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2022-01-15 22:13汪国柱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汪国柱

摘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就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出建议,加强中小学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规定教师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塑造过程中的意义,从意义、理念、标准、目标、对策等多个层面明确提出规范性建议,并规定教师要根据各学段特点,运用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为载体,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课堂,系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规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重点方法是设立劳动周、劳动项目教学、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塑造青年人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普遍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发展等多种劳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落实劳动教学目标,完成劳动教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劳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上移”劳动主题式活动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的劳动技能,使学生与课程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热爱劳动的感觉。由于劳动教育会对学生的三观、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应高度重视,整合劳动主题和风格的课程内容,实施劳动教育,合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与情感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劳动教育的前提与关键在于从小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与情感。当代小学生生活条件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事事有人包办替代,从小缺乏动手劳动的意识,更难体会劳动的情感与价值。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更缺乏劳动体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就致力于学生劳动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其关键在于从情感与意识层面深化小学生的劳动观念。首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策略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树立劳动义务与责任意识。

比如,一年级下册《我爱我家》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策略进行导入:“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忘我劳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辛勤劳动的吗?”

生1:“我妈妈每天六点就起床了,给我准备早餐,送我上学,然后才去很远的地方上班。”

生2:“我爸爸周末都要加班,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

生3:“有次我睡觉后起来上厕所,发现妈妈还在忙着拖地,做家务。我一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

师:“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也已经长大了,能做很多事情了,是不是应该给爸爸妈妈分担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通过情感化策略的激励,学生们在情感上深受震动,其劳动意识与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其次,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有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比如四年級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敬业奉献的榜样来激励学生。

二、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意识,促进教学过程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就教育行业来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思考格外重要,若是教师不能对教学中所融入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思考并进行自己意见的提出,那么这一策略即便是被提出来也终究是无意义的,因为就结果来讲,教师并不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也就无法在之后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格外重要。

如:在“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中,如何在明确的主题之下,渗透劳动教育这一议题是我们值得去思考与实践的。基于劳动教育所展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一项促进家校双方共同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极好的方式,尤其是在孩子还未完全成长为具备独立意识的个体之前,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格外重要的。

就“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来讲,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同伴入手,在进入集体生活之前,孩子从出生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到上学之前接触的最为亲近的人大多是与其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回望我们的集体生活,这些特殊的“亲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礼让,友爱包容。那么,在对待陪伴我们更久的亲人,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不可分隔的部分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展现我们对家庭的爱与担当?

从“爱”的形式来讲,可以是贴心的问候,更可以是力所能及的扫地刷碗等劳动,那么我们教师便可以顺势要求孩子们每日在家中都要适当地做一做家务活,这样的劳动意识渗透在培养学生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以及培育学生为家庭分担的责任意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综合评价,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既要关注过程,又要追求多元。有效的、合理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的反馈和激励、导向等作用。因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能力等进行评估,借助综合评价激励与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行为习惯。

仍以《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图片、文字、图文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劳动成果,并依托成果展示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如学习干家务的兴趣和热情、解决困难的耐心和勇气、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学会的干家务本领等八项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和提高了做家务的基本技能,变成了干家务活的“小能手”,而且在承担家务责任、提高家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乐趣,成为家庭里的“小主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教师应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基础上,锻炼其劳动技能,发展其劳动精神,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36(02):33-39.

[2]谢林燕.情到深处自然行——《道德与法治》劳动主题教学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9(03):54-55.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