会”在展会内容及形式上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基于比较理论开展产业布局还存在诸多障碍,一体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缺少次级大城市支撑。两个城市群中,除核心城市外,遵义、绵阳等核心外次级城市经济实力还相对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而部分区位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城市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同时,两个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要素往往过于集中在成都、重庆、贵阳这些核心城市,难以对其他中小城镇形成带动辐射作用。与之相比,发展较为成熟的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都有诸如无锡、宁波、佛山等经济实力较强的次级城市,县域经济发达,有力带动了当地的区域发展。
表2 2019年四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和次级城市GDP对比
4.区域生态环境脆弱。黔中城市群中与成渝城市群接壤的地区为毕节和遵义,这两个地区过去曾饱受石漠化和乌江水体污染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这一区域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为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域内不能开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大开发,因此这一区域还难以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形成城镇、产业的无缝对接,导致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片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
(三)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1.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近两年,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不断夯实。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强化了骨干通道的连接,将成都定位为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将重庆定位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贵阳、遵义成为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重庆经贵阳至北部湾出海口的通路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三大主通道之一,成渝城市群与黔中城市群的联系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加深。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将逐渐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主基调。
2.生态保护合作面临新机遇。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要求拓展区际互动合作,支持贵州深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成渝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同属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因此,两个城市群之间在合作构筑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促进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方面还大有可为。
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区域的一体化,破解要素在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协作。
(一)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协作。两个城市群内的三个省级政府都应该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三省市政府的沟通合作,建立三省市政府之间联席会议制度,逐步破除各自的区位限制,探索突破行政壁垒,加速三地城际高速轨道交通的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二)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应在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在成渝城市群重点加强成都的电子信息和重庆的汽车及机械制造,在黔中城市群加快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如在酱香白酒产业领域,围绕赤水河建立两地的白酒企业联盟,实现区域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加快推进区域核心和节点城市建设。针对黔中城市群而言,要意识到产业和人口规模的短板,开展“强省会”建设行动,加强贵阳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首位度,发挥其在黔中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大对次级核心城市遵义、毕节等地的发展支持,重点加快贵安新区的产业、人口聚集和遵义市的城镇化进程,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均衡的梯度区域发展格局,整体提升黔中城市群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