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霞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有一定传染性。一般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低下的人群,发病部位常在面部或身体一侧,不会超过身体中线,带状疱疹典型症状是疱疹成带状分布并伴有针刺样疼痛。临床诊断较明确,治疗一般按照抗病毒对症治疗,但一般需要较长的疗程[1]。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50 例带状疱疹患者,为了探讨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150 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 例。观察组男患者35 例,女患者40 例,年龄范围55-78 岁,平均年龄(68±3.81)岁,平均BMI(25.10±2.05)kg/cm2,平均发病时间(3.61±1.21)d,左侧面部6 例,右侧面部5例,胸部肋间10 例,左侧腰腹部26 例,右侧腰腹部28 例;对照组男患者34 例,女患者41 例,年龄范围60-75 岁,平均年龄(70±3.65) 岁,平均BMI(25.21±2.11)kg/cm2,平均发病时间(3.95±1.08)d,左侧面部5 例,右侧面部7 例,胸部肋间16例,左侧腰腹部20 例,右侧腰腹部27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1)带状疱疹痊愈后皮肤瘢痕部位仍感剧烈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 个月以上;(2)无其他原因导致腰腹部皮肤针刺样疼痛,服用止痛药后不缓解。
1.2.2 排除标准
(1)排除药物性、蚊虫叮咬导致的皮疹;(2)排除接触过敏源导致的皮疹;(3)排除风疹、麻疹等疾病;(4)排除细菌性疱疹;(5)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及家属拒绝配合分组治疗。
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支持且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目的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1 对照组单纯行普瑞巴林止痛干预
普瑞巴林胶囊,规格含量75mg×8 粒/ 盒;国药准字J20160021;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用法用量:一次一粒或者2 粒,每天2 次;起始剂量可为每次75mg,每日2 次;可在一周内根据疗效及耐受程度加量至每次150 mg,每天2次。特别注意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清除,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应注意剂量和肾功能的检查。
1.3.2 观察组行神经阻滞+普瑞巴林止痛干预
神经阻滞药的配方:2%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5388;生产厂家: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5mL+ 维生素 B12(维生素B12 注射液,商品规格:1mL:0.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0633;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500ug + 地塞米松 (5mg*1mL*10 支/盒。国药准字H41020055;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 2.5mg+生理盐水(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222;生产厂家: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配制成10mL 混合液。用法:神经阻滞眶上、眶下及颏神经阻滞配置的药液每点注射2mL;椎旁神经阻滞选择神经受累相邻的三个椎旁注射,每点注射3mL;肋间神经阻滞,受累的肋间神经每点注射药液3mL,前5 天隔天一次,后5 天每3 天一次,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用量逐次递减 直至不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一年注射不超过3 次)+瑞巴普林治疗(同对照组)。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法;(2)其他指标:并发症、复发率、后遗症率;(3)临床指标:疱疹面积、疱疹蔓延速度、新出疱疹数。
将本组所得试验数据代入SPSS 21.0 软件进行精细的处理分析并记录观察,计量资料用(±s)表示,结果实施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结果用χ2进行检验。所得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示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疼痛程度都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相比较(±s)
表1 两组疼痛程度相比较(±s)
注:两组治疗前疼痛无明显差别(P>0.05)。
组别 例数 1 天 6 天 10 天 14 天观察组 75 8.33±0.29 7.04±0.21 6.43±0.18 5.01±0.13对照组 75 8.89±0.35 8.15±0.34 7.22±0.24 6.29±0.25 t 3.046 8.521 9.681 10.269 P 0.012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对病情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相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相比较(±s)
组别 例数 疱疹面积 疱疹蔓延速度 新出疱疹数观察组 75 16.92±3.28 43.91±10.15 5.46±1.95对照组 75 25.64±3.21 50.72±11.29 10.61±2.08 t 9.841 10.651 9.523 P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7%,发生后遗症的几率是2.67% 低于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13.33%,观察组未发生复发。对照组半年内复发4 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复发率、后遗症率相比较(n,%)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容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带状疱疹好发部位是胸腹部、面部及腰部,尤其以腰部多见,皮疹一般是按照神经的走向分布,呈带状分布绝大多数皮疹不会超过中线,并伴有明显疼痛,针扎样刺痛,服用止痛药有明显效果。目前临床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但我们发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疼痛的敏感性也增加,因此抗病毒治疗对止痛没有太大作用,尝试加用神经阻滞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临床治疗效果也有了提高[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常见的疱疹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神经性疼痛,指带状疱疹的皮疹恢复大于等于1个月后,仍感皮疹恢复处疼痛,一般病因可能是是机体抵抗力太差,导致病毒没有被彻底清除仍有少数残存,或者是因为损伤神经尚未完全恢复,因此导致皮疹愈合后的皮肤仍有疼痛。疼痛是复杂多样,每个人疼痛的表现不一样,大多数人疼痛是局部性、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疼痛性质常伴有烧灼样、针刺样疼痛,一般常见部位于胸部肋间、腰腹部和面部,普通止痛药效果差,只能起到暂时缓解,不能完全缓解[3]。
普瑞巴林是目前治疗疱疹后遗症痛常用药。普瑞巴林是一种抗癫痫药,具有镇静抗焦虑的作用,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痛,临床效果还可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普瑞巴林主要经过肾脏代谢,对肾功能异常者需要慎重考虑。但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来说,普瑞巴林的疗效就差一点,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疱疹后神经痛的敏感性随之增加,单纯仅用药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且长期大量用药会增加患者心情低落、抑郁的可能性,为避免这种可能性我们通过尝试加用神经阻滞术后发现患者疼痛程度与之前相比明显下降。神经阻滞术是利用物理、化学、药物等方法对神经进行短暂或者长久性的功能丧失,以此达到阻碍疼痛信号的传导,相当于切断了疼痛传入通道,疼痛无法传导下一级,相当于减轻了疼痛感,间接提升了临床治疗效率[4]。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神经阻滞术联合普瑞巴林对疱疹后神经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感,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改善的同时还降低了疱疹疾病的并发症和复发率,降低了疱疹带来的风险性,避免了患者被疾病所折磨,降低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性;对疱疹的后遗症也有明显的改善,疼痛程度的下降有利于患者提高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为接下来治疗方案的指定提供一定得参考性,有利于方案更加的完善性;同时实施神经阻滞术可以显著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避免因痛苦导致各项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神经阻滞术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无需手术,由几种常见药物按照一定份配制而成,可以用于全身各处,明显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使患者的整个身体状况、活动能力、自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相对来说较小、适应面广的优点[6]。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神经阻滞术也有一定的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对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性的,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功能的丧失、神经功能的紊乱。综合考虑,实施神经阻滞术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式,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疱疹后遗症人群所接受[5]。
综上所述,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建议再次住院进行治疗,一般疱疹后遗症是因为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被极少数疱疹病毒再次攻击后,表现出皮疹恢复后处疼痛感,疼痛沿神经走向。对疱疹后神经后遗症来说,神经阻滞术联合普瑞巴林就有显著的止痛效果,降低痛苦感的同时提高了临床治疗率,降低了对患者的伤害性,减少了再次复发的可能,神经阻滞术联合普瑞巴林具有高效的临床价值。因此,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