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慧 通讯员/孙佳
《广东科技》:广州市科技创新具备哪些基础和条件,在“十三五”期间主要取得哪些突破与成效?
广州科技局:广州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科教资源丰富。广州作为广东省文化教育中心,聚集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广东省5所“双一流”高校全在广州。近年来,广州更是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汇聚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带动引领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其次,创新文化环境开放包容。广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城市包容性强。在“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背景下,广州与大湾区核心城市激荡出更加丰富的多元文化,有利于汇聚一流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交流合作。
再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世界5G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高端国际创新活动的举办,使广州科技创新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州科创12条”、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等全国领先的先行先试政策相继出台,“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日益形成,为创新创业厚植优质生态沃土。
“十三五”期间,广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科技创新发展蓝图更加清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日趋成熟,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带动科技的跟随创新阶段发展到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创新阶段。广深港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在国内城市排名从201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打造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建设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支撑构建“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效果图
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实力持续增强,原创成果不断涌现。深海可燃冰钻采和“天河二号”创新应用两项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推出全球首款31英寸喷墨打印可卷绕柔性样机,发布全球首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56亿元,是2015年的8倍多,跃升至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居全国第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超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
创新生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引进徐涛院士、赵宇亮院士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在全国率先实施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实现为科技人员放权松绑。创新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项目形成机制,参与千亿元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落户两百亿元规模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百亿元规模的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率先实现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自由流通。
《广东科技》: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科技发展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广州科技局:在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虽然多年来广州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但一直缺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广州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汇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厚植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根基。
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效果图
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广州的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原创性重大突破还不够多。广州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九大专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争破局“卡脖子”难题。
在头部企业和人才方面,“十三五”时期,广州引进培育了大批科技型企业和行业顶级专家,但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控制性的创新引擎企业,引领行业、学科发展的顶级人才较少。近年来,广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指示,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成效卓著,高企数量、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稳居全国前列,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企数量自2015年以来分别增长113%、81%和177%。在人才方面,通过实施“广聚英才计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多措并举,面向全球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达119名,颁发人才绿卡超过1万张。
《广东科技》:《规划》中有哪些内容对广州市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科技局:一是在构建大湾区区域创新格局方面,《规划》提出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州的厚望和赋予广州的重任和使命。广州将主动服务全省创新大局,全面深化湾区协同创新,积极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
二是《规划》布局实施“十大重点行动计划”,力争将大湾区建成创新动力源。“十大重点行动计划”包括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与广州科技创新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凸显了我市“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企培育等工作的重要性,将指导我市“十四五”时期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的落实。
三是《规划》就“十四五”时期重点技术攻关领域及方向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为广州“十四五”时期技术部署指明了方向。广州将立足国家、省战略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系统布局未来五年技术重点方向。
“猎鹰号”气膜实验室
《广东科技》:“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并与深圳“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
广州科技局:广州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快步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一是坚持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在“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背景下,广深既要坚持错位发展、高效协同,也要坚持国际视野、开放共享,建设大湾区协同创新高地,共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积极以南沙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一区三城”等重大平台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对接合作。创新大湾区科研资金跨境拨付、科研人员往来畅通、科研仪器设备和生物样品通关便利、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的示范基地,推动形成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创新网络高效互动的局面。
小鹏汽车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凝聚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将以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平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重点,加快建设“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链接全市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对创新企业、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广州将把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着力突破一批掣肘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共性问题。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南沙周边地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坚持科技赋能,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广州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培育龙头科技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构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广州将以科技创新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发展,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等焕发新活力,赋能“平安广州”“健康广州”“美丽广州”“智慧广州”建设取得实效。
五是坚持引培并举,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团队。广州将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培养发现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六是坚持改革先行,营造极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广州将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深化“包干制”和“负面清单”试点,持续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