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深夜,一道烈焰奔向苍茫的太空,随后“美国航天之父”冯·布劳恩得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即使是时隔多年,冯·布劳恩仍愤愤不平:就好像看着苦恋多年的姑娘上了别人的床。
62天后,美国“先锋号”火箭携带着卫星仓促发射,仅仅离地2米就一头栽了下來, 全美国的民众守在电视前看到这一惊人的景象,华尔街一片惶恐,股市狂跌,那一刻美国民众似乎嗅到了“亡国”前夜的味道。
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笑嘻嘻地问候美国代表:需不需要技术援助,苏联很乐意帮助落后国家……
虽然现在看来这一幕令人啼笑皆非,但人类的星际探索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美苏进行了长达30年全方位的军备竞赛,从核弹到导弹,一直延伸到太空……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在最初的30年,其实只是两个天才之间的竞争。这两个天才,一个叫冯·布劳恩,德国人;一个叫科罗廖夫,俄国人。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历史迎来了新的一页。
败局已定的纳粹德国展示了“最后的疯狂”,用雪藏多时的秘密武器V2火箭轰炸了伦敦。当带着黑烟的轨迹划破苍穹,所有人都惊叹于火箭摧枯拉朽的威力时,唯有它的设计师冯·布劳恩在仰望星际。
V2火箭是一种短程火箭,时速可达5 760千米,航程可达320千米,这项技术在那个飞机都还是螺旋桨的时代,无疑是可以称霸的存在。
在冯·布劳恩的心目中,V2火箭应该成为人类打开太空的钥匙,载着人类的飞天梦想冲破大气层,去往浩瀚的宇宙。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美苏两国紧接着开始热火朝天地争抢纳粹德国的军事遗产。V2火箭作为纳粹最耀眼的“黑科技”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其结果是美国抢到了V2火箭的总设计师冯·布劳恩,苏联则抢到了V2火箭的生产基地。
很快,太空竞赛打响,美苏正面交锋。
冯·布劳恩因为其纳粹背景,被美国雪藏,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在迪士尼给孩子们讲火箭的故事。
而苏联虽然错失了冯·布劳恩这个天才,却召回了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科罗廖夫,这位来自乌克兰的天才30年代就开始研究火箭。
苏联接回科罗廖夫后,便开始了其后在美苏太空争霸中的一系列“神操作”:从1947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弹头和火箭分离的导弹,并将其射程扩展到1 200千米,到1957年将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1959年将第一个人造探测器送往月球并拍下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1961年,科罗廖夫终于使出了他的“大招”,将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地球人。
这一连串的“第一”,实则赢得相当的惊险。加加林的首航仅比美国人艾伦·谢波德早了23天。而为了拔得“三人同时上天”的头筹,赫鲁晓夫命令科罗廖夫硬生生将单人飞船改成了三人座,又扔掉了所有的科学实验仪器。最后,3个宇航员挤成一团,一动不动地完成了太空之旅。至于太空行走则更为惊险,列昂诺夫的宇航服在太空中因气压急剧膨胀,差点回不了飞船。
多年后,这些多少有点狼狈的细节早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然而那些辉煌的时刻则永远铭记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史册上。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启用冯·布劳恩,可是苏联已经领先太多了,无论美国怎么追赶,也只能看见苏联的车尾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罗廖夫英年早逝,冯·布劳恩开始彻底展示出他的才华。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美国时间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全球5亿电视观众的注视下,缓缓走出“阿波罗11号”太空舱,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与月球表面接触,迈出了人类在月球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一步,彻底改变了美苏太空争霸的格局。
1961年,总统肯尼迪向美国国会做了题为“国家的紧迫需要”的报告,宣布实施“阿波罗计划”,太空竞赛中输红了眼的美国要将人类送上月球。
为了早日实现登月,向全世界显示美国的力量,美国在和平时期进行了战争般的财政和人力资源调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3年内增加了近500%,登月计划的鼎盛时期有34 000多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员工以及375 000名工业和大学承包商的员工为计划服务。
1967年,冯·布劳恩设计出“史上最强”的推进器——土星5号,紧接着美国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成功。
美苏的登月竞争到了白热化,苏联只能孤注一掷。1969年,科罗廖夫的“遗产”——N1火箭发射,随即坠毁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6月,苏联月球采样器再次发射失败。这时,美国将于7月正式登月的计划已经尽人皆知。
7月3日,苏联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另一枚N1火箭上,可是这一次刚点火便一道白光乍现,火箭连同发射台被一并炸毁,爆炸引起的地震波连美国都能检测到。
然而,苏联并未放弃,7月14日,在美国登月的2天前,他们用质子火箭发射了无人探测器,希望能先美国一步达到月球,并声称无人登月才是对宇航员生命的负责。
然而,当阿姆斯特朗的脚印落在月球表面时,苏联的无人探测器却以480公里的时速直扑月球静海,摔得稀碎。
至此,这场充满了骄傲与血泪的太空争霸以美国完胜而终结。
此后的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间,共有12名美国人分别执行6项阿波罗任务,登上了月球。但是,1972年后,再没有人离开过地球轨道。
如果说第一轮的太空竞赛时是冷战时期大国的国力之争,那么新一轮的太空竞争已经进入到商业领域,一场由商业引擎驱动的太空竞赛已经鸣枪开跑。
“考虑到太空矿藏的丰富和航天创新技术的涌现,商业太空制造和采矿业或从科幻小说中走入现实。当经济可行性得到验证,各种太空应用将得到快速推广。”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展望2050:航空航天与防务领域的未来》这样写道。
该报告认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将在未来30年里重塑世界,一个基于太空研发制造的新兴市场将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太空开发及登月步伐,商业航天公司开始成为重要推进力。
NASA此前宣布,将通过“以竞标方式采购的火箭”发射其月球空间站组件。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波音公司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研制的Delta IV Heavy或成备选。
NASA还将与私人太空公司合作开发载人登月系统,并计划2028年完成人类重返月球的目标。
欧洲航天局(ESA)也在今年1月发布声明称,将与欧洲火箭制造商Ariane Group合作,计划在2025年前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
中国的太空计划也在快速推进。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了60余年后,首次向民营资本敞开了大门。
2015年~2020年间,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3 764亿元增长到了10 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2.09%。
背靠航天军工科研院所的“国家队”在技术、硬件上的明显优势,大批民营初创航天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纷纷成立,在商业模式创新、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与“国家队”形成互补。
回溯近几十年的航天发展,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做好了赢得这场太空竞赛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