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体育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反思

2022-01-11 15:50:28
运动精品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观人文科学

贾 雨 李 浩

科学与人文:体育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反思

贾 雨 李 浩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现代化教育观中,发展体育既要科学地审视体育,也要把握体育的人文本体,就需要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交叉发展,这既是文化发展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等方法从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这两种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体育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中因文化冲突所引起的教学观念的表现,加深对两种文化融合的理解和促进融入理论的落实、反思、超越,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合理途径。如今,体育育人价值不够凸显,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种种迹象表明在体育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落实需要反省。因此,加强人文体育的自觉,寻找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契合点,把握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真正内涵,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应用研究,才能使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科学体育;人文体育;体育教学;反思

自1983年原国家体委第一次提出体育强国目标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定向、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展现出明显的思想趋向性特征。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50年要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让体育成为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代化教育观中,发展体育既要科学地审视体育,也要把握体育的人文本体,就需要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交叉发展。因此,加强人文体育的自觉,寻找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契合点,把握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在校园体育中普遍重视项目技术的传授,考核以测试达标为主,轻体育人文精神,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虽然大多数体育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人文体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且对体育的科学观与人文观存在割裂的认识,说明在体育教育观的认识上尚且缺乏较为整合系统的理论研究[2]。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金牌至上”“锦标主义”“生物体育人”等不良现象,对体育的片面认识使得人文体育被忽视。一直以来,科学体育与人文体育的割裂实际上就是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冲突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

1 体育教育观概述

1.1 体育教育观源起

所有的观念都是由人思考并且生成的,由于每个思考者的思想各有千秋,因此也就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教育观,这种客观存在的观念由于诸多原因在古代未形成系统规范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隐含于社会活动之中,必然依附社会的变化而进行变动[3]。体育教育观也不例外,其产生及发展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脱离特定的时间空间的研究难以切实理解观念的真谛。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观无外乎来源于儒家、道家两大本土文化,孔子是体育与养生的身体力行者,主张习武之人应以义为先,养生保健应以仁为本,其体育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孔子私学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和教化手段,射和御与体育教育关系最为密切,春秋时期这两大技艺是诸侯国成年男子必学的军事技能。因此,孔子的文武兼顾思想是体育教育观产生与传承的基础[5]。庄子的体育教育观较为零散,更多是融汇在政治、社会、文化之中,蕴含在养生思想之中,《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为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其中所传达的养生态度就是“无为”,讲究道德修养[6]。因此,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是体育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内涵及辩证关系

所谓体育教育观,是体育教学观念的简称。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科学体育教育观,是按照科学的规律通过锻炼与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维护人体健康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运动潜能,科学体育教育观在本质上有竞技体育的特征,以身体训练为直接任务,以体育竞赛为考核形式,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最终目的。人文体育教育观,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体育教育观是人文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基础,科学理念为人文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方法,使人文体育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稳步前进,而人文体育教育观以人为本,防止科学独断体育,僭越伦理,保证体育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对于体育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当两者独立存在都是不能自足的,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但又存在致命缺陷。如果将科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唯一标杆,就会导致理性的僭越和泛化,理性终将凌驾于价值之上,学生成为生物化的体育人,沦为技术操作的对象和工具。如果将人文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唯一标杆,对价值的追求就会独断化,超越自然,脱离现实,拒绝承认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体育教育将会成为“乌托邦”式体育。由此可见,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是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关系,科学体育教育观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使教育事业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上健康发展,而人文体育教育观深入学生内心,时刻提醒着学生对体育道德规范和良好体育精神的传承,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体育教学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2.1 存在重体轻育误区,体育人文滞后于体育科学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体育教育的侧重点由传统的重视竞技能力转变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确定的是,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当前校园体育的发展过于看重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奖牌数量,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领会到体育的真正魅力,对体育产生厌恶或害怕心理。归根结底是我国部分学校重视“成绩”而陷入偏向科学体育的误区,藐视学生的个人身心需求,过分强调对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

2.2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体育课程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学校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侧重有所不同,学生的身心也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尽相同的问题,不难发现,部分高校的体育生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当今“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反观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忽视体育教育真正内涵的现象,不仅不符合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长期的失衡甚至成为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的绊脚石。

2.3 教学评估方式单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淡薄

看重学生竞技能力和奖牌数量是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发展目标,导致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也只注重学生的参与数量、达标数量、竞技成绩、科研成果等,以具体的数字去衡量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定量的指标严重忽视了人文体育。因此,在学生进行体育考核时,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数量和身体素质,以速度、时间、距离、高度、准确率等来评判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宣传被动,这是我国多数学校贯彻的制定评估体系的指导思想,这样的评估方式对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无法使人文体育真正达到与科学体育相媲美的地位,导致科学体育教育观根深蒂结,使整体的评估方式灵活性受限,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停留在表层,课后对于体育文化的探索和参与积极性缺乏。

3 体育教学中文化协调的途径

“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9]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的冲突使体育教学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两种教育观念中架起一座桥梁势在必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从今年9月份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10]。新课程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体育与人文体育融合发展的具体探索势在必行,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对学校体育超越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1 观念互启和方法互用,创建精神互融的教育体系

虽然科学与人文存在相互否定的斗争,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学体育教育观与人文体育教育观相辅相成。体育科学的发展以人文思想作为支撑,体育人文的成长需要科学思想助力。创建科学与人文互融的教育体系,加强人文精神的灌输,需要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在人文提升的道路上应用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提升其精确性和说服力,将客观规律与人的起点和归宿有机结合,激发科学文化创造新的活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倾向于为学生的需求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教法,建立弹性课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2 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培养导向

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体育承担着中流砥柱的角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建立更为深入的交流。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非运动能力的教育,调动学生体育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创造体育文化的主体,不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限制着学生的良好人格塑造。

3.3 制定人性化评估体系,点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评估体系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从体育人文素养分析,体育价值观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如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规则观念、主体意识、专业素养和行为准则等指标,这不仅考察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检验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灌输情况。因此,人性化的评估体系由身体素质评估和心理健康评估两部分组成。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评定、抗压能力、身体状况等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此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量身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实现多元化的弹性考核评估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性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性别、年龄所导致的差异,不能过分要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完整性,适当开展符合学段、性格特点的学习内容,在遵循学校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符合现代化体育管理制度的专题研究,逐步完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纰漏。

4 结论

人文体育教育观与科学体育教育观的冲突使体育教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两种教育观念中架起一座桥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人性化的教育方案和评估体系,推进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好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此外,体育强国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的拼搏和金牌的累计,还应强调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增加。我国关于加强体育文化的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最终仍要落脚于基层的实际工作当中,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崛起不在于制定人文目标的数量,而在于教育者是否力求促进人文目标的实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不够凸显,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体育文化氛围淡薄,种种迹象表明在体育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落脚点需要反省和创新。最后,体育人文目标是否实现的评判标准最终将落实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这才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造理念和提升路径的合理选择。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央有关文件[EB/OL].ht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

[2]罗心宇,陈乐.大学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交融[J].广西教育,2021(7):37-39.

[3]侯德红.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关系研究: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审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18-19.

[4]曹晓明,程卫波,于洪涛,等.孔子儒家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含及对现代人文体育观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45-48.

[5]亓国庆.孔子“六艺”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启示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4.

[6]林千枫,孟涛,王刚,等.从老庄思想看体育教育的“道”:以体育教育理论和体育竞技态度为中心[J].山东体育科技,2021,43(5):10-14.

[7]于秀娟.从人学视角探讨“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7.

[8]姚明瑾.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有机融合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9):88-90.

[9]刘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0):45-46.

[10]钱扬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2022,43(21):13-20.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Conflic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IA Yu, eta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贾雨(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李浩(1972一),教授,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教育观人文科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28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26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科学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