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01-16 16:00黄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考试中职

黄晶

[摘           要]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树立课程观意识、创新课程开发、重构考试评价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索,并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形成具有中职语文教学特色的教学案例。

[關    键   词]  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48-03

学校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各学科共同承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那么,由谁来守渠、种田呢?那必然是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语文学科视角来思考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呢?

一、树立课程观意识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思政既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又不是简单地“用胶水”将语文课与思政课黏合在一起。课程思政中的“思”这个字,它的本义指的就是用头脑思考,用心灵感受。可见,课程思政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情意教育课程观,即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内隐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2]。

明确了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3]中再次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传承了中国文学教育“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

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天然的“亲缘性”[4],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观的文本,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扎根的土壤。如国规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中收录了《沁园春·长沙》《雨巷》《致橡树》《我爱你,中国》《天路》等五首诗词,以诗歌的形式,分别展示了革命的壮志豪情、革命的迷茫徘徊、革命的破旧立新、革命的丰硕成果,这让学生明白党的奋斗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而以战争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荷花淀》《百合花》,用诗化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被残酷战争所掩埋的美好人性,且分别成功地刻画了两位女性形象——水生嫂和新媳妇,从侧面反映了党的奋斗历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有《与妻书》中的林觉民、《“探界者”钟扬(节选)》中的钟扬、《国家的儿子(节选)》中的罗阳,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但是他们都展现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畏挑战、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此外,《雨巷》《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虽然作者不同、文体不同,但都展现了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大革命失败、国家动荡的迷茫与彷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自觉关照国家发展,参与国家建设。正是这一独特的优势,为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课程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创新课程开发

在开发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遵循情意教育原则,即“融情”“共情”“用情”,切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塞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那么,如何创新课程开发,笔者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的“三因”理念,开展教学实践。

(一)因事而化,古为今用植情怀

“因事而化”,主要是指以事为据实施教化活动。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本文是一篇先秦散文,时代较为久远,中职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同时,本文是先贤论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论是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或是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还是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抑或曾晳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的志向虽各不相同,但均体现了儒家出世入世兼济天下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如何激活晦涩文字背后的思政元素,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笔者在开展本文教学的时候,巧妙融入当下时事,将特殊时期涌现出来的逆行者们的“志”与四子之“志”进行对比,厚植家国情怀,礼赞最美逆行者,让学生领悟到不论是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还是默默奉献的平凡志愿者,他们的志向与孔子及其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志向是一致的。用今人视角重新关照阅读《论语》,让学生体验《论语》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既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实现德育的渗透,落实课程思政。

(二)因时而进,抓准时机叙孝道

“因时而进”,主要指抓住教育良机适时引导。2021年的新生们大多是独自来校报道的,初次离开父母的他们,多少有些迷茫与彷徨。此时,我们可以将老舍《我的母亲》作为新生的第一堂课。

在上《我的母亲》时,让新生们反复诵读“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等这些句子。读后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学生总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诵读中融入情感,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有力量的多。

自由虽可贵,亲情价更高。中职新生们刚离开家,就犹如放飞的鸟儿,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但此时的他们羽翼未丰,常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束而产生思想上的松懈,进而触碰校规校纪的“高压线”。通过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让他们领悟到父母的辛劳与不易,虽然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但是能安心学业,积极向上,恪守校规校纪,也是一种行孝的表现。

(三)因势而新,专业嵌入话劳动

“因势而新”,主要是指教学理念的大胆创新,破除思維定式和学科本位,创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汪曾祺的《金大力》为例,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瓦匠头儿,那么瓦匠头儿的职业标准是什么呢?学生在阅读中很快就能找到“年高望重”“手艺好,有绝活”“会讲话,有口才”“人缘好”这四条是瓦匠头儿的职业标准。可是,金大力却拙于手艺、拙于言辞,唯一符合的只有人缘好。就是这样的一个金大力,却有大单生意,他的揽活法宝是什么?

摒弃传统的教师“一人谈”,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在给建筑专业的学生分析《金大力》中的人物形象时,采用专业嵌入的阅读策略,创设职业生活情境,设置典型任务,创造性地引入施工现场的6S管理规范标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以此标准,让学生分别从雇主、同行、伙计三个视角,给金大力评分,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站在雇主的角度,学生们发现金大力“傍晚收工时,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由此,可以看出金大力做事非常细心且负责,能及时排除施工时候存在的安全隐患,是雇主需要的人才。站在同行的角度,学生们发现金大力虽然不能熟练使用瓦刀、抿子这些瓦匠们每天使用的工具,但是他却甘心做和灰、和泥的小工活。辛勤劳动,是同行的学习榜样。站在伙计的角度,金大力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顶着烈日“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拿自家的茶叶,灌满水招呼伙计们喝,给伙计们营造了一个舒适、团结的环境,是伙计们的“好头儿”。

学生们在赏析评价金大力的过程中,既强化了专业知识,又能由人到己,将金大力这个人物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日常实训实践是否符合6S标准,逐步形成规范的习惯,改变原来不合规的行为,守规范、强素养的意识逐渐加强,自然融入劳动安全、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教育。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德智体美的提法改为德智体美劳,即增加了劳动教育,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6]中指出在职业院校推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能帮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中重要的一项,而在中职语文教材中还有着像金大力一样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劳动人物,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用心”发现,“用新”推广。

三、重构考试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业考试是衡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学业考试要发挥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7]。可见,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试评价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考试评价的测评工具——试题。以近三年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考试的作文试题为例(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这几年的写作试题在命制过程中符合课标所规定的考试命题原则——思想性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

试题命制有其一定的规则,而规则背后则是考试评价的目的,即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一个个写作试题犹如一项项写作任务,而设置什么样的写作任务,折射出我们期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反应,形成什么类型的作文成果,展现怎样的品质。

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情况如何,则需要借助考试大纲的写作评价标准来进行判断。但遗憾的是在2021年修订版的《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9]中关涉思政导向的作文评价标准,仅只有8个字——“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略显单薄空泛。现有标准中的评分观察点主要是内容翔实、表达流畅、书写规范,更倾向于测试学生是否系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

在未来,能否具化、细化、强化考试评价标准中关涉立德树人的评分观察点,将测试评价的目的调整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教师一起努力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要“富于情感”“精于思想”“工于表达”,并最终关涉“正当地做人”[10]。

四、结语

任何的课程教学改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改革在当下,成效在未来。中职语文教师还需要以新站位和新要求持续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语文浸润,让课程思政有温情、有回味;思政引领,让中职语文课堂有气节、有气魄!

参考文献:

[1][5]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于黔勋.专业发展:从确立课程意识开始[J].江苏教育,2016(20):1.

[3][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EB/OL].(2020-02-14)[2021-10-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_424148.html.

[4]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9-7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1-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 200715_472808.html.

[9]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修订)[EB/OL].(2021-03-19)[2021-10-15].http://jyt.fujian.gov.cn/wsbs/xzzx/202103/t20210319_5552 080.htm.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思政考试中职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