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巧婷,陈伟璇,李华菁,徐 敏,蔡明雪,简海山,沙 媚
(深圳市人民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广东 深圳,518020)
慢性牙周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多由牙龈发炎导致,其发病率高,好发于成年人,以牙龈肿胀、咀嚼无力和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大,是中国成年人牙齿丧失的重要原因[1]。此外,大多数慢性牙周炎患者对口腔知识认知不足,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提高患者的牙周健康知识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是目前慢性牙周炎延续性护理的主要任务[2]。近年来,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集信息、知识、信念和行为于一体的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其在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和提高其医嘱依从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探讨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干预效果。
经深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4];② 近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且全身状况良好;③ 能够正常交流;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除慢性牙周炎之外的其他口腔疾病;② 存在认知障碍;③ 处于妊娠期;④ 吸烟。根据门诊编号的奇偶性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编号入对照组(n=60),偶数编号入观察组(n=60)。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为(39.63±5.42)岁;病程0.5~2年,平均病程为(1.51±0.41)年。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为(43.01±6.21)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为(1.49±0.38)年。两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干预时间为3个月。具体内容: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牙周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等,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并由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1.2.2 基于IKAP的延续性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IKAP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2.2.1 成立专业的IKAP护理小组 由1名牙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和3名护士组成专业的IKAP护理小组。牙科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的临床检查和治疗,护士长和护士负责护理质量控制、护理干预和患者随访。
1.2.2.2 护理内容 ① 收集资料信息:护理人员在患者初次就诊时获取其疾病资料、联系电话和微信号等信息,并建立微信群,所有信息统一管理,形成患者专属档案。② 传授口腔健康知识: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示范讲解和电话微信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并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慢性牙周炎的相关知识、治疗方式、并发症处理方式、口腔护理用具指导、饮食指导和生活习惯指导等,同时根据患者对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充实宣教内容。③ 加强信念建立:护理人员定期通过电话或微信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近期日常行为状况,必要时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促使其树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信念。④ 促使患者行为改变:在护理小组的干预和家属的监督下,促使患者纠正日常不良行为,并谨遵医嘱。督促其复诊,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1.3.1 疾病认知度 干预后,采用慢性牙周炎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5]对两组患者的疾病认知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慢性牙周炎的病因、进展过程、预后和自我护理等方面。疾病认知度总良好率=(疾病认知良好+疾病认知尚可)例数/总例数×100%。
1.3.2 牙周临床指标 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进行评估。菌斑指数的评分为0分表示正常,无菌斑;1分表示轻度,可发现较少菌斑;2分表示中度,可在龈袋内、游离龈或邻近牙面发现较多软性沉积物;3分表示重度,同样部位可发现大量软性沉积物。牙龈指数的评分为0分表示牙龈正常;1分表示牙龈轻度水肿;2分表示牙龈中度炎症;3分表示牙龈炎症且水肿明显。探诊深度为袋底或龈沟底与龈缘的距离。
1.3.3 口腔行为习惯 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口腔行为习惯进行观察记录,包括刷牙方法、每天刷牙频次和每次刷牙持续时间。
1.3.4 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总体口腔健康评价指数表(GOHAI)[6]对慢性牙周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认知度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认知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周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持续时间和刷牙频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口腔行为习惯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GOHAI各项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GOHAI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GOHAI得分比较分)
慢性牙周炎属于目前临床上的多发疾病,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7]。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和翻瓣手术等,但由于慢性牙周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难以治愈和预后较差等特点,导致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坚持治疗和定期复查,使得疾病预后较差[8]。在慢性牙周炎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可直接影响其治疗和预后的效果[9]。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众多疾病的护理中,其主要强调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卫生知识和保健信息的宣教,使其树立积极正确的态度和信念,以改变疾病预后,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有学者[10]发现,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和提高院外依从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帮助慢性疾病患者提升疾病认知、增强自我管理信念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1]。本研究遵循IKAP理论,通过收集患者信息、传授口腔健康知识、加强信念建立和促使行为改变4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认知度总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口腔行为习惯转变(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持续时间和刷牙频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GOHAI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通过微信平台从知识、信念和行为3个方面对患者给予随访,随访过程中将疾病相关知识、日常刷牙方法和口腔自我保健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享至微信群进行健康宣教。同时,护理人员及时获取患者信息,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缓解其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慢性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抑制牙菌斑的形成,并提升其生活质量[12,13]。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待扩大样本量并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改善其牙周健康状态,纠正其口腔行为习惯,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