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2022-01-13 17:13何福禄陈晶钰杜丽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家国百姓杜甫

何福禄 陈晶钰 杜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 可泣的爱国画卷。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     历程。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     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     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     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     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对于在这次平乱中参与到作战中的劳苦百姓,杜甫对他们深切感到了怜悯。也正是这种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的怜悯,让杜甫觉得战争离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

安史之乱后叛军攻陷长安,杜甫目睹了叛军的罪行,历经重重苦难,遍偿国破家亡之苦。家国残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空有经    天纬地之才,济世报国之志,却始终报国无门。他本想投奔肃宗,实现报国之志,可惜的是他被叛军在去往的途中俘获,押解到长安囚禁。于是    他选择通过诗词来抒发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公元757年的春天,他在长安城中登高远望,看到长安城萧条残破,人烟稀少的景象,不禁百感交集,写下流传千古的《春望》全诗反映了杜甫对于国家的热爱,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流逝的感伤,整体铿锵有力,流传千古,奏为绝唱。

杜甫更为感到世人的一面,是他诗歌中的心怀天下。杜甫对于底层的人民是极为同情的,对于权贵是极端鞭挞的,恰如:“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通过对比权贵人家 与穷苦人家之间的差距,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尖锐揭露。虽然他也处于一个动荡激变之际,但他仍愿意牺牲自己,来为穷苦百姓谋到幸福生活。这种舍身为民、体恤百姓的情感也正是杜甫一个独特的可贵之处,将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晚年时激荡漂泊,不忘家国。

杜甫的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尤其是在他人生的后半期经历了生灵涂炭,百姓在水火中挣扎的晚唐时代。公元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然而严武死后,在公元766年,杜甫又举家迁至舟中,漂泊在长江与湘水之上,即使如此处境,依然没有忘却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在这期间杜甫写下《夏日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先写了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再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杜甫在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     臣的贊扬表示出现实朝政的不满。脍炙人口的还有《岁晏行》,首句“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凄惨冷淡的背景。“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揭露出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享乐,对比突出对于劳苦百姓的不公。该诗的最后两句“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疑问的提出,当下天下都处在战乱之中,平民百姓备受摧残,凄凉的号角在各个城头此起彼伏,这声声哀怨,何时才能停止?全诗表现了杜甫虽已暮年但仍旧保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终于,公元778年,上苍不愿见整日为破碎山河而忧心忡忡的杜甫继续受苦,耒阳县县令亲自将杜甫从江中接回并派人给他送去了白酒和牛     肉,让其饱食后将他召回天宫。杜甫终年五十九岁。一位纵横盛唐风光、饱览晚唐惨淡时代的大诗人就此陨落,但他的家国情怀却传承下来,为后人所敬仰。

杜甫诗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贯他的其一生,并随着安史之乱的动荡、平民百姓的疾苦而愈加深刻。壮年时期的杜甫怀揣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希望能为盛唐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家国情怀接续发展。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因为战乱而穷困潦倒,但他仍然紧密关注朝廷及政事,除此之外,他还将目光投到为战争所迫害的穷困百姓身上,为他们的困苦所吟唱,抨击社会黑暗。他对政治方面的角逐逐渐漠不关心,但是内心蕴含的家国情怀愈发浓烈,绘成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谱写一曲乃心王室的千古绝唱。

在如今,家国情怀仍是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的一种重要精神,我们必将从杜甫的行动与诗歌中汲取力量,将家国情怀传承并发扬,为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家国百姓杜甫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杜甫改诗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百姓看家“风”
杜甫与五柳鱼
略谈“家国情怀”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