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

2022-01-15 12:46:59王洋毛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期
关键词:胜任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王洋 毛瑞

[摘           要]  胜任力是近年来各个行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诸多学者尝试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关于胜任力与其他职业管理工作的内在关系,试图拓宽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人才输送道路上的中流砥柱,专业发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育质量,有必要与胜任力概念进行深度结合,突破现有发展困境。因此,现通过剖析高校教师胜任力内涵及两者内在关联,重点指出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专业发展困境,并据此提出对应突破方案,以供参考。

[關    键   词]  胜任力;高校教师;发展困境;突破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100-03

胜任力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戴维·麦·克利兰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奠定了关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基础。21世纪初,关于胜任力的研究理论逐渐传至国内,一些基于国情开展的胜任力研究工作也正式开始。目前,高校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起草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百年大计、立德树人等多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新变革下的教育改革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及从体制机制出发理顺改革脉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在其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机构的新鲜血液,其基础专业发展能力、思想素质、整体观、大局观都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因此,考虑到胜任力理论对个人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的衡量意义,有必要从胜任力视角出发,剖析当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困境,从而把握改进方向,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育质量的升级。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及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一词的初始概念原为“适当”(suitable),后期被广泛应用后,引申出“素质、才能、资格、资质、受雇用能力”等其他含义。宏观上看,大部分学者对胜任力的定义集中于:能够在某一领域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就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动机特质等,能够被量化考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胜任力一般指代教师个人所具备的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等,且这些行为方式具有可衡量、可观察、可变化等特征。很大程度上,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直接与之能否高效履行教育职能紧密相关,也决定着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构建,应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胜任力的内在联系

高校教师群体对于高校教育质量可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在青年一代的教师队伍中,知识、技能的创新任务愈发密集,要求以更牢固的专业能力体系来应对不断革新变化的教育需求、教育环境。而胜任力既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又与教师职业发展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胜任力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根基。高校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包含价值观、知识、技能及性格等,决定着教师在教育环节、科研环节等方面的行为走向,也是培养职业意识的关键条件。可以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即为提升自身胜任力的过程,以胜任力为根基,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职业道路上清晰辨别方向,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

另一方面胜任力属于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专业发展过程一般也呈现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特征。而通过以胜任力为标准进行教师专业能力评价,能够使评价工作更具动态性、可对比性,有助于进一步激活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主动性。

另外,胜任力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以不断的学习、积累及吸收为根基,将之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从而完成专业水平的提升过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特征,需要将一些制约性要素纳入发展体系当中,贯穿职业生涯始末,胜任力能够直接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速度及绩效产生制约作用,也由此论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一)专业知识结构不全

专业知识体系是保障高校青年教师能够对外输出正确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石,而专业知识结构不全的问题也在青年教师群体当中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过程除了涉及专业理论之外,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信息技术等认知与技能,而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仅仅具备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基础,忽视了实践过程中所需的辅助技能,也因此导致教学成效受限。其次,较之资历较老的教师,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方面稍显匮乏,或在岗前培训环节中没有得到完备的训练,对于教学工作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难度较大。另外,在承担繁重教学压力的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往往还面临着初入职场、婚姻等问题,在诸多外部压力制约下,自我专业发展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些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活动难成体系。最后,部分高校缺乏面向青年教师的全面评价机制,导致评价标准不一、信息反馈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学术科研阻力重重

除专业教学方面的问题外,学术科研问题也属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大阻力。譬如,一些高校对教师职工的要求侧重于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研究课题等方面,忽略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类要求逐渐走向片面,并不利于青年教师真正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科研活动。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知名院校,或综合学历素质较高,对于科研道路的展望通常伴随着高预期,而受科研环境、价值取向等环境影响,在实践中往往容易产生自我调适不佳等问题,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面临资源不足或平台匮乏等问题时,预期与现状的偏差便容易导致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下降,甚至因抗压性差而产生自我否定思想。

(三)专业信念根基不牢

专业信念是教师对于所从事专业所持的态度、情感及责任意识,也是支撑专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但就目前现况来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信念根基不牢的情况仍较为突出,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譬如,在硬性考核指标体系的影响下,青年教师大多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取得职业成就这一方向,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建设,加上社会上常见的利益价值取向冲击,极易出现工作热情减退、职业认同度下降等情况。同时,当教师队伍之间的竞争开始被诸多外界因素左右后,积极、健康的互相学习合作氛围逐渐淡化,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个体对于科研协作的配合程度。

(四)缺乏灵活的评价体系、反馈机制

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是高校学生、教师、教务等相关教育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采取学生表格评价、自我及同行测评、督导组评价等,学生表格评价个人主观感受强,没有统一的量级,填写随意,采取主观价值取向而不中立。自我及同行评价难免出现不实之嫌,碍于高校教师学术生涯发展及小范围内学术共同体,造成了不如实、不客观的问题。因为专业原因、信息收集渠道原因、监督非常态化等多种原因,造成了督导组不能及时、如实地对教师表现予以记录和反馈。评价体系的不灵活、不健全,造成了评价机制、反馈机制的不及时。所以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应该适当性地从胜任力视角出发做出一些变革,以适应新时代高校的发展趋势。

三、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基于完善的专业知识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有必要进一步修补其结构,不断通过学习与实践加以补充。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如借助行动研究对自身教学行为、方法,效果、工具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和修正等,同时通过参与培训、自主学习、进修访学等路径,大量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及经验,并充分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融于教学实践当中,实现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统一。其次,高校可在内部搭建用于合作学习的网络平台,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协作提供专门的渠道,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优势,为青年教师的价值内涵、专业技术带来新的保障,进而提高胜任力。另外,可以开辟更广阔的教师合作研讨空间,如通过帮、传、带等形式,让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研讨,在帮助青年教师更快适应教学工作的同时,为高校教育注入新鲜驱动力。

(二)夯实学术科研根基

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学术科研方面的胜任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树立正确的学术科研观念,在倡导深化研究的同时,避免形成“唯成果论”的功利风气,逐渐修正学术研究与职称晋升单独挂钩的错误认知,从根源上推进积极学术态度的形成,为提高教师学术科研胜任力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其次,打造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格局,将二者列为融合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关注、反思自身教学成效,再据此展开深入教学分析研究,在达到学术积淀目的的同时,方便将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另外,高校應主动引入更多社会服务活动,诸如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为青年教师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科研实践空间,从而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三)增强专业信念意识

在强调专业信念重要性的基础上,高校青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精神胜任力。首先,以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立足于“以人为本”原则,建立正确专业发展理念及育人价值观,致力于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以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次,高校青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从事专业性质的前提下,以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对待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承主动负责、精进研究的理念,深化专业自主发展。另外,将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作为青年教师群体的一大显著优势,将教育、科研的本质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来对创新成果加以论证、应用,同时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来增强自身职业韧性,直至真正具备能够面对职业挫折与压力的良性心理品质。

(四)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反馈机制

管理需要民主化、科学化,评价体系也是如此。在针对上文所提出的评价体系不灵活、不健全,渠道匮乏的情况,我们提出首先从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为目标导向,注重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学术创造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其次,针对青年教师,在破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者“破五唯”的指导下,完善学术评价指标,注重产学研结合,在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上,科研项目的级别基础上,将学术科研成果、教学学生水平、师风师德、理想信念等从多方面、多维度构建科学化的高校教师学术、教学、科研产出等评价体系。从教学结合、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等多方面考察课堂水平、表现效果、日常成绩和综合成绩等,以期望从多方面实现“教”“学”的统一综合评价,达到教学相长。在反馈机制方面采取责任人负责制,以争取一事一办、一事一议,缩短反馈时间,提高反馈效率,多元化反馈渠道和方式,最终补足教育环节的“短板”,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正向反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育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专业发展能力能否胜任教育工作要求,应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从胜任力视角来看,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困境主要集中于知识结构、学术科研、专业信念、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者四个层面,因此,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也需要着重由立足于上述四个问题,切实把握改进节点,找准突破方向,从根源上夯实专业能力根基。

参考文献:

[1]黄扬杰.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创业教育绩效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77-83.

[2]郭丽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12596名教师样本[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62.

[3]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7):136-143.

[4]赵伯格.民族高校管理类教师胜任力结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6):150-156.

[5]董瑞婷.“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胜任力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0-114.

[6]索妮.民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

[7]陈舒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8.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胜任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