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杨咏梅
“双减”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群体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焦虑和迷茫。这些焦虑从何而来?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化解?近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石屏给出具体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真正缓解焦虑,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双减”背景下为何又产生了新的焦虑
“‘双减的总目标是通过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良好教育生态。”
赵石屏认为,“双减”除了要解决资本的无序介入对教育生态的破坏、家校边界混乱导致家庭教育功能扭曲等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即解决全民教育焦虑问题。“‘双减之前很少有家长不焦虑,校长和老师也都焦虑,导致孩子厌学,家庭心理环境恶劣。”可是为什么“双减”实施以后,又有家长出现了新的焦虑和迷茫呢?赵石屏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担心孩子未来的社会分层和收入差距问题。这是导致很多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未来在社会竞争和阶层划分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二是担心“双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孩子的升学竞争力;三是担心其他孩子抢跑,自家孩子被淘汰性分化;四是担心经济负担比以前更重,因为课外集中补习取消了,只能采用费用更高的一对一辅导方式。
赵石屏还提到了某些家长的个性特点也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之一。“有的家长永远都有要焦虑的事情,永远都活在担心和抱怨之中”,她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个性。这位妈妈从孩子小学起就开始充满担忧,等孩子好不容易上大学了,又开始担心找工作的事情,一直到现在孙子都有了,又接着开始为第三代的成长担心。“这样的家长真的需要好好反省自己。”
赵石屏分享了某小学的调研结果:去年9月份开学伊始,对“双减”政策持“很赞同、更焦虑、观望”三种态度的家长各占约三分之一;随着学校切实加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并指导家长进行“以生活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比如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生活技能教育等,持“很赞同”意见的家长比例在逐渐增加。“由此可见,家长的焦虑是可以逐渐消除的。”
担起责任、优化认知、提高能力方能真正缓解焦虑
“双减”从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为家长减轻负担和焦虑创造了条件,但家长还需要从突破认知提升能力等内在方面努力,才能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对此,赵石屏强调家长要担起教育责任、优化教育认知、提高教育能力。
家长须担起责任。“家长对孩子身兼多重责任,不应仅仅体现在关注学业成绩上。如果家长只关注分数,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职的。”赵石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对孩子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双减为家长承担起多重的家庭教育责任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优化了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涉及人类家庭生活的大部分本质内容,其中包括促进孩子完成社会化、保护孩子免于伤害、情感支持、社会行为示范、协助孩子解决挫折和冲突等。”赵石屏特别强调了家长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行为示范的重要性,“比如一辅导孩子作业就发火,本身就是情绪化解决问题的不好示范”。
她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责任还包括培养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如适应变化的能力、全球思维、创造性、对竞争压力的意识、参与群体的能力等。
家长须优化认知。赵石屏认为,家长首先要懂得教育的长期性,克服快餐化。“儿童的品德、体质、习惯、兴趣、态度、智能、情绪、自控力等,都是慢慢发展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尤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其次要懂得教育的复杂性,克服简单化。“‘双减是涉及政府、资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消除所有的焦虑。”
“还要懂得教育需要理智,克服情绪化。要清楚教育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她举了孩子做错题的例子,建议家长应理智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发泄情绪,“家长要保持教育的稳定感,不要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家长须提高能力。赵石屏提出,家长提高三方面能力是减轻自身焦虑的途径。“一是保护孩子的能力。尤其是孩子面临中高考的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保护与尊重孩子的发表意见权和参与权。”
二是因材施教的能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靠的是自己的长处,家长要识别孩子的长处、兴趣,帮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赵石屏说,“我的学生中有人社会能力很强但不适合走学术道路,我就建议他不一定要读研究生,但有的孩子就特别适合读书深造。家长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也能减轻不少焦虑”。三是在不确定环境中把握住确定要素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缓解教育焦虑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家长有那么多教育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培养孩子的高效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可以确定和把握的要素,也是有效缓解教育焦虑的重要途径。结合自己对中小学的调研经验,赵石屏与家长分享了各个学业阶段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与建议。
小学低中年级学习能力的生长点是习惯好、有兴趣、方法对。“每个学业阶段学习能力的生长点不同,小学低年级学习能力的生长点就是习惯。如果这个阶段只注重分数而没有培养好习惯,到高年级或中学就没有可持续性。”
赵石屏强调,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情绪化等原因导致孩子厌学,“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没有了,结果只会越学越差。有数据显示,小学成绩与中考、高考成绩相关度并不高,说明小学成绩好不代表具备了学习能力,家长要有长远眼光”。
小学高年级是重要的关键期。一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就是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高年级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系统性及求异思维开始发展,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培养和保护孩子求异思维的发展。”二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从以口头语言为主转换为以书面语言为主。“孩子这时写作文有困难是很正常的,家长要了解这个转换过程的艰苦性,多鼓励孩子。”三是理解记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理解记忆能力一旦形成,愈到高年级段就愈显优势。
初高衔接阶段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初中学业难度猛增,對孩子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赵石屏强调,在这个阶段独立学习、高效学习的能力以及好的学习习惯愈显重要。“中学一定要重视课堂效率,寄希望于课后补习是行不通的。‘双减的目的是让学校教育回归正常的教育生态,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这个阶段的孩子,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诸如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品质非常重要。
中高考阶段要做理智型而非情绪型家长。针对家里有孩子面临中高考的家长,赵石屏建议说,面临大考,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紧张,“爱之愈深,则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家长要注意把握分寸,避免成为情绪型家长。话少一点儿比较好,但也不用过度被动,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孩子。尤其不要成为支配型家长,即让孩子什么事都听自己的,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损害最大”。
关于高考备考策略,赵石屏提醒父母的情绪不要随着孩子成绩起伏,要理性看待分数背后的东西,也要了解高考的特点。只有以理性的态度控制环境而不被环境控制,并控制好情绪,尽量减少情绪反应带来的干扰,才能有效地缓解焦虑并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每一代人的教育环境都面临不同的困难,但社会仍在千难万险中不断进步发展。”赵石屏鼓励家长,不要局限在当下的困境或迷茫中,眼光要更开阔和更长远,也要对未来更有信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