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村社区教育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
——基于建宁县的问卷调查

2022-01-14 07:27游小留肖慧欣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文化

游小留 肖慧欣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一、引言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明确乡村振兴应该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新时代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因而,深入考察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困境,并提出既有普适性、可推广,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对策建议,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过程

(一)研究对象

福建依山傍海,地域特征明显,城乡一体化进程迅捷。据《2020福建统计年鉴》,截至2019年末,福建常住总人口3973万人,其中农村为1331万人,有村民委员会14388个。按2019年抽样调查样本数计,全省受教育程度比例为:大专以上11.4%,高中(含中专)15.8%,初中38.7%,小学25.9%。[1]本研究选取的建宁县,与江西省相邻,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地处闽西北边陲,四周高山环抱,具有典型的山区县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农村社区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主要通过对本领域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并结合省市县农村领域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汇总而成。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目前从事工作和主要收入来源。第二部分为社区教育经历和感知情况,包括平时学习方式、对社区教育的了解和接受、参加社区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参加社区教育的类型和收获、影响参与社区教育的因素以及对存在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开展社区教育的讨论和建议。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数)[n(%)]表示。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因子评分进行因素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个别访谈20人,占比10%。量表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13,具有较高的信度。各项目与所在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0.876,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一)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建宁县全县辖4个镇5个乡,常住人口11.44万,其中城区所在镇以外常住人口为6.71万。本次调查随机抽取其中里心镇、均口镇、伊家乡、黄坊乡、溪源乡5个乡镇,每个乡镇各40名村民。为使调查更具普遍性,问卷发放时适当注意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尽量保证了调查的散在性。考虑到24岁及以下年龄段大部分仍在求学,或职业生涯尚不稳定,本次调查未将之纳入调查对象范畴。因此,187份有效问卷均为25岁及以上人员,其中男性98人,占比52.4%;女性89人,占比47.6%。统计分析表明,49岁以下各年龄段的社区教育需求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他们更多关注职业技能的提升,并以此来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寻找创业就业机会。50~64岁年龄段的社区教育需求则更为宽泛,主动性渐弱,目标不再明确。6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社区教育需求更侧重休闲娱乐、健康保健等。而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普遍对家政、婴幼儿照护等教育内容有兴趣。(见表1)

表1 年龄构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当地农村人口的净流出已经呈现趋缓态势,部分地方出现回流。中年以下人群中拥有高中(中职)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明显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段人群多集中在50岁及以上年龄段,且均无性别差异。这种趋势,与乡村振兴相向而行,将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愈加彰显。(见表2)

表2 文化程度(统计25岁及以上)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看出,农村从事种养殖业和加工流通业的人数最多,且有增长态势,商业服务业人数基本保持恒定。这与山区县的乡镇流动人口数量有限有直接关系。有受访者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吸引力在提高,青壮年返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也有受访者表示,受新冠疫情和就业形势影响,目前回乡不乏为理智的选择,但如果就业前景好的话,还是会选择外出。(见表3)

表3 从事职业(统计25岁及以上)

(二)调研结果分析

针对“您平时喜欢通过哪些方式学习”这一问题,47%选择了上网浏览网页,32%选择了看电视听广播,28.8%选择了与人面对面交谈聊天,只有9%选择了参加农村社区教育。表明农村社区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尚未深入,村民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见表4)

表4 您平时喜欢通过哪些方式学习(多选)

表6 您参加农村社区教育活动收获了什么(多选)

?

针对“您参加农村社区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45.9%表示想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实现自我价值,31%希望凭借社区教育提升个人文化素养,27.8%倾向于培养兴趣爱好,25.1%偏重于健康保健。

与“您参加农村社区教育活动收获了什么?”相印证,32%~35%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增加了文化知识,提高了生产技能,而农村社区内更多的是亲戚关系、宗族关系或熟人关系,通过社区教育维系邻里感情,增强归属感和依赖感,结交朋友的意义并不明显。但总体看,参加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收获低于参加社区教育的目的和动机。(见表5、6)

表5 您参加农村社区教育的目的(多选)

在“您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开设哪些课程最受欢迎”这一问题上,66.8%渴望学习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48.1%希望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对法制和道德知识感兴趣的则达到31%。对时事政治和生活休闲常识,受访者认为日常的网络、电视就能够轻易获得,不需要通过专门培训来达成。总体上看,青壮年人对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渴求度比较高;老年人更关注休闲娱乐和健康保健;女性则对家政、育儿有更大兴趣。这凸显了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见表7)

表7 您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开设哪些课程最受欢迎(多选)

对“影响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因素”这一问题,结合个别访谈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是否符合预期,授课地点离家远近、授课时间是否与生产生活冲突都是影响参加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对照“您对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中,认为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的占28.8%,针对性差的占20.8%,内容少的占27.2%,层次低的占18.7%。说明农村社区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尚有较大改进空间。(见表8、9)

表8 影响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因素(多选)

表9 您对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多选)

?

四、讨论与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以及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提升,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石

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也初见成效,各种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在地方层面,福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等乡村建设实践,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极大程度改变了乡村面貌。2019年,福建率先在全国完成全省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网络,而且做到农村宽带平均速率91.34Mb/s,基本达到了与城市相当的水平。[2]2021年9月印发的《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明确在“十四五”建成“211”交通圈。即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3]从个别访谈也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村社区中社区文化中心与社区文化广场已基本覆盖,但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农村社区教育政策细化和落实的层面上,进一步落准落细乡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的定位,打造覆盖全省的农村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涵盖农村社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教育资源库,盘活教育资源,筑牢推进提升根基,更好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精准需求供给,是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的关键

就农村居民,尤其是50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村居民而言,普遍具有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能力不高、学习意识和动机不足的特点,加上时间、地点、教育内容等因素,弱化了农村社区教育参与度和获得感。从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情况看,技术下乡的效果最好,文化下乡的互动性延续性不佳。访谈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三五”期间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如雨露计划、植保无人机、种植业果业培训、杂交水稻推广与应用、农村电商、家政、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护等,目标具体清晰,收获明确可期。而纯粹市场行为的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则相对较弱,属于受访者口中的“热闹一阵子”。农村社区教育从人的视域看,横向包括各种类型农村居民,纵向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从内容的视域看,涵盖了技能培训、知识传授、文化润泽、价值培育等诸多方面。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程度,对教育的需求都不相同。农村社区教育应从农村居民的认知基础出发,精准识别需求,满足不同人群教育所需,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社区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融入乡村治理是农村社区教育价值突破的逻辑所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乡村治理作出的重要要求。[4]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社区治理的天然载体。既能为乡村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又能激发农村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价值观念进步,进而推动乡村治理和社区教育相向而行,也是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升华和发育成熟的标志。[5]首先,农村社区教育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有助于厚植农村人才基础。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居民中高中(中职)及以上人数占比28.51%,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可为乡村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6]其次,通过社区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和职业技能。调查数据表明,生产和经营技术、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道德知识最受欢迎,分别占比66.8%、48.1%和31%,精细教育供给,能激发农村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价值观念进步,进而推动乡村治理和社区教育相向而行。三是有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现代人文素养的提升、乡风文明环境的营造。福建有着丰富的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等文化基因,[7]都可成为福建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之融入农村社区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村居民爱国爱乡的乡土情怀和荣誉感,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既可做到普适性、可推广,又能达到因地制宜,独具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