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蕾 肖田野 任志超 陈丹华
近年来,农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人员、技术、资金等现代产业要素资源跨界配置不断延伸,形成“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相关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从已有文献看,目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界定还比较模糊,众多学者提出过各自的观点。例如,王昕坤将农村产业融合界定为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农业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李玉磊等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群和制度创新等方式,把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置,实现农村各产业的有机融合;夏荣静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苏毅清等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第一产业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的产业间分工在农村实现内部化;王兴国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积极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的过程。
根据以上不同的阐述,大致可以将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几个方面。从本质看,农村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之间通过集聚、联动、渗透和配置等方式进行的整合;从主体看,农业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接受对象,即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从状态看,农村产业融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1)基于产业领域,农村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内融合和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或畜牧业等农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间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过程和活动;产业间融合是指农业与工业或服务业之间进行重新整合,例如,“农业+旅游业”形成“农家乐”、观光农业旅游模式,“农业+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形成农业工厂化生产模式,“农业+创意产业”形成创意农业等。
(2)基于产业链条,农村产业融合可分为纵向融合、横向融合和循环融合。纵向融合是指发生在技术研发、原料生产、仓储运输、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纵向融合按融合方向又可细分为前向一体化融和后向一体化融合。前向一体化融合是指向产业链的前端,如技术研发、原料生产等进行的融合;后向一体化融合是指向产业链的后段,如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等进行的融合。纵向融合主要目的包括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横向融合,则是指围绕产业链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将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相关技术、资源融于农业产业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产业链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循环融合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遵循生态链或生物链原理进行的产业融合,最终形成种养复合、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加、资源节约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3)基于融合方式,农村产业融合可分为吸收融合和扩展融合。吸收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独立存在的产业通过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产业,原来的各个产业被吸收进新的产业中;而扩展融合则是指在原来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交叉处融合产生一个新的产业,而原有的各产业仍然独立存在。
从价值链的角度而言,无论哪种融合方式,都将最终影响农业产业链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或影响整个产业链,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效果,首先体现在有效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上。此外,农村产业的融合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资源相互交叉作用和产品、服务功能的相互渗透,从而催生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等新型业态,这些新业态是现有不同产业的优化组合和空间重构,因此将形成新的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农业运作模式、农业商业发展模式与农业功能属性。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产出,即融合所形成的直接结果,可以概括为农业产业新链条、新业态或新模式。
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所实现的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二是由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因而也必将促进区域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企业和组织间的交易费用和生产经营成本。三是由于季节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往往需要在一定周期内被消费,而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一定程度减缓地域和时间给农产品所带来的限制,提高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业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四是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增加农产品供给量、提升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五是有助于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
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共建成30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各省(区、市)建成一大批省(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集成示范,已成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要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来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用工业化的方法发展现代农业,突破第二三产业的屏障,带动农业升级。
农业科技园区集聚了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具备良好的产业融合基础。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突出技术源动力功能,是农业技术引进、转化、研发和推广的重要载体,为园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人才等科技支撑。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将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情况看,诸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产业融合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河南鹤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打造清洁粮源基地、标准化畜禽养殖区、特色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区等,建设形成“高标准粮田+农机合作社+青贮玉米+规模化养殖+有机肥加工”产业链,通过建设小麦文化休闲体验带、采摘百果园、度假养生观光园等项目拓展园区功能,推进园区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广东珠海农业科技园区以“高端产业、休闲旅游”为目标,推进生态旅游区、山文化旅游区、水利风景区、农产品交易功能区、水产品深加工区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区等六大功能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集生产经营、物流加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浙江象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水产品加工业带动种业、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以及水产物流业、休闲渔业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
从现有文献看,仅有少量学者对农业或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且以区域或宏观层面研究为主,鲜有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目前阶段,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融合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对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园区产业融合相关工作,也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评价体系的不断丰富完善;此外,农业科技园区在支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园区范围较为明确,便于对产业融合的具体成效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具有良好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构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行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原则。此外,还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指标归因,即指标尽可能与产业融合有直接关联,且尽量对指标值的统计范畴作出相应的限定,以求更为准确地衡量园区产业融合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二是注重多维度度量,考虑到各园区的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发展类型各不相同,在指标类型的选择上,单一选用绝对值指标、增长型指标或比例性指标均可能造成较大的度量偏差,因此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将同时采用多种类型表征。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指标包括融合基础、融合效果和融合效益三个方面。融合基础指标重点评价园区实施产业融合拥有的相关基础条件和能力水平;融合效果指标主要针对园区实施各类产业融合的具体工作所取得的直接成效进行评价;融合效益指标主要针对产业融合对实现园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目标所发挥的支撑作用进行评价。基于此三个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其中部分三级指标参考了相关文献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如未特别说明,具体指标值均统计评价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范围内的当年数据。
表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一二三产业集聚的过程,实现同一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农业科技园区的汇聚是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能为园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园区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各类资金、高层次人才、项目等综合资源的集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融合基础一级指标中设置产业集聚、科研实力、政策环境3个二级指标。
产业集聚以主导产业产值、农业龙头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3个具体指标表征,3个指标分别代表了对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的集聚能力。其中未采用企业总数,而采用农业龙头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代替,主要考虑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带动能力较强,其对产业融合所发挥的作用比一般企业更为重要。
科研实力以研发投入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研发人员数、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引进或开发项目数4个具体指标表征。其中研发人员是指园区内企业和机构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以及从事科技行政管理、科技服务的工作人员;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是指省级以上政府管理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工程中心、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政策环境指标为定性指标,综合表征园区近期出台的相关文件或落实上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情况。
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产业融合,其效果主要体现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展农业新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等三个方面,因此在融合效果一级指标中设置产业链延伸、新功能拓展、新业态发展3个二级指标。
产业链延伸以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产业链完整度3个具体指标表征。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因此重点选用两项加工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产业链完整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园区各主导产业所涵盖链条环节、企业数量和产业结构情况,此指标以园区主导产业为评价对象。
新功能拓展主要评价园区在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方面取得的成效,具体指标包括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和游客人数,其中相关产业是指与园区农业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科普农业等产业。
新业态发展主要评价园区在促进电子商务、创意农业、工厂化农业、农业众筹、订单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评价指标为新业态产业产值。
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产业融合,最终目标是促进园区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提高园区生产效率等,因此在融合效益一级指标中设置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产效率和示范效应4个二级指标。
产业发展以总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个具体指标表征。总产值增长率是指园区核心区及园区核心区内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采用增长型指标以弱化各园区产值规模差异对评价产生的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评价产业融合对园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贯穿农业生产作业链条,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涵盖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考虑园区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较初始阶段,营业收入占园区产值比重较小,因此采用绝对值指标表征。
农民增收以带动农户人数、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具体指标表征。带动农户人数是指园区及入园企业通过吸纳就业、成立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等各种方式连接带动的农户数量。
生产效率以全员劳动生产率表征。该指标为园区总产值与园区就业人数的比值,反映园区核心区及示范区内企业员工的单位产出状况。
示范效应指标为定性指标,综合表征园区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中,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做法和经验。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内容,对推动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农业科技园区要围绕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链,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构建数量规模合理、科技含量较高且关联度高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目前阶段特别是要加大科技型农产品深精加工型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另外,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和加速器等孵化机构,吸引农村创客、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和当地农业中小微企业入园孵化发展,为园区完善产业链条提供储备。
农业科技园区要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项目形式鼓励和支持园区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品种改良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食品加工技术、保鲜储藏技术、分级包装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有利于产业融合的新技术研发、引进、转化和推广示范,促进高新技术向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生产和质量安全监控平台等平台,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
一是要培育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要根据园区内企业、基地和农户的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同时要争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和人才支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成果和综合技术服务。二是要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服务和孵化机构,为返乡人员、农村创业青年、毕业大学生等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提供研发和经营的设施场地,以及提供培训辅导、导师服务和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支持有关团队或企业成长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中的上下游配套环节。三是要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农业科技园区及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为主体,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和进行现场指导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从而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提供基层人才队伍,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更深入地参与产业融合并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提供基础。
农业科技园区要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孵化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农产品检测及质量认证平台等。要通过签订战略协议、建立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产业基地、电商基地、高新区、服务外包基地等集群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以园区各类平台为载体对接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要素,为园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支撑和外部资源对接。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各级政府部门要发挥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制定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各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二是通过专项资金和项目形式,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及园区内企业、机构围绕产业融合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对取得产业融合新链条、新业态、新模式的园区进行奖励或后补助;三是开展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四是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