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01-14 06:59宋土顺黄晓丽王燕敏
关键词:红色育人师生

田 苗,宋土顺,黄晓丽,王燕敏,田 壮

(1.华北理工大学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3.华北理工大学 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提出“红色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1]。挖掘整合河北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育人功能的路径意义重大。以文化功能视角出发:学校层面,可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优质素材,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加固高校育人的文化根基;个人层面,在激发爱国热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塑造人格魅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层面: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燕赵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自信”为背景进行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利于文化的传承,助力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3]。

一、河北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铸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自古燕赵大地多战事,河北是燕赵区域的核心省份,全国范围内较早建立党组织,是土地革命时期北方革命的中心;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主战场;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积淀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物质文化资源

2021年初,河北省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计595处。从地市分布来看(表1),省域范围内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从基本类型来看(图1),划分为7类:博物院、纪念馆/地/楼/阁、旧址遗址、烈士陵墓坟址、烈士碑塔亭、故居旧居和烈士祠庙,呈现出烈士陵墓碑塔、遗址旧址居多,纪念场馆较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育人价值。1.博物院如河北省博物院;2.纪念馆/地/楼/阁如成安抗日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偏城县殉国烈士纪念阁、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董存瑞纪念馆等;3.旧址遗址有冉庄地道战遗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五勇士跳崖处、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等;4.烈士陵墓坟址如左权将军墓、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邯郸战役革命烈士墓群、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等;5.烈士碑塔亭有懋华亭、罗汉坪军工烈士纪念塔、冀东二十五县烈士陵园与抗战胜利纪念楼等;6.故居旧居:李大钊故居、魏春波故居、江浩故居等;7.烈士祠庙:韩文公祠、原曲大庙等。

表1 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一批)地域分布数量统计

图1 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一批)基本类型及占比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1.革命精神

“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燕赵文化特征下,河北精神文化涵盖和乐精神、革新精神、包容精神、求是精神、忧患精神和创新精神。[4]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的一座精神丰碑,可以解读为心系人民的公仆精神,敢于斗争和胜利的进取精神,协商合作的民主精神,立规严纪的看齐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精神[5]。此外,李大钊精神、狼牙山精神等同样是河北省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2.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包括小说、散文、影视、音乐等,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凝结革命精神理想。河北红色文学作品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白洋淀纪事》《青春之歌》《平原烈火》等;影视作品包括《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战》《刘关张传奇》《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等;记录片《瞬间》《西柏坡来电》《八路军》《寻找二小》《李大钊》《回到晋察冀》等;歌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南泥湾》,昌黎民歌中的抗日民歌如《民歌魂》《八路好》《大汉奸刘西侯》《到敌人后方去》《劝当兵》;雕塑有武士敏铜像、李大钊纪念像等。

3.红色新闻

主要包括英雄光荣事迹、口述历史、文献资料等。如河北博物院藏品1947年《冀东区新农会临时委员会告农民书》、1941年编印的《两年间——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1940年张寒晖抄写的文学史手稿等,此外,电报、书信、书记报刊等也是革命历史进程的见证。“魂归西柏坡”的甘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李大钊,“最美逆行者”毛岸英等英雄人物,其革命精神、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新时代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利用现状

(一)研究设计

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关于河北红色文化研究的样本文献(108篇)进行图谱分析,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发现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主要沿着“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党性教育”等方面展开。为了解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利用现状,以河北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涵盖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红色文化了解程度和红色文化教育路径三个方面30道题,通过软件问卷星面向华北理工大学师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教师占比5.63%,党员占比14.08%,共青团员占比78.17%,群众占比7.75%;被调查者户籍或常住地为河北省内的占比65.49%,省外34.51%。运用SPSS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α系数(Cronbach’s α)值0.86,量表项目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每个项目的均值取值范围是0.33~4.567,总量表的均值是44.10(SD=13.17)。

(二)结论分析

1.河北红色文化认知概况

师生关于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均值M=2.821,标准差SD=1.0680(表2),单样本t检验t(df)=3.561,p=0.001,d=0.301。表明华北理工大学师生对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较好。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缺乏;二是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化;三是内容枯燥无味;四是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表2 单个样本统计量及检验

从红色文化资源形态来看,物质文化资源中遗址旧址(85.92%)、纪念馆碑(73.24%)和烈士陵园(71.13%)认知度排名前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75.35%)、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65.47%)、晋冀鲁豫烈士陵园(59.86%)、李大钊故居(59.15%)、冉庄地道战遗址(49.3%)、董存瑞烈士陵园(43.66%)、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42.25%)认知度较高。但仍有9.15%的师生表示从未听说过红色纪念场馆,19.01%的师生不了解有哪些烈士陵园,说明仍需加强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利用。

李大钊精神在华北理工大学师生范围内认知度较高,说明高校利用邻近红色文化精神资源的效果较好。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利用方式,可以考虑从民谣影视等文学艺术作品和红色新闻着手,提高师生学习的兴趣。调查显示:民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96.48%)、《松花江上》(83.1%)、《歌唱二小放牛郎》(71.83%),电影《狼牙山五壮士》(70.42%)、《地道战》(65.49%),纪录片《回到晋察冀》(52.82%)、《西柏坡来电》(51.41%),红色新闻李大钊、董存瑞和武士敏的英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1946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八路军和老百姓——晋察冀画报丛刊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村民兵花名册等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比较受欢迎。红色经典小说《平原烈火》认知度最高33.8%,其次是《野火春风斗古城》认知度为29.58%,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形式而言,认知度稍低。

2.红色文化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面貌

不同政治面貌的群体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异,F(2,137)=6.671,P=0.002(P<0.05),η2=0.0887。事后检验(LSD)表明,中共党员(预备党员)(M=3.211,SD=1.032)和共青团员(M=2.855,SD=1.030)的了解程度显著高于群众(M=1.818,SD=0.982)。可见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政治自觉是影响红色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红色文化资源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并发挥重要作用。

(2)户籍或常住地

不同户籍所在地的群体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异,F(1,138)=10.379,P=0.002(P<0.05),η2=0.699。河北省内(M=3.022,SD=0.967)的群体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显著高于河北省外(M=2.426,SD=1.156)的群体。省内师生对本区域生活环境更为熟悉,对红色文化资源更为了解。

(3)红色文化活动参加意愿

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和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红色宣传活动存在显著正相关,r(138)=0.336,P=0.000(P<0.001)。以对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为因变量,以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红色宣传活动为预测变量做回归分析。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红色宣传活动是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的显著预测变量,β=0.336,t(138)=4.185,P=0.00(P<0.001),解释了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得分的变异性的11.3%(R2=0.113)。因此,红色文化活动的参加意愿是红色文化认知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4)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专业技能教育与红色精神文化重要性对比问题上,认为专业技能教育越重要,越不愿意参加红色文化活动,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r(138)=-0.252,P=0.001(P<0.05)。说明重视红色精神教育可以调动红色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影响红色文化认知程度。

3.红色文化资源认知路径分析

师生认知红色文化的路径依次是网络习得、课堂、参加有关红色文化活动、长辈传承、查阅书籍和其他路径(图2)。

图2 红色文化认知路径

(1)网络传播

80.28%的师生群体通过上网了解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可见网络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育人环境的转变,充分运用网络路径以满足师生的红色文化需要。

(2)课堂习得

61.27%的师生表示通过课堂了解到红色文化,说明课堂习得是高校利用红色文化的主渠道,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统一,需要高校教师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3)红色文化活动

55.63%的师生表示通过参加红色文化活动了解到红色文化,是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路径。创新文化活动方式,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能够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红色旅游(83.8%)是最受欢迎的活动方式,其次是红色电影(83.1%)、红色文化知识讲座(47.89%)、红歌比赛(40.14%)和其他方式(4.93%)。参观红色博物馆是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68.31%的师生想通过参观红色博物馆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精神;56.34%的师生表示参观红色博物馆可以培养情操。但调查显示有高达40.85%的师生表示没有看过红色博物馆展览宣传活动。偶尔看到红色展览宣传的占比49.3%,经常看到的9.86%,这部分师生的参观动机依次是学校组织安排(49.3%)、旅游顺路(28.17%)、朋友邀约(20.42%)和其他(5.63%),因此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为师生提供参观红色展览活动的机会。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红色文化教育意识

首先,调查提示存在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和形式化的现实问题;其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三,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致使其认知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程度显著好于群众,说明越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认知度越高,实现育人功能效果越好。因此,需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提高重视。理念是行为先导,高校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果;主动汲养胜过被动灌输,师生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才能激发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

1.诠释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通过结合校址选择邻近遗址场馆参观,如华北理工大学地处河北唐山,可以李大钊故居、冀东二十五县烈士陵园与抗战胜利纪念楼、喜风口长城抗战旧址、江浩故居、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组织实地参观教学,通过《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等影视剧目引入课程输出等措施,让师生真切感知红色文化资源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明确其价值意蕴,强化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

解读革命传统的当代价值才能满足当下精神需要,引起重视。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担当革新、实践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李大钊革命精神,其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3.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培育

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个人现实生活相关联,才能在价值判断、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情感交流等方面产生共鸣,形成文化认同,提高认识。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历史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传承革命精神的时代楷模,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桂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等29名新时代的英雄楷模是革命英雄精神的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他们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他们来自人民,贴近生活,更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树立榜样。

(二)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针对调查结果呈现出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枯燥无味的问题,可以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角度探索可行性办法。

1.系统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地域广泛、内容丰富,户籍或常住地是影响红色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校址和师生户籍地特点,挖掘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才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文化根基。研究开展既以河北省域范围内红色文化资源为视角,以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线索,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资源素材基础。

2.遴选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资源

调查显示,民谣影视、口述历史、英雄事迹和画报丛刊更受师生欢迎。可见相较于理论输出、历史事实陈述等常规内容的选取,文学艺术作品和红色新闻等具有视觉感官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容易被师生所吸引和接受。要迎合师生的需要,搜集遴选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缩短红色文化资源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提升趣味性。

(三)建设红色文化教育课堂

调查得知,课堂习得是高校利用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必须建设好红色文化教育课堂。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检索“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得到合计266条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突现词分析,r[0,1]设置为0.4,Minimum Duration设置为2,得到突现词11个,剔除相关后筛选突现词如表3所示:反映出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始于2008年,突现强度最强且受关注的持续时间最长,近年来较为关注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程(强度1.46)和党性教育(强度1.27)上的应用。

表3 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建设研究突现词表

1.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

从教学主体、对象和内容三个角度思考:(1)教师要提升能力,一要做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梳理功课;二能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体系;三要灵活使用启发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2)调查显示认为专业技能教育比红色精神教育更重要的占比6.34%,所以学生首先要提高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去学习,配合教师做好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和课下交流等任务。(3)教学内容上,一是以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库为依托,努力打造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华北理工大学以李大钊研究所为平台建设李大钊精神精品课程,可以选修课的方式提供给广大师生,拓宽红色文化教育路径;二是“课程思政”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资源灵活运用在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协力筑牢育人文化根基,突出育人实效。

2.精选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党性教育

不同政治面貌群体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程度的差异提示我们要强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性教育。同样以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库为依托,将西柏坡精神、李大钊精神、狼牙山精神等革命精神传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西柏坡来电》《平原烈火》等红色文学艺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晋察冀画报等红色新闻纳入到党员培训教育中去,丰富理论学习内容。利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等595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实地体验学习,祛除党员活动日、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化”问题。

(四)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调查显示:(1)红色文化活动参与意愿与红色文化资源认识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2)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3)红色文化活动是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路径;(4)68.31%的师生想参观红色场馆,40.85%的师生未参加过红色场馆,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意愿与实际情况存在落差。基于上述考量,亟待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1.创新红色文化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就红色文化资源基本类型的认知情况来看,遗址旧址、纪念馆碑和烈士陵园认知度最高;就活动方式来看,受欢迎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文化知识讲座和红歌比赛。师生更倾向于实地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置身于红色文化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精神熏陶。高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师生提供更多参加红色文化活动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活动形式,如红色文化主题演讲、英雄人物事迹推选和红色文化摄影比赛等。

2.建构高校红色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根据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类别显示,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以“文化空间”视角探索高校红色文化空间建构,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载体[6]。高校可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基于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物、革命根据地和纪念场馆等,通过通讯设备、移动网络进行空间传播,如举行烈士陵园祭奠仪式、烈士碑亭敬献花篮仪式等,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3.提供线上红色文化旅游

综合考量疫情防控和时空距离等现实条件,充分利用VR全景技术,动态还原呈现立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师生提供真实的线上红色文化旅游,领略红色文化遗址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穿越时空回归口述历史过程,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

(五)探索“红色文化教育+互联网”模式

网络传播(80.28%)已超越课堂习得(61.27%)成为师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最主要的路径,从网络视角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育人功能路径成为重中之重。“互联网+”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打造新行业增长点。“互联网+”金融出现了P2P网络信贷模式、互联网银行模式;“互联网+”通信实现了即时通信、视频交流;“互联网+”教育实现了线上教学。“红色文化教育+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是要突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位,不会替代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而会焕发红色文化教育生机活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

1.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可随时随地为师生呈现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资源,便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利用[7]。平台的搭建需要技术支持和板块内容支撑,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不仅要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储备,还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进行日常维护和内容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与红色文化资源场馆的合作,优化板块设计,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如临沂文明网承办的“红色文化”网站,设置“观革命影片”“播报台”“游大好河山”“网上革命纪念馆”“学革命历史”“做革命传人”几个板块,包括影像、动画、图片等,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

2.推出红色文化教育微课程

组建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以红色文化特色课程设计为核心,融入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微课程,并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QQ、企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传播。如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北理工大学教务处组织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人文法律学院等教学单位部分教师通力合作,打造党史故事100集微课程,视频取材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新闻(口述历史故事),在企业微信平台陆续发布,效果显著。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积淀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其蕴含的精神价值、道德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形成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优质素材;从实际调研入手,把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利用现状,发现问题,明确红色文化认知影响因素和路径。从强化意识、优化内容、建设课堂、创新形式和探索“红色文化教育+互联网”模式五个层面具体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现的可行性路径,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最大发挥,利于加固地方红色文化底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红色在哪里?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