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张卉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伴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等因素使得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加,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调查全球范围内由于胃肠疾病的每年死亡病例数不断增加,而其中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因此有效控制幽门螺旋杆菌势在必行。专家共识认为加中药制品是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和防止耐药的有效途径[1],本文将对于加入中药后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率进行Meta 分析。
1.1.1 研究类型
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1.1.2 研究对象
幽门螺旋杆菌伴胃炎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西医治疗,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
1.1.4 测量指标
根治率。
中文数据库以“主题:(“中西医”) 并且 主题:(“幽门螺旋杆菌”) 并且 主题:(“胃炎”) 并且日期:2019 年-2021 年”为检索式,检索中国期刊。
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中5.1.0 中RCT 质量评价的方法[2],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情况,患者和医师实施盲法的情况,结果评价的情况,结局数据的完整情况,选择性报道,其他偏倚来源等。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 软件生成对的森林图进行上述描述并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本研究纳入结果测量指标均为计数资料,采用OR 及其95%CI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各研究问异质性均采用χ 检验。如各研究问无统计学异质性(P>0.1,P<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如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异质性源于低质量研究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如研究结果异质性过大或无法寻找数据来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3]。
2.1 初检出文献34 篇[4-11],最终纳入8 个研究共计849 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西医治疗)446 例,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03 例。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图1 文件筛选及流程
纳入的8 项研究基线具有可比性,但有不同水平的偏倚。所有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均未报道盲法和分配方案隐藏情况。8 项研究均完整报道了研究结果,均无选择性报道结果。8 项研究均为中度风险偏倚。在图2 中达标为“+”,不达标为“-”,不清楚为“?”。
图2 不同治疗方式HP 根治率差异的Meta 分析
2.3.1 异质性检验
本次研究的8 篇文献,经过异质性检验:不同治疗方式疗效的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 检验的P=0.26>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且使用固定效应进行Meta 分析。
2.3.2 固定效应的Meta 分析
不同治疗方式HP 根治率的8 个研究汇总的OR 值为0.21,95%置信区间为0.14-0.3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6.89,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效果较好,具体情况见森林图图2。
2.3.3 偏倚检验
通过绘制漏斗图考察本次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漏斗图对称意味着不存在发表偏倚,本次研究的漏斗图见下图,图3 为不同治疗方式HP 根治率的漏斗图。
图3 不同治疗方式HP 根治率差异的漏斗图
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到,本次研究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漏斗图是对称的,表明发表偏倚较小。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此处数据主要针对国内最近2 年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样本量少,故而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尚有待于后期国内术者提供更多的样本,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本次研究选取的数据,均严格执行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异质性检验,所有样本均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量分析。
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与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大部分难以做到完全随机双盲分组,因此数据的偏倚无法避免,而且由于许多阴性研究结果未能发表,使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受到一定影响。
在不同治疗手段根治率发生情况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伴胃炎的根治率较高。综上所述,在不同治疗方式HP 根治率方面,与西医治疗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HP 伴胃炎的根治效果率方面,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