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对其早期康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康复医学科在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早期康复的状况。结果 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SIAS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观察组得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可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关键词】 脑卒中;作业疗法;肢体运动功能;早期康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1-069-03
脑卒中,也可称为中风,该疾病是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脑卒中属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脑部急性的循环障碍,从而使脑细胞和脑组织坏死的脑血管急性病变。疾病类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出现肢体不遂、语言丧失并伴随癫痫、肺炎、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压疮等各种并发症。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急,常在发病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1-2]。患者和家属多难以及时的进行应对,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科学的干预治疗可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早日回归社会。本研究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探索作业疗法对患者早期康复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满足下列条件:①患者经心电图、及颅脑CT、MRI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症状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③患者知晓本次研究过程,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签署同意书;④与面部神经麻痹(面瘫)、脑肿瘤等疾病相鉴别;⑤患者具备认知能力;⑥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按照组间性别、年龄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44~71岁,平均51.52±1.58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52.57±2.54岁。以上两组个人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医院伦理论证。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和配合度,与患者建立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进行心理干预和引导。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痉挛肌肉的牵伸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其中运动疗法每次持续30分钟,物理疗法每次持续15分钟。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具体措施如下:
(1)視觉搜索训练:将硬币或积木放在桌面或平面上,训练人员引导患者根据训练要求逐一拣起,从易到难。
(2)感觉刺激训练:训练人员用手、毛巾、冰块等从冷、热、触觉各个方面对患侧肢体皮肤进行感觉刺激;在患者患侧放置日常生活用具,引导患者用患肢或双手交叉进行跨越中线的作业训练,以增强患侧本体的感官刺激。
(3)坐位平衡训练:利用推滚筒对患者躯干前屈的控制能力进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躯干控制能力时,让患者用健侧手将物品从身侧一侧拿向另一侧,不断循环。
(4)上肢与手的模拟动作训练:抓取桌子上的水杯或球状物体向自己的嘴边靠近后放回原位,动作的同时嘱咐患者主动放松痉挛的肌肉,训练人员在患者患侧的上臂或前臂上施加阻力。程度由易至难,循序渐进。
(5)上肢控制能力的训练:引导患者进行患侧肩、肘、手关节的联合运动,按照姿势的正确性、速度、适应性与耐力的顺序实施单关节运动,顺序由近至远,动作由简到繁,训练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水平适当增加。
1.3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评分: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评分作为标准来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价,全表共10个项目,以0~5分或0~3分作为评价标准,最终得分越高越好。
(2)运动功能评分:两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来进行评定,100分值,患者所得分数越高越好;
(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由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来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共10项内容,Barthel指数得分60分以上的患者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得分60分以下的患者则无法进行自主生活。两个量表均具有公信度。
(4)心理状态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由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进行判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此时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IAS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IAS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提升,但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评分、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得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自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自评得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3。
3 讨论
脑卒中,又名中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部循环障碍。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又因其早期无典型性症状,患者多发病时已是危急症状,故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处高位。多以肢体瘫痪、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病情危重时可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由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运动能力缺失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脑卒中所导致的高致残率和后续治疗所需要的大笔费用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予以高度重视[3-4]。
作业疗法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有关的作业活动和工艺过程。作业疗法旨在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各个层面消除患者的依赖性,围绕患者自身的主动活动,使患者能够达到独立完成洗漱、洗衣服、位置转移等日常功能活动。是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奠定基础的治疗方式。作业治疗指导患者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进行某项活动,根据患者心理和生理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活动方式和强度、时间的调整,由训练人员从旁辅助,进一步帮助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等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表明,作业疗法可以帮助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再生和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此次研究中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作业疗法,通过视觉搜索训练、感觉刺激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上肢与手的模拟动作训练和上肢控制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的对患者展开感官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刺激与锻炼。作业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使之在缓解病情的前提下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上观察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SIAS量表评分结果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SAS、SDS量表得分上均小于对照组。证实了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上有积极作用,可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邵登衡,李祖昌,徐晓君.作业疗法配合有氧运动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0):1596-1599.
[2] 欧阳胜璋,解斌,王丛笑,等.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上下肢运动及认知障碍的康复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2):202-206.
[3] 官娉,陈妍,张韶辉.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与手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6):647-649.
[4] 向珊,张继荣.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所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3):37-39.
[5] 章伟峰,沈小洪,时美芳.作业疗法结合家庭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6,15(1):6-9.
[2021-12-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