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ESP转型发展的启示

2022-01-14 06:59郑锦菁
关键词:量表学习者转型

郑锦菁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9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这些文件精神凸显了在新形势下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责任。作为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广的课程之一,大学英语正面临学分大幅压缩的危机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挑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测效度越来越受到学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进而带来了教师职业转型和教学角色转变等诸多思考[1-2]。加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稳步提高,不少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对ESP课程给予了厚望,也就对教师的ESP转型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然而,现有国内学者多聚焦专业发展的内涵[3]、教师思维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4]、教材使用、开发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5]和教学环境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6],鲜有学者探求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ESP的转型发展。鉴于此,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StandardsofEnglish,以下简称《量表》),阐发其对英语教师ESP转型发展的启示,旨在对标《量表》,认识教师自身不足;明确定位,增强专业发展自信;适应改革,提升教学效能,保持自我专业领域的持续发展。

一、《量表》概述

历时三年半建设的《量表》于2018年6月1日起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实施,其英文版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发布。《量表》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九个等级,从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翻译等方面对每一个等级做出能力描述(can-do),其中五级、六级对应大学英语,七级对应英语专业。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英语能力的首个国家标准,《量表》试图在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7],对我国英语具有“引导、整饬、规范、提升作用,有利于实施‘教、学、评、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8]。基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量表》凸显了对翻译(笔译和口译)能力的关注,显示其应用导向,这与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ESP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量表》对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ESP转型发展的启示

自《量表》问世以来,多数学者从研制背景、理论原则和应用实践方面聚焦量表的本体研究,如口语量表的制定原则和方法[9],笔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念与原则[10]、《量表》对教学和测评的指导作用[11]等。随着《量表》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关注其在内容、公平、程序方面的效度研究[12]。虽然何莲珍等指出《量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13],即持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无独有偶,刘建达也提到《量表》对教师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语言素质的启示,但《量表》对教师个人发展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基于《量表》的教师ESP转型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ESP目的语境下技术性知识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由普通用途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的逐步转向实则是大学英语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的转变[1]。但目前尚未有ESP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不少教师因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身份流变中的焦虑、迷茫甚至迷失。《量表》的问世对教师技术性知识,即“目标语知识与能力”[15]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该表所搭建的能力描述框架不仅关注综合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用能力、翻译能力,也包括语言知识。其中,语言知识进一步细化为组构知识(语法知识和篇章知识)和语用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ESP不同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亦不是双语课程,其实质仍是语言教学。鉴于此,ESP教学重点是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如通用学术英语知识,包括学科语篇与体裁特征以及跨界的交流能力。《量表》在规约不同写作水平学习者的能力达成度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技术性知识发展提出了清晰的要求。以量表七级描述语为例(见表1),在学术目的语境下,教师群体可诊断自身现有学术能力的水平,并知悉提升自我学术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路径。

表1 《量表》中七级描述语

(二)ESP目的语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习得的体验性知识,涵盖教师掌握的教学技能与对学习者、课程与教材的理解等[15]。目前ESP英语教师的实然情况是自身尚未处理过某一领域的相关业务,不熟悉其应用的具体场景。这些经验的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在特定专业领域应用语言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量表》无疑提供了一剂良方。该表沿用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等主流等级量表所采用的“能做”(can-do)描述语,主要从交际情景、文本类型、认知活动三维描述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能用怎样的语言、在怎样的交际场景、参与或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不仅如此,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知识,道格拉斯的表述为“language knowledge”,而《量表》的表述为“linguistic ability”,足见其对动态知识的关注,即对能力培养的倚重。这种学以致用的理念为ESP教学增强了实操性、针对性。

基于语言是动态的认知过程,《量表》从规划、执行、到评估补救的路径,从中观到微观层面的操作强化了广大教师培养“基于行动”的方法。具而言之,在施行学习任务前,教师进行策略上的指导,对可能遇到的情景或困难作出预测,调动学习者的内在资源,助其规划合适的应对方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审视,包括检查、对比和修正;在任务产出后进行评估,发现与规划阶段的异同,寻求补救措施,从而进一步发展语言产出。值得高兴的是,不少学者(如王依超等)已经将《量表》建议的“规划(构思)”、“执行(撰写)”和“评估与补救(修改)”方法应用于基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单元课文的概要写作教学实践,为教师在微观专业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生发提供了参考。

此外《量表》也有助于教师重构对学习者、对课程教学的理解。面对学习者,在专业知识领域教师未必贤于学生,但是教师懂得“怎么教”、“怎么评”,这正是《量表》构建的主体内容。教师不宜止于教书匠身份,而是依托教学内容,成为面向教育活动、制定有效教学方案的组织者;激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学习、生发专业智慧的促进者。同时《量表》兼具描述性(descriptive)和规定性(prescriptive)。其中“描述性”指的是《量表》反映英语学习者的现有英语水平分布。“规定性”体现在《量表》不同阶段学习者所提供的目标描述,着眼于其未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量表》,一方面英语学习者可以借助量表中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英语能力评判标准,并发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在不同阶段上的要求,从而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量表》的评价细则了解学习者英语能力发展轨迹,测试学生的增值情况和达成度,克服形成性评价短板,提升自我评测素养。

在课程目标理解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思维品质的提升。《量表》描述了“‘理解和表达意义’背后的各种‘典型认知行为”[16]。以阅读理解能力总表为例,从第四级到第九级均有思维标准的描述(见表2),而且层级越高对思辨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可以看出,《量表》一改传统教学对较低层次(记忆、理解、应用)认知能力的关注,转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较高层次的认知维度(分析、评价、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教师在掌握思辨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他人优秀教学案例的同时,不忘将思辨教学融入自己的课程,开展一定的课堂行动研究。

表2 《量表》中阅读理解能力总表

(三)ESP目的语境下解放性知识的发展

解放性知识属于精神层面,包括教师的职业观、职业态度等[15]。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EGP教师意识到了ESP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但对其教学内涵认识不明晰、不深入,以至于在课程实施中显得畏手畏脚、效果不佳。教师的ESP转型也不容忽视教育是结合内省的立德树人教育,这一价值取向在《量表》的描述语中亦可见端倪。目前诸多英语类考试仍然以量化来评测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但是分数所承载信息极为有限,无法体现考试最终的育人目的。对此《量表》提供了生成能解读分数的质性报告,在显示学生长短处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人文关怀的提升,诊断长短处,助其成长。正如王莲指出,“量表的语言能力描述体现了我国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对人的培养目标,反映了立德树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价值观”[17]。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驱机制如ESP师资培训渠道、培养考核机制等尚不完善,导致教师出现ESP职业转型的压力,甚至在转型不畅中渐显的职业倦怠。对此《量表》提供了自我发展,抑或是教师共同体的发展路径。《量表》的能力总表涵盖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用能力,组构能力、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这种对能力的综合考试是英语教学和测评的主要转向之一[18],不仅对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从而促使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自身,有针对性地补充“软肋”,从而成为学习型教师。纯粹“人之所教,我亦教人”的外驱机制难以满足现今职业发展的要求,自主发展的内驱学习力帮助教师形成成长型思维,调用多模态资源,以《量表》界定的“话题”为指导,设计出覆盖多元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路径。

教师职业能动性的生发也离不开测评带来的积极反馈。在评价维度,不少教师偏向采用终结性评价,往往以考试的形式达成对学习的测评(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忽视了能及时为师生提供反馈、激励学生双主(自主、主动)学习的形成性评价。《量表》为各层各级学习者提供的各项指标,激励学生的同时,更是激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测评。教师宜对照《量表》,不断在测评实践中再协商、再调整测评维度,促进学习的测评(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的测评(assessment as learning),从而规范评价,以合格的语言测评素养达到以测促教、以测促学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在高等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从普通用途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型是时代的必然。然而与ESP相关的指导性量表尚未发布,无法对教师的转型提供参考标准。作为首个国家语言测评标准,《量表》能为我国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良好的参考框架。尽管其在描述语中存在性别、地域和民族的些许偏差等问题,还需在今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但该“中国方案”从顶层设计着手,对教师技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解放性知识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对照《量表》,大学英语教师在ESP转型中以内容为依托,发展包括组构和语用知识在内的技术性知识;以“能做”描述语为指导,在规划-执行-评价的流程中提升思维品质;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反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希冀广大英语教师细读《量表》、对照《量表》,守正创新,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赋能,提升作为ESP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以更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新基建”工作。

猜你喜欢
量表学习者转型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ACE-Ⅲ量表和MOCA量表在老年认知障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