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与天然纯Ⅰb型黄色钻石的光谱特征

2022-01-17 07:17宋中华朱文芳李育洁陆太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激光器荧光黄色

宋中华,唐 诗,朱文芳,高 博,李育洁,陆太进

(1.自然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北京珠宝研究所,北京 100013;2.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13;3.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实验室,广东 深圳518020; 4.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实验室,上海 200122)

天然黄色钻石的致色因素较多,主要有N2和N3色心致色、孤氮(C型氮)致色、H3色心致色、以及480 nm色心致色[1-2]。据GIA实验室数据[2]统计,孤氮致黄色的钻石约占13%,是除N2和N3致黄色外最多的一种致色因素。氮元素最初以孤氮原子的形式取代钻石中的碳原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氮在钻石中经历由孤氮向聚合氮转化的过程,钻石的类型也如下依次转化[3],Ⅰb→Ⅰb>ⅠaA→Ⅰb=ⅠaA→Ⅰb<ⅠaA→ⅠaA→┄→ⅠaB→Ⅱa,该转化过程直接导致天然钻石类型多样丰富,氮的类型以及其相对含量不同,进而对钻石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天然钻石形成时间以及在地下经历的时间都很长,因此天然钻石中纯Ⅰb型钻石非常少,从2 000粒黄色钻石中挑出12粒纯Ⅰb型钻石(图1a),占比0.6%。纯Ⅰb型钻石中最主要的氮的类型是孤氮(C型氮),在可见光区产生560 nm以下的渐变吸收;在中红外区产生1 130 cm-1处的宽吸收峰和1 344 cm-1处的吸收线[1],无1 282和1 175 cm-1处的吸收峰。孤氮在可见光区和中红外区产生的吸收的强弱和孤氮原子含量有关,孤氮含量越高,产生的吸收越强,钻石的颜色越深[2]。

图1 天然钻石样品(a)和合成钻石样品(b)

未经后期高压高温处理的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主要以Ⅰb型为主,前人[4]对黄色高压高温合成钻石的研究已非常详实,包括缺陷分布、生长特征以及宝石学鉴定特征等。本文重点通过对天然和合成纯Ⅰb型钻石的测试以及对比分析,研究天然与合成纯Ⅰb型钻石在光谱上的主要差异,为实验室检测此类钻石提供依据。

1 样品及测试方法

1.1 样品特征

本次研究钻石样品包含天然纯Ⅰb型黄色钻石样品12颗(图1a),主要来源于国内以及香港钻石批发商,大小0.006~0.170 ct,多数约为0.01 ct,颜色为淡黄色到正黄色,其中一颗样品为正黄色,11粒样品带有不同程度褐色调(图1a);合成黄色钻石样品41颗,主要为原石,最大2.00 ct,最小0.15 ct,颜色为淡黄色、黄色至褐黄色(图1b),内部均可见明显的金属包裹体,来源于国内的7家主要的高压高温合成钻石公司。

1.2 测试条件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采用仪器型号为美国ThermoFisher公司的Nicolet6700型红外光谱仪。测试条件:采用6×Beamcondensor(6倍光速聚焦器)对研究样品进行透射扫描,扫描范围6 000~400 cm-1,分辨率2 cm-1,扫描次数128次。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采用仪器Reinshaw InVia型激光拉曼光谱仪分别在325、473、532、785、830 nm 激光器条件和液氮环境下获得钻石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PL谱)。测试条件:面扫描以484、503 nm和883 nm为中心静态扫描,功率100%,积分时间1 s,扫描次数1次;点扫描采用接谱扫描模式,功率根据样品发光强度选择,积分时间1 s,扫描次数1次;325 nm激光器测试范围350~1 050 nm,473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480~700 nm,532 nm 激光器测试范围为535~900 nm,785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790~1 050 nm,830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830~1 050 nm。

荧光图像观测采用De Beers公司的DiamondViewTM钻石观察仪,用于荧光、磷光及生长结构的观察。紫外光源波长小于230 nm,激发功率50%,积分时间因样品发光强弱调节至图像及结构清晰。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对比天然与合成Ⅰb型钻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2)发现,二者在1 500~1 000 cm-1区域内的最主要吸收特征为1 130 cm-1处的吸收宽峰和1 344 cm-1处的吸收尖峰,高压高温合成Ⅰb型钻石的1 130 cm-1处的吸收宽峰的主峰位为1 130~1 127 cm-1,且多数峰值为1130(± 0.5)cm-1,天然钻石位于1 130 cm-1处的吸收峰的峰值范围相对较大,为1 125~1 138 cm-1;合成Ⅰb型钻石在1 400~1 350 cm-1内无任何吸收特征,而12粒天然钻石中有6粒可检测到弱的1 358 cm-1处的吸收特征峰(图2a)。合成与天然Ⅰb型钻石样品在2 688 cm-1处都有明显吸收峰,2 688 cm-1是1 344 cm-1处吸收的倍频峰,其强度与氮含量有关,氮含量高则2 688 cm-1处的吸收峰强,氮含量低则该处的吸收峰弱,由于2 688 cm-1的半峰宽比1 344 cm-1的半峰宽大,因此在钻石中孤氮含量特别低的时候,也可以检测到2 688 cm-1处的吸收峰[5]。

图2 天然与高压高温合成Ⅰb型钻石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在3 500~3 000 cm-1范围,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样品一样,都未检测到与氢有关的吸收峰。在5 000~4 000 cm-1范围,合成钻石样品无任何吸收特征,而12个天然钻石样品中有11个可检测到4 065、4 110、4 165 cm-1附近的吸收峰(图2b)。4 065、4 110 cm-1以及4 165 cm-1处的吸收峰又被称为“琥珀心”(Amber Center)[6],琥珀心是天然褐色钻石的一个常见特征,在没有褐色调的钻石中未发现琥珀心。“琥珀心”是区分天然与合成纯Ⅰb型钻石最为主要特征之一。

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氮含量也有较大的区别,根据公式Nc(ppm)= 37.5×α1 344(cm-1)计算氮含量[7-9]发现,天然钻石中的氮含量普遍较低,合成钻石中的氮含量普遍较高(图2)。12粒天然钻石样品中最高氮含量为30 ppm,最低为3.6 ppm,平均氮含量为10 ppm;合成钻石样品中,2个公司合成产品中氮含量较低(8颗合成钻石样品中氮含量最高为43 ppm,最低为4 ppm,平均氮含量低于20 ppm),其余5个公司共计33颗合成钻石样品,其中氮含量最高为147 ppm,最低为30 ppm,平均氮含量为85 ppm。从图3可以看出,相对于钻石本身的吸收,合成钻石中1 130 cm-1和1 344 cm-1处吸收峰的吸收系数要大一些。

图3 合成与天然Ⅰb型钻石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氮含量分布

2.2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2.2.1 HPHT合成黄色钻石的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采用325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所有黄色合成钻石样品中未发现415 nm发光峰,用静态模式以484 nm为中心,在液氮条件下进行面扫描,HPHT合成黄色钻石样品的484 nm发光峰与钻石的生长区有关[10],在八面体生长区484 nm 发光峰很明显,在立方体生长区较弱或几乎检测不到(图4a)。此外,还可检测到489、494、496.5 nm 等与镍有关的发光峰。

采用473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在液氮温度下用静态扫描模式进行面扫描,发现位于489、494 nm和503.2 nm的发光峰均与钻石生长分区有关,489 nm的发光缺陷主要分布在立方体生长区,503.2 nm是H3缺陷,含有两个氮原子和一个空穴,通常在高压高温合成钻石过程中,很难形成聚合氮,但实际上在合成钻石生长过程中,立方体生长区会形成H3缺陷[10](图4b)。

采用532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所有合成钻石样品都有很强的与NV缺陷有关的637 nm发光峰,由于合成钻石中孤氮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637 nm发光峰的强度,575 nm发光峰通常很弱。

采用830 nm激光器激发钻石时,液氮温度条件下用静态扫描模式进行面扫描,可以发现,883/884 nm双峰的分布也与钻石生长区有关,883/884 nm发光缺陷主要分布在八面体生长区,在八面体和立方体的交界区域,883/884 nm发光峰最强[10](图4c)。所有合成钻石样品都可检测到强的986 nm发光峰(H2),H2缺陷与H3一样,在立方体生长区含量比较高,在八面体生长区含量低。

图4 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的面扫描光致发光光谱

2.2.2 天然黄色纯Ⅰb型钻石的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12颗天然钻石样品中有5颗可检测到弱或极弱的415 nm发光峰,强或极强的503.2 nm发光峰,以及很强的986.2 nm发光峰(H2)。除1颗样品外,其余11颗样品均可检测到575 nm和637 nm 发光峰,且637 nm发光峰远远强于575 nm发光峰。在纯Ⅰb型钻石中,637 nm缺陷结构为NV-,575 nm缺陷结构为NV0,由于纯Ⅰb型钻石中孤氮含量相对高,所以NV-的含量要远远高于NV0的。天然纯Ⅰb型钻石样品中还可检测到一些合成钻石中未发现的发光峰(表1)。12颗天然纯Ⅰb钻石中有4颗可以检测到883/884 nm双峰,该发光双峰与镍有关。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钻石,当含有883/884 nm双峰时其氮含量都相对较少,4颗含镍的天然钻石中氮含量最多为8.4 ppm;在氮含量高的合成钻石中很难检测到883/884 nm发光双峰,在氮含量较低的合成钻石中则可检测到非常明显的883/884 nm双峰。大部分天然钻石中还可检测到829/830 nm发光双峰,该峰具体结构未知,但在合成钻石中未发现该特征峰。

表1 天然与合成Ⅰb型钻石的光致发光缺陷统计表

2.3 超短波紫外发光特征分析

在超短波紫外荧光观察仪(DiamondViewTM)下观察钻石样品荧光,结果显示,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样品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光特征。合成黄色钻石样品通常发绿色荧光,且荧光分区明显,黄绿色发光区为立方体生长区,不发光或发光极弱的区域为八面体生长区(图5a,图5b);天然纯Ⅰb型钻石样品的荧光颜色同样以绿色为主,并可见平行密集双向交叉滑移线,12颗样品中有9颗样品的荧光呈绿色(图5c),2颗样品显示绿色与橙色相间荧光(图5d),1颗样品显示以橙色为主的荧光特征(图5e)。

合成钻石样品的光致发光特征的面扫描图(图3)与超短波发光图像(图5a,图5b)对比发现,484 nm和883/884 nm缺陷容易进入八面体生长区,503.2 nm缺陷导致合成黄色钻石在超短波紫外线下发黄绿色荧光。H3的零声子线位于503.2 nm 处,发绿色荧光,NV-的零声子线位于637 nm处,发橙红色荧光,因此当钻石中H3含量比较高时,钻石的荧光颜色以绿色为主,而当钻石中NV-含量较高时,钻石的荧光以橙红色为主。通过统计天然与合成钻石样品中H3与NV-的含量发现,在合成钻石中,H3的含量比NV-的要高,所以其荧光以绿色为主。而本文中所研究的12颗天然钻石中,有9颗中的H3含量比NV-的高,因此也呈绿色荧光;2颗样品中NV-含量比H3的高,因此荧光颜色为绿色与橙色相间;1颗样品中NV-的含量占主导,所以其荧光颜色以橙色为主。

图5 合成黄色(a,b)与天然黄色(c, d, e)Ⅰb型钻石在DiamondViewTM下的发光图像

3 结论

天然纯Ⅰb与高压高温合成Ⅰb型钻石都是仅含有孤氮的钻石,但其生长环境不同导致其在结构、杂质缺陷以及缺陷类型上不同,通常可以观察其生长结构特征来区别二者。但当钻石特别小,小于0.01 ct时,很难在DiamondViewTM下观察到明显的生长分区特征,就需要对其所含杂质缺陷以及缺陷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1)天然纯Ⅰb钻石的红外光谱与高压高温合成钻石的几乎一样,但天然钻石中常会有1 358 cm-1处的吸收峰,多数具有“琥珀心”(4 065、4 110、4 165 cm-1等),这是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Ⅰb型钻石的主要区别特征。

(2)天然黄色钻石的氮含量较低,而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中氮含量普遍较高,尤其是在超短波紫外光下荧光弱或无荧光的合成钻石,其氮含量更高。

(3)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光致发光光谱有明显差异,合成钻石中会有很多与镍相关的发光缺陷,如484、489、494、658 nm以及883/884 nm等,天然钻石中也会有镍杂质,但还会有其他特征缺陷存在,尤其是415 nm以及829/830 nm缺陷。

猜你喜欢
激光器荧光黄色
全固态激光器散热结构设计及优化
魔力荧光色
黄色四翅小粉蝶
玛卡荧光碳点的合成及用于苦味酸的荧光检测
黄色的小蝎子
Fluorescence world荧光人间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
读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