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坚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以三峡大学为例*
喻 坚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为实现新时代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三峡大学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以“立德树人”的体育教育观,把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创新,立体化实践体系构建,构建体育类专业学生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制定《三峡大学体育类人才培养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三峡大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并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核心素养;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高校体育类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高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如何进行相应高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在国内相关高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总体上看,在高校体育本科人才教育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三峡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针对薄弱环节,以三峡大学为个案进行探索和实践应用,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从理论上弄清突出“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在整个体育类专业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形成规律,准确把握高校体育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整体走向;在实践应用方面,根据三峡大学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明确突出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和内容,制定有利于体育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突出“立德树人”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并付诸实施,在不断优化体育类人才培养过程教育教学改革中总结完善,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三峡大学的体育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探索体育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体育类专业学生体育品德全面提升;学生体育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健康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欠缺;(2)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无法完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3)专业实践环节单薄,实践形式单一,学生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等等。
三峡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针对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三峡大学为个案进行探索和实践应用,创新体育专业教育模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国内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体育类专业‘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在具体探索和实施时,制定了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突出“立德树人”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并付诸实施,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确保研究内容落得实处。并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育教学改革中总结完善,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完善了《三峡大学体育类人才培养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以及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关制度文件材料。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是将系统论和系统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个案分析贯穿于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之中,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论的观点用于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仅研究体育类专业的现实,也研究今后可能的走向。不拘泥于体育类专业改革的传统,就资料论资料,就现象论现象,通过对体育类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挖掘背后的多维成因,提出理论和实践的对策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创新有以下3点:
第一,着眼于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新模式。在理论研究指导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重在实践效果。
第二,针对体育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国内率先提出“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以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为重点,对体育类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整体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在我国高校尚不多见。
第三,以三峡大学为个案,作关于体育类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其成果不仅促进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示范。
几年来,为充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把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渗透到体育类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课程与教学中,让体育专业学生自行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知识竞赛、体育课件制作比赛等。并且要求学生经常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主动参加中小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在注重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了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各种体育教学研究会、写小论文等,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造性。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此外,还通过让主干课程教师参与教研项目,组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课外研学等自主学习课程的开设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普及。实现了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创新。
课题组提出“理论+实践,侧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并构建“‘分段多选’的‘立体化’实践体系”即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分别进行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指导训练(如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训练等)等立体多维的教育实习或见习,培养“宽口径”的体育专业人才。将专业实践(或实习)与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主干课程建设带动相关课程改革为思路,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学校课余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课题组结合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构建了“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 ”为一类体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出“教师引导”能改变单一隐性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实践体验”能改善“知”与“行”脱节状况;“环境熏陶”能将有形与无形教育结合,影响人的思想思维,固化与规范人的健康行为。并且设计了“体育课堂平台”“运动竟赛平台”“人文活动平台”“校园环境平台”等4类教育平台,力图将“教”“悟”“用”融入教育环节,从而提高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
教师是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的关键,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的成败。经统计,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三峡大学体育教师加强对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同时,注重体育的人文关怀,深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先后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项,湖北省教育厅课题12项,校(局)级课题18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篇,编写相关教材5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教学水平方面。有4人获得三峡大学教学名师,有5人获得三峡大学教学新秀,教师有3人获得国家级裁判,24人次获校优秀教师。
2.5.1 学生运动能力、体育竞赛成绩显著,与体育品德协同发展
几年来,三峡大学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学生运动能力明显提高、体育竞赛成绩硕果累累。足球、龙舟、武术、体育舞蹈、田径等项目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大奖。特别是:三峡大学五人制足球队2014年取得中国足球协会杯室内五人制足球赛冠军、中国足球协会五人制超级联赛亚军,2019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等佳绩。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三峡大学五人制足球队在全国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季军;龙舟队在2017年第三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项亚军。2016年获“中国大学生龙舟精英赛”金奖;2021年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500米第六名。武术队2015年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获得了1金1银的好成绩;体育舞蹈队2015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冠军。田径队获2021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组4×400米冠军、400米栏第三名。体操获2021年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体操大赛1金、1银、1铜,两项团体一等奖。跆拳道获2021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2金、2银、1铜。甲B男子竞技团体第二名,女子竞技团体第四名。体育舞蹈获2021年湖北省体育舞蹈大赛(恩施)9金、7银、2铜。2021年湖北省体育舞蹈大赛(宜昌)5金3银4铜。健美操、啦啦操获2021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武汉站)四项团体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啦啦操大赛(江苏)团体一等奖。先后有20名达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为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输送了15名队员,近30名队员驰骋在中超、中甲、中乙、五甲、五超赛场之上。
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品德得到发展,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方面全方位地提升。武术、龙舟、田径、体育舞蹈等多次荣获“精神文明运动队”及“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体院学子担当报国,2021年共有13名学生光荣入伍,全校第一,连续两年受西陵区武装部表彰。退伍大学生游长江荣获湖北省第七届“长江学子”和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实现了学生体育竞赛成绩显著与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
2.5.2 学生的健康行为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创新能力,把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健康行为的培养渗透到体育类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掌握和运用健康知识,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等。开设了《健康教育学》课程,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合格率达98.02%。在2020年-2021年的新冠疫情中体育类学生的健康行为表现良好。在注重对体育类专业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各种体育教学研究会、写小论文等,培养体育类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有价值的体育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先后在省优秀学士论文评选中获奖95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78篇。2021年有2项目荣获三峡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
2.5.3 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力度是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首先,增加体育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重大比赛,促进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运动能力的提升。参与指导全校学生课余训练和组织竞赛活动,组织专业学生在社会各大健身俱乐部、校内各学院与单项协会作健身指导等;其次,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另外,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小学体育实践等情况,我院与宜昌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情况,通过组织学生观摩体育课和利用“国培计划”的有利时机让学生“顶岗实习”。提高自身体育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小学体育的辅助性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采用“理论+实践,侧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理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取得了体育类专业学生运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的目的。
2.5.4 学生毕业就业率、考研率、专业技能获奖率、外语计算机通级率等指标逐年提高
近年来,体育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提升明显,特别是2021年,本科生就业率92.3%(全校排名第六,文科学院第一);高质量就业率30.5%(全校排名第四)。考研参考率36%;上线率21.3%;录取率19.0%。专业技能获奖率、外语计算机通级率明显提升。
6年来,三峡大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使我校体育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体育专业学生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健康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体育类专业学生体育品德全面提升;体育竞赛成绩显著,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近几年来,学生对教改的评价中满意度达到95%以上。对高校体育类专业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吸引了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受到中国青年报、足球报、楚天日报、湖北电视台、宜昌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近年来,有四川、重庆、浙江等省市十多所兄弟院校单位先后来校参观交流学习。在校内、省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其他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并引起同行的广泛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无疑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类专业改革、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18.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27(10):1-3.
[4]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J].体育学刊,2016,23(6):1-6.
[5]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构建[J].体育学刊,2017,24(4):5-9.
[6]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8]喻坚.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变革[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6):16-19.
[9]程传银.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7.
[10]喻坚.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转型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5):42-45.
[11]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5):40-47.
[12]王光明,卫倩平,赵成志.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测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28(7):24-29.
[13]辛涛,姜宁.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17,28(4):12-15.
[14]尚力沛,程传银,赵学富.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与转变[J].体育学刊,2018,25(2):68-75.
[15]陶小娟,汪晓赞.中国3—6岁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基于三大“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2):68-74.
[16]罗伟柱,邓星华.体育深度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J].体育学刊,2020,27(2):90-95.
Training of Sports Talents Based on "Core Quality"--Tak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 Jian, etal.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0, Hubei, China)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396)。
喻坚(1965—),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