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翾 袁桂洪
【摘要】 目的 观察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归脾汤加减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症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N末端脑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悸指标、疼痛指标、下肢浮肿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T-proBNP、CRP水平值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在减轻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可促进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疗效优势显著。
【关键词】 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归脾汤加减;西药治疗;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1-026-02
心力衰竭是临床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1]。针对该症患者以利尿剂、扩血管药为常用药物,但长期应用西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且极易引发不良反应[2]。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属于“心胀、心衰”等范畴,其病机是久病体虚入络,导致心气耗损严重,同时会伴有心功能减退情况。心主血脉,在心气耗损的影响下,致使血脉鼓动无力,运行受阻,并于心脏部位留滞,最终造成气虚血瘀而引发疾病。临床救治该症患者时,应坚持益气利尿、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3-4]。本研究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属气虚血瘀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4例(60.00%)、16例(40.00%);年龄52~80岁,均值68.69±10.63岁;病程4~10年,均值为6.25±1.93年;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6例、14例;合并症:心律失常共计21例,冠心病共计10例,高血压共计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8例(70.00%)、12例(30.00%);年龄54~81岁,均值68.73±10.72岁;病程4~12年,均值为6.38±1.9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8例、12例;合并症:心律失常共计18例、冠心病共计12例、高血压共计1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介于52~81岁;②均与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条目相符[5],且中医症候明确判断为气虚血瘀证[6];③对所涉及治疗药物无禁忌证;④病情稳定持续14d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内分泌疾病者;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③罹患精神系统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④依从性不佳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施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西药治疗,包括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β受体拮抗剂等。基于此,观察组加用归脾汤加减疗法。组方: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2g、酸枣仁12g、党参12g、当归12g、龙眼肉10g、远志10g、木香9g,生姜4片。针对下肢水肿者,可在基础方上加用茯苓15g、泽泻30g进行治疗。针对心悸者,可在基础方上加用柏子仁15g、五味子10g;针对胸闷心痛同时伴有痰瘀者,可在基础方上加薤白15g、瓜蒌30g、红花10g、郁金15g。将上述药物以1000ml温水浸泡0.5小时,煎至药液200ml。分2次服用,每次100ml。28天为1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28天。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为心力衰竭症状经治疗后,取得基本控制,心功能改善等级至少2个;有效为心功能等级经治疗后改善1~2个等级;无效为心功能等级经治疗后改善未达1个等级或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中医症候:观察并记录两组心悸、疼痛、下肢浮肿等症状,均采用3级评分法,各1~3分,对应症状严重程度分别为轻、中、重度。
(3)炎性指标:两组实施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对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采用ECLIA、荧光定量免疫分析仪对其N末端脑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進行评测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组间心悸指标、疼痛指标、下肢浮肿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组间NT-proBNP、CRP水平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指标值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心力衰竭临床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针对该症单一使用西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在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中医学逐渐受到了重视[7]。中医学理论认为,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病机是由于患者久病体虚,机体损伤严重,心功能减弱,心气损耗过度,继而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气虚血瘀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疾病或其他脏器疾病长时间未能得到彻底根治而引发疾病[8]。针对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以气虚血瘀症为主要表现者需坚持益气利尿及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9-10]。中药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具有排毒利尿、补气固表的治疗效果;生姜可起到止咳化痰、驱寒止呕的治疗效果;酸枣仁可起到宁心敛汗的治疗效果;当归可起到润肠道、活血的治疗效用;龙眼肉可发挥养血补心的作用;白术、党参可起到益气补中的治疗效用;木香具有行气止痛的效用;上述药物合用主要可起到益气利尿和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本研究显示,同比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缓解效果更加显著,且在炎性因子改善方面更具优势(P<0.05)。
综上,在抗心力衰竭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归脾汤加减治疗能明显促进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状的积极改善及临床疗效的提升,同时对机体炎性状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4 參考文献
[1] 周洪伟,张冰,赵海鸿,等.强心通脉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四川中医,2019,433(12):78-81.
[2] 周旭,张海艳,杨玉刚,等.三参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衰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9,37(3):86-88.
[3] 李玉明,张子明,杨向红,等.四逆加黄连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11):1064-1068.
[4] 李星星,吴旸,林泉,等.益气活血利水方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19,60(20):36-41.
[5] 张洪颖,石可,王绍久,等.《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亮点解读[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9,29(1):124-126.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7] 刘俊杰,赵慧辉,张建,等.基于"虚,毒,瘀"浅述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中医理论依据[J].世界中医药,2019,14(6):120-122.
[8] 裴云芳.归脾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8):143-146.
[9] 郭陈鑫.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6例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84-85.
[10] 石旺清.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6):2.
[2021-09-2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