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2022-01-15 00:45:59董育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入立德广西

董育红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高校教育指导思想,高校要推进“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广西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特定地域环境下的历史传承,深挖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因子,使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增强时效性、趣味性、实践操作性。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广西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004-03

立德树人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培养大学生集修养、责任、忠诚、爱国为一体的精神素养和行为规范。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搜索“广西区情”“广西地域文化”“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鲜有学者以此为选题进行研究。本文以广西地域文化为抓手,探寻其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简述(含地域文化)

马克思说“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种精神基因[1]。

(一)西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研究概要

国外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方面研究[2],如苏珊娜·佩斯所著的《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呼吁“必须要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找智慧”;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儒释道是“灵丹妙药”……这些学者都谈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思想研究概要

国内研究历史悠久,主要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学者甚至列举二者的详细结合点并探讨“融入”的方法,如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3]。

(三)新时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研究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占领。”思政课关系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

1.顶层设计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之后教育部、中宣部专门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的问题发布规范性文件,要求高校专业课程共同发挥作用,将上述“融入”思想具体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各领域”[4],并强调实践特质。

2.内容融入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列举了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的切合点。教育部(2014)则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指出应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晏振宇,孙熙国则提炼出四种精神:仁爱、正义、礼乐、诚信[5]。

3.方法改革

在2006年以后,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这一相关问题[6]。学者杨新莹提出思政课供给侧机构存在“结构重复,产能过剩”的问题[7];李睿扬研究了“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重要性及路径[8]……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尤其是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问题。目前,广西各高校基本采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入“广西区情”教育,但是内容单一。因此,本课题对新时代语境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助力。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要

1.习近平总书记“知行合一”治国理政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多次多场合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如“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上;“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学到的东西……应该落实到行动上”。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注重“教育先行”[9]。

2.習近平民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在“互联网+思政”的基础上,在解决民生问题举措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10]。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为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深挖广西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既要突出真实性,也要突出实践性,更要突出趣味性,绝非易事。整合广西地域文化资源,探寻学生真实可感知、可操作、可使用的实践成果,经学生的“回归生活”转化到内心自发操守,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一)立德树人,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迫切性研究

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各高校着手理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付海龙(2018)以鄂西北地方高校为例,从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11]。以广西高校为例,各高校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日益重视,并正式将相关“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并支持。

(二)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笔者设立主题为“广西族谱家训与课程思政”调研活动,对各专业的大学生通过走访、问卷、调研并分析形成400多份调查报告,从调查报告中进行了梳理,得到以下图表:

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印证大学生对课程思政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需求、期盼以及重要性的认知占比非常大。其中诚信因子占比较大。一方面印证当下高校课程思政中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课程思政中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失衡的状态,也迫切需要“供给侧改革”思维,这与立德树人视阈下的“三全”育人目标相差甚远。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在国家相应思政教育政策指导下,高校积极探寻实践路径。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但是在具体实现路径方面尚缺少举措,这不仅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进步发展。

三、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分析

广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进行实证研究,确立不同的目标,可以大力增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

(一)总体目标

一方面保持“思政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又要其他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解决课程思政“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最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立德树人”的价值要义。

(二)具体目标

1.各专业课程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责任,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结合高校发展目标,如玉林师范学院的“应用型人才”目标,首先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2.积极探索教育模式,进行模块式、专题式教育,推进课程思政诚信教育常态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广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广西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久远,关于“融入”思想教育的研究较为缺少。实践中,主要见于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广西区情的教育。全国其他地方高校,也基本上采取省情教育的模式。

(一)严格落实政策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连续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两个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突破省情教育代替“地域文化”教育的路径

高校在目前的思政课五门课程教学实践中,省情教育仅仅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有所涉及,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12],总课时量不定、教材内容范围过多过广、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氛围不活跃,与总书记强调的大学生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有一定差距。

(三)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广西地域文化特色,助推课程思政建设

1.积极响应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殷殷嘱托

何成学(2018)研究习近平的广西“情缘”,从广西 “三大定位”“五个扎实”,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再到2021年“国之大者在为民”……

2.挖掘壮美广西资源,提升大学生对新时代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可度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是各民族的整体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梦。

3.牢记代表广西新时代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三大定位”“五个扎实”“三大生态”“两个建成”,持续增进“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六“壮”六“美”新广西(《广西日报》,2019)。

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区情教育,不能满足“融媒体”背景下[13]广大学生的求知欲,就广西高校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已纳入思政教育改革日程,深入挖掘广西地域文化,而不仅局限于区情教育,找准契合点,进行实证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

[2]吕春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概论”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

[3]潘祥超,王海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角[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見[Z].2018-08-20.

[5]晏振宇,孙熙国.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遵循[J].山东社会科学,2019(6).

[6]陈少平,陈桂香.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6).

[7][13]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7).

[8]李睿扬.“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探讨[J].财富时代,2021(2).

[9]李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文化视野,2018(10).

[10]郗厚军,康秀云.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性:前提反思、根据认识及实现要求[J].专题研讨,思想理论教育,2017(10).

[11]付海龙.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证研究:以鄂西北地方高校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12]官千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省情教育功能衔接: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9(1).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融入立德广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04:56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7:13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6:21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