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

2022-01-16 02:54柯清超鲍婷婷林健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

柯清超 鲍婷婷 林健

摘要:“双减”后的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以保障。落实“双减”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系统的深层次变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教学服务方式,为师生创建有利于减负增效提质的育人环境。该文在阐释数字教育资源如何赋能“双减”落地的基础上,提出需要从线上学习资源、立德树人主题资源、家校协同育人资源、智能化作业工具等方向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并探索了如何应用数字资源服务课堂教学、服务个性化学习、服务分层作业、服务课后服务的基本策略,为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减”;教育减负;资源供给;资源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36)、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4)研究成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要全面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该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高度关注。“双减”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不足、社会家庭焦虑普遍等问题,强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学生在校的时间延长,受制于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教师缺乏有效的工具提升作业设计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短缺等。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要素的作用,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应用互联网与数字资源重构课程、课堂教学、作业评价、课后服务、师资配置等要素与环节,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智能化服务供给结构,是促进“双减”落地的重要途径。

一、“双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短视性、功利性教育评价导向,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双减”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它是解决好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减负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双减”落地中要处理好学业减负与课堂增效、作业减量与作业提质、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等关系。

(一)学生学业减负与课堂教学增效的统一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表明我国学生近视与肥胖等问题十分严峻[1]。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结果显示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以及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辅导班比例较高[2]。过重的课内学业负担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易引发家庭教育的焦虑情绪,甚至会导致盲目、短视、功利、扭曲的教育价值观蔓延。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业压力及其家庭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加剧了经济地位失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鸿沟。因此,减轻中小学生學业负担势在必行,但“减负”要通过“提质”来保障教学质量,只有提供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会学好学足,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后低质量低效率学习。“减负”不意味着没有负担或降低质量要求,而是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效益,需要教师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并超过原定的课程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设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减负不减质。

(二)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学评价标准的统一

作业是学校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认知诊断、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双减”有助于扭转“题海战术”“同质化”等作业设计理念,但作业“减负”只是手段,本质上是对学校作业设计智慧与作业设计能力的更高要求,保证作业减量与提质有机结合。学校一方面要控制作业总量,另一方面必须要提高作业设计水平,突破传统全体学生统一的机械性“刷题“模式,依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设计分层作业、项目式作业、协作式作业、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形式。同时,要兼顾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学评价标准的统一,严格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保障作业设计符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与课标要求,借助智能化手段打造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辅导等完整闭环,避免作业内容的机械性和低效性以及盲目“减”作业后带来教学质量下降的风险,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精准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双重需求。

(三)学科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的统一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次强调要健全综合评价,充分显示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当前“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社会氛围下,学校、教师、家长等往往过多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弱化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当前学生“重答题训练,轻思考实践”的现象较为明显。“双减”明确提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多元化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该举措既是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要求下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也是促进学科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在学校育人过程有机结合的具体要求。

二、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落地的内在逻辑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生态体系的应用与渗透,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不断丰富,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5]等方面发挥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就如何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改革思路与“双减”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优质数字资源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激发学习兴趣、辅助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用好平台资源,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面对“双减”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基于数字教育资源的线上线下教学创新,为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和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提供优质数字资源,为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研等全过程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类数字资源,为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诊断等各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类数字资源,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精准教”与学生的“个性学”,切实保障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与高成效。

(二)智能化工具支撑高质量作业设计与评价

数字教育资源既包括承载教学内容的课件,也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软件[6]。数字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认知载体,如拓展特定专题内容、查漏补缺特定知识点等,也能够成为记录学生学情数据的过程工具,为优化作业设计流程与提升作业设计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班级授课制框架下,要实现作业分层与作业个性化,必须依赖智能化工具的支撑。通过智能化作业工具的应用,实现作业内容层次、作业设计策略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相适应,提供作业辅导、批改、诊断、评价等智能化管理服务,减少教师在海量作业管理与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工作量,而适当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工具应用,也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与评价分析的效率,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三)多层次数字资源供给满足课后服务需要

“双减”背景下,如何破解“减负”“课后三点半”“多元学习需求”等难题是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扩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是满足学校课后服务需要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校完善课后服务相关管理机制,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多层次的数字资源供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层次。柯清超等基于资源供给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划分为了基础性资源、市场化资源、开放性资源及校本化资源等四类[7],汇聚整合来自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方优质资源,从而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与形式;二是资源内容结构的多层次。建设覆盖区域特色资源、校本资源、素质教育资源等,以及契合特殊教育和教育薄弱地区真实需要的资源,满足学生对查漏补缺、课后拓展、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教师资源的在线流转优化区域师资配置

教师智力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才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在教学任务不减、教学难度不降、服务时间增多、家长期待增加等前提下,“双减”给教师群体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优质教师资源短缺与不均衡分布的难题短时间内尚不能得到解决,二是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更高追求本质上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更高要求。为破解上述矛盾,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师智力资源在线流转为优化区域师资配置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的课后辅导服务;通过构建城乡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丰富协同备课、双师教学、师资流动等形式,加强优质校与薄弱校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缓解薄弱地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探索校外辅导机构优质教师参与提供学校课后服务的创新机制等。如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团队借助智慧学伴系统,鼓励城区优质教师为教育薄弱地区学生提供课后精准答疑服务,以教师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促进了区域教师资源的再配置。

三、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落地的现实挑战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正逐步推进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8]。研究表明,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在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创新等“双减”政策落地时,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

(一)服务教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资源短缺

赋能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资源应能适应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的变化,这对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提出了生成性、演化性、定制性与自组织的要求。本研究团队2020年6月在中共广东省委改革办重点课题“发展线上教育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研究过程中,针对中小学“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学习开展了大规模调研,结果发现超过85%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普遍存在资源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与新课标理念或新教材版本不匹配等问题;且超过75%的中小学教师在应用已有的资源平台开展学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检索不便捷、资源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兼容、资源与学科教学要求不匹配等困难。因此,必须提升教学类数字资源的质量与水平,有效支撑教师高质量教学。

(二)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匮乏

赋能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资源应能精准识别学生学情特征,自适应推荐适合其当前认知状态与技能水平的资源学习路径,这对应用于自主学习的数字教育资源提出了学科特异性、学情自适应、支持智能化的要求。本研究团队在上述调研中发现,当前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设的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中多达90%以上的数字资源只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极少出现优质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字资源,超过60%的学生表示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数字教育资源只是简单呈现学科内容,并未对学生的认知起到适应性支持作用;有近50%的学生需要通过校外辅导、网课等其他方式完成课内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可见,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应更凸显以学为中心的特征,促进学生在资源应用下高效完成课内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自主学习。

(三)服务科學化作业设计的智能型工具不足

在“提质减量”的“双减”政策下要求学校关注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基础性、平衡性与拓展性,在不超过定量作业的前提下,既能够诊断学情,又支持认知拓展。传统的机械式、同质化书面作业已无法满足“提质减量”的作业设计要求,需要依靠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工具型资源才能实现。本研究团队在上述课题的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国家或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中普遍以媒体型、网课型、平台型等面向课堂教学的资源为主,服务于作业设计、管理与分析的工具型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应用智能化工具型资源促进作业设计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是落实“双减”的有效之策。

(四)赋能课后服务的资源供给模式尚未形成

课后服务是伴随“双减”而生的新型育人模式,旨在以多元化、多层次课外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服务内容涉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个领域,离不开立体化、动态性、开放式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对其进行有效支撑。当前各地各校在落地“双减”的同时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质量与效果参差不齐,在不同办学条件的区域存在着显著的数字鸿沟,尚未形成依托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课后服务的有效模式与机制。落地“双减”,必须探索有效的多元化课外资源为课后服务赋能的供给模式与机制,为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提供支撑。

四、“双减”背景下扩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方向

资源结构分散、资源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均、供给机制不健全等[9]是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改革持续关注的问题,而随着“双减”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需求,应加快从线上学习资源、立德树人主题资源、家校协同育人资源、智能化作业工具等方向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形成覆盖各学段各学科、融合新兴信息技术、支撑精准个性教学、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帮助学校减少低效的教育供给与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增加面向学生学的优质资源供给

随着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落地,学生与家长对高质量学习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双减”中明确提出利用各级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因此,加快建设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發挥数字教育资源在满足多元学习需求、辅助认知发展、助力终身学习等优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泛在学习等。从资源内容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资源不单指学科知识学习,也应涵盖满足综合素养发展需要的资源,为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提供多元化内容支撑;从资源形式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资源不局限于电子教材、微课等简单形式,也应融合AR、VR等新兴技术创新资源应用形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资源使用对象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除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外,也应满足特殊教育、乡村教育等特殊学习需求。

(二)加强立德树人主题教育资源建设

“双减”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加快推动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优质多元、体系完备、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思政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既为中小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基础支撑,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充分挖掘中小学其余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元素协同融合,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效果。

(三)丰富家校协同育人的资源类型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对学校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为子女参与各类校外培训买单。因此,“双减”的落地是一项深层次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参与。面对“双减”提出从严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具体要求,如果家长的非理性需求只增不减,“双减”的最终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故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双减”问题的关键[10],近日出台的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以赋能“双减”落地。因此,应进一步丰富家校协同育人的数字资源类型,包括开发功能完备、方便快捷的家校协同工具以及在线专家咨询、专题直播活动、家庭教育课程等多样化资源,以资源为桥梁强化家校沟通的形式与质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升学观、就业观、人才观,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

(四)扩大薄弱地区的优质资源供给

“双减”同时要求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提质增效,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与困境,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师资不均衡分布的空间特征呈现为自西向东缓慢增多且高值出现在南北方向的中部[11]。尤其对教育薄弱地区教师而言,如何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优质高效的课内学习,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因此,扩大面向教育薄弱地区的优质资源供给是落实“双减”对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增加面向薄弱地区一线学情的优质数字资源,培养当地教师应用数字资源与工具开展教学创新的意识;二是增加支持教学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馈与评价等辅助教师精准教学的工具资源与管理服务,提升教师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的能力;三是通过“三个课堂”“双师课堂”“定制课后服务”“城乡教师网络共同体”等形式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服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普及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是落实“双减”目标的基本任务与手段,其背后是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要求学校完善作业管理机制与管理流程,要求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与评价反馈水平。在此背景下,加快普及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用势在必行。首先,从资源开发角度,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充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学习分析、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流程,动态采集学习全过程数据,满足个性化作业设计与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的需求,支持作业的智能批改与诊断反馈;其次,从资源应用成效角度,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支持教师进行作业的自适应设计、个性化推送、自动批改、学情分析等功能,提升大规模个性化作业的管理成效,减轻教师作业批改的负担;支持学生进行知识加工、仿真实验、智能测评、查漏补缺等学习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避免产生机械学习与低效学习行为;支持管理者基于教育大数据动态监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状态,实施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

五、“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创新的发展策略

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只是促进“双减”落地的先导性基础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减负增效提质,核心是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智能化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质资源服务好课堂教学、服务好自主学习、服务好分层作业、服务好课后服务等育人环节,助力学校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一)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资源推送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三通两平台”“三全兩高一大”发展到今天的教育新基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逻辑也从“重建设轻应用”向“应用融合,创新发展”转变。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资源推送,要求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体验,解决当前数字教育资源检索不便捷、适切资源获取性较差、资源结构分散、资源更新维护不足等矛盾[12]。通过构建国家统一、规范的学科知识图谱,实现海量优质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全过程的在线学习服务,如精准优质的学习资源推送与助学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落实“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常态化应用,助力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应用优质线上资源服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停课不停学”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措,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当前中小学网络环境设施、信息化教学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但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共识。一方面,发挥优质线上资源优势,构建集教、学、测、评、管于一体,且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如通过混合式教学、双师教学、多师协同[13]、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实现基于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常态化。另一方面,推动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深度融合,引入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以个体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通过对资源应用全过程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学情,为学生提供动态精准、符合个体特征和应用能力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堂群体化教学与课后个性化辅导的有机融合。

(三)基于智能作业系统探索分层次个性化作业

利用智能化手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落实“双减”目标的创新之举,既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赋能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教师负担。通过构建基于作业大数据分析的作业智能管理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辅导、监测等动态智能化管理,辅助教师设置分层、弹性与个性化作业,支持系统自动批改作业与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为教师提供学生全面的学情分析报告,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协同教学和多模态数据融合评价[14],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成长报告、学习画像与精准的知识点资源推送,避免“题海战术”与低效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如江西省依托“赣教云”平台建设了“智慧作业”系统,在不改变学生作业习惯的基础上,通过点阵笔、高速扫描仪等设备将学生作业数据数字化,进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错题集与微课资源巩固课堂学习,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四)应用线上资源创新学校课后服务方式

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探索应用线上课程创新课后服务的方式与机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学习需求,主要路径包括:鼓励并组织优秀教师面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作业指导等课后辅导服务;加强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校外机构等外部优质资源的联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后线上学习服务;加强物理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已有物理资源或新建校级数字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实现线下物理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的一体化,全面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连接。如天津市将精选的优秀课后服务课程案例录制成微课,打造“课后服务课程群”并面向全区学校开放,实现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15]。

(五)推动校外机构优质数字资源服务方式转型

“双减”要求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极大冲击了校外辅导机构及其教师的行业生存空间。但面对学校优质资源短缺的困境,校外辅导机构在资源类型、场地、人员与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外辅导机构的优质资源优势,推动校外辅导机构转型发展,使其真正回归作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轨道,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校外辅导机构从提供课外辅导转向参与学校课程教学与课后服务,为学校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课程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尤其是丰富多元的素质类资源;二是推动校外辅导机构优质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建教学共同体,汇聚群体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研质量、减轻教学负担等;三是加强对教育薄弱地区与学校的精准帮扶,为其提供适切的设施设备、课程开发、课后服务等支持。如北京、上海等地通过整合校外机构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六、结语

“双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落实“双减”,需要加快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线上教育服务模式,打造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公平、更加灵活的信息化育人环境,深化减负增效提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协调,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布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685/ mtbd/202109/t20210906_559519.html.2021-09-04.

[2] 教育部.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7/ t20180724_343663.html.2018-07-24.

[3] 權国龙,陈明选等.基于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调查的供给施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5):88-98.

[4] 龚朝花,李倩等.微视频自主学习中的心智游移、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110-117.

[5] 王继新,张伟平.信息化助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7.

[6] 柯清超,郑大伟等.基础教育领域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2):55-61.

[7] 柯清超,王朋利等.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68-74+81.

[8] 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2021-07-08.

[9] 陈明选,李兰.我国数字教育平台资源配置与服务: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7-26.

[10] 中国青年网.“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EB/OL].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12122381258033969&wfr=spider&for= pc.2021-09-28.

[11] 龚倩,段玉山.义务教育优质师资的空间分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S1):257-263.

[12] 冯雪晴.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13] 王志军,余新宇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着力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91-97.

[14] 谢幼如,邱艺等.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9):72-78.

[15] 教基厅函[2021]2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Z].

作者简介:

柯清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基础教育改革。

鲍婷婷: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林健: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Supply and Service Innov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Ke Qingchao, Bao Tingting, Lin Jian(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fter the “double reduction” must be guaranteed by deepe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in-depth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expand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novate teaching service methods, and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how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can enab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ed to expand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from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moral education theme resources,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ntelligent work tools, and explored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how to use digital resources to ser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erve personalized learning, serve layered homework, and serve after-school services,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double reduction” reform of the empower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education burden reduction; resource supply; resource service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0日

责任编辑:邢西深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