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娥,谢冬丽,田 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 1.门诊部;2.肝胆胃肠外科;3.急诊外科,广东 深圳,518106)
急性肠梗阻是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肠内容物无法进入肠道,造成肠道运行障碍的一种疾病[1]。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腹痛和呕吐等,若患者未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诱发肠坏死或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2]。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不仅需要接受对症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还应辅以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有研究[3-4]表明,在早期急性肠梗阻护理期间应用优质且全面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提升其康复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多元化护理可通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和多维度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康复质量。目前,多元化护理多被应用于骨科和慢性疾病的护理中,而应用于肠梗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多元化护理对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经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3例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1)。纳入标准:① 经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肠梗阻,且生命体征稳定;② 入院时伴有腹部压痛等早期病症;③ 临床资料完整;④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心脏、肝脏或肾脏功能病变;② 精神状态异常或表现为认知、视力、听力和沟通障碍;③ 无法配合治疗;④ 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55.32±10.79)岁。肠梗阻类型:动力性肠梗阻10例,血运性肠梗阻1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4例,绞窄性肠梗阻6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9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年龄为(54.49±11.88)岁。肠梗阻类型:动力性肠梗阻13例,血运性肠梗阻1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2例,绞窄性肠梗阻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和肠梗阻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期 1周。术前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做好手术前患者的肠胃准备,并且明确告知患者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术后护理人员及时指导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预防感染,同时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和引流管情况。
1.2.2 多元化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多元化护理,为期1周。具体操作如下:① 认知干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的治疗目的和预期效果,讲解手术期间和术后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同时详细告知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和具体预防措施。② 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特点,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步骤、医师资质,以及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并且积极引导患者认识新的病友,熟悉病房环境,缓解其负性情绪。向患者介绍近期治疗成功的案例,传授相关护理经验,对于患者正确的护理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扬。③ 切口干预。应用红外线理疗仪对患者腹部进行照射治疗,有助于患者腹部血管的扩张,改善其肠管血运和肠道蠕动情况,从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④ 腹部按摩。护理人员使用手掌对患者的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日按摩3次,每次持续10 min,注意避开手术切口,达到促进肠道蠕动的效果,从而缓解便秘。⑤ 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将床头适当抬高,引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四肢伸展运动,每日3次,每次持续15 min,并且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协助其进行适量活动,主要以散步为主。并配合深呼吸和肛门收缩锻炼以改善患者的肠道排气功能,避免出现腹泻、腹胀或吻合口水肿等并发症。⑥ 饮食干预。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嘱患者食用流质食物。随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过渡为半流质食物,且嘱其多进食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尽可能避免食用产气类食物。⑦ 疼痛干预。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按照医嘱对患者合理应用镇痛药物,同时动态评估其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个性化疼痛护理,适当辅以针灸和穴位按摩等方式缓解疼痛。⑧ 并发症管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加强对其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定期帮助其调整体位,避免其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因牵拉出现引流管扭曲或滑脱现象,详细记录引流管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给予对应处理。
1.3.1 术后恢复情况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
1.3.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详细记录吻合口瘘、切口开裂、腹腔感染和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1.3.3 生活质量 于护理前和护理1周后,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100)[5]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内容包含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观察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护理1周后,两组的QOL-10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护理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QOL-100评分比较分)
早期急性肠梗阻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具有起病急剧和病情复杂等特点,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6-7]。急性肠梗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还会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引发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8]。目前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但因手术具有创伤性,加之麻醉药物、精神压力、心理状态和护理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引发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其康复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元化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为,多元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为患者提供全方面且多角度的优质护理服务,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通过采取认知干预、心理疏导、切口干预和并发症管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李英艳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多元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分析原因为,在实施多元化护理期间,护理人员不仅为患者提供配合手术治疗的相关技术性护理措施,还为其制订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和运动干预等,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肛门排气,加快康复进程。而传统护理模式主要强调对症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护理效果不佳[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1周后,两组的QOL-10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护理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这提示多元化护理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针对性的功能锻炼和有效的负性情绪疏导等多元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元化护理的重点内容在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通过更换体位、协助活动、疼痛干预和指导康复训练等多维度护理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12]。
综上所述,针对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加快患者胃肠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