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与教育视角:医疗卫生后备人才科学健身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11 02:33:48李继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知识规培医疗卫生

李继军,赵 燕

(1 川北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270345328@qq.com;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充 637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2016年1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联合国家体育局在内的9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坚持大健康理念,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食品药品安全、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2]。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的通知》,在此通知中提到“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3]。2019年为了进一步落实我国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此文件中提出将健康教育任务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一种绩效考核[4]。综合所述,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体育科学健身是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医疗卫生人员在健康促进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主力军角色重任担当毋庸置疑。鉴于这两点,探讨如何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素养,即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提高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健身指导能力,不仅有助于补齐医疗卫生人员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短板”,更加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之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医疗卫生后备人才,即主要指中青年在职医疗卫生人员以及未来潜在成长为专业、专职医疗卫生人员的实习与规培人员和在校医学生群体。

1.2 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依据统计学样本抽样方法,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抽样点与样本数量。最终,对四川省10家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的33名在职临床中青年医疗卫生人员,220名临床实习与规培人员,以及西南医科大学和川北医学院共计440名医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②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同时对三类人员进行了访谈,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访谈根据事先拟好的提纲进行录音和笔记两种形式记录。最终将这些记录仔细整理,归纳总结出主要观点或关键信息。

③电子邮件与电话回访法。在整理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过程中,如若发现个别信息与客观现实相矛盾,则采取电子邮件或电话再次进行反复沟通确认,从而保证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④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部分数据做简单统计;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回归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认知度

医疗卫生人员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程度,关乎其在行医过程中是否具备给患者提出保持与促进健康的科学健身建议方面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调查了解。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对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知晓度调查结果统计表[n(%)]

从调查总体结果来看,医疗卫生人员对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的认知度普遍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体育与医疗卫生两大系统长期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体育健身在促进、保障全民健康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没有被医疗卫生人员所重视是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科和职业差异,医疗卫生人员对科学健身原理与方式方法并不了解。在被调查的三类群体中,仅实习与规培人员与在校医学生认知略有差异,但从运用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结合病症特征进行预防与治疗,对促进、保障全民健康的能力角度看,这样的差异并无实际意义,并不能改变普遍认知度较低的现实。

2.2 获得主要途径

了解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基本知识获得主要途径,有助于对未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科学健身素养提出更加有效和便捷的途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目前获得科学健身基本知识主要途径调查结果统计表[n(%)]

通过对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全部了解”和“部分了解”的509人调查了解,总体调查结果显示,获得主要途径依次为在校“体育课”获得,体育“俱乐部与社团”活动获得,“媒介、网络”获得。由此看出,在校“体育课”获得科学健身基本知识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传统的专业途径,获得途径相对单一。

从三类群体获得科学健身基本知识主要途径相比较来看,由于所处社会身份的不同,获得首要途径也各不相同。处于社会工作状态的医疗卫生人员获得首要途径是“媒介、网络”,身份处于学生和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的实习与规培人员获得首要途径是“体育课”,在校医学生获得首要途径是“体育课”。可见,对于医疗卫生人员而言,获得途径并不专业,而对于后两类群体来说,获得途径虽然专业,但对体育课讲授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 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影响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医疗卫生人员未来在提高科学健身素养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或避免相关因素的消极影响,优化、激发其正向、积极的影响,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科学健身素养水平。不同群体影响其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因素不同,根据前期对三类群体的预调查筛查以及基本常识,以认知度、学习精力和时间、体育课堂了解、专业渠道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作为因变量,建立三类人员的线性回归模型(见表3、表4)。

表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

续表

表4 回归系数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见表3),模型1、2、3都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较好(见表4)。

从表4显示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学习精力和时间”与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关系最为紧密;模型2中“专业渠道”与掌握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的关系最为紧密;模型3中“体育课堂了解”与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关系最为紧密。

影响三类人员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首要因素各不相同。在职医疗卫生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成为首要影响因素。实习和规培人员由于医院与学校共同管理模式,造成了客观现实中的“真空管理”状态,缺乏主导负责提供专业渠道获得的可能,故而“专业渠道”因素影响排在首位。在校医学生显然受“体育课堂”因素影响最大,不难理解。

3 培养路径

3.1 在职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素养培养

一是提高认知度,强化角色担当。针对在职医疗卫生人员认知度较低现状,首先应当强化这一群体在健康促进与教育中的“主力军”角色,彰显角色担当。从行业要求的高度,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基本生命体征,纳入问诊体系中[5]。对于全科医生、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家庭医疗卫生人员严格按照这一要求监督执行。除此之外,医院或管理部门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科学健身素养提升宣教活动,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对自身科学健身素养重要性认知,同时,可组织相关知识竞赛与测试,并结合奖惩措施进一步提高认知度。

二是加强协作,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体育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儿童与成年人运动训练相关研究,熟知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产生的效果差异以及风险防范。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在临床与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所研究的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很好地将运动与医学结合起来,在指导临床方面有独特的效果。事实上,体育科研机构长期在研究竞技体育过程中涉及诸多医学问题,是最能满足医学需求的,能够提供权威、科学的健身手段与方法。基于此,加强体育科研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作,通过体育科研机构提升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素养是科学、专业的有效渠道。在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体育科研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素养水平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举措的重要体现[6]。对于二者的具体协作,可采用横向部门间协作协议的形式,形成长效协作机制。另外,在继续教育中增加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培训,也是一种体医融合提升科学健身素养的便捷形式。

三是线下线上结合,创造多元培养路径。由于医疗卫生人员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学习,针对此现状,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统筹安排,每年专门集中组织一次提高科学健身素养培训,要求所有中青年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参加,从某种强制性的角度确保本地区、本机构中青年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健身素养能够得到普遍性提高。培训方式采取同期分批次进行,如每年分两期进行,上下半年各一期,每期分几个时间段进行,医疗卫生人员自行合理安排参与培训的时间,尽可能降低对医院正常运行的不良影响。另外,还应当同时开展线上科学健身素养培训方式,方便日常工作繁忙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能够合理、自由安排参与培训的时间。但无论线上培训还是线下培训都应当限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同时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测试考核,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3.2 实习与规培人员科学健身素养培养

一是加强重要性认知,培养角色意识。实习与规培人员双重身份的存在,导致其在健康促进与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认知模糊,更没有意识到科学健身基本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对于如何结合科学健身知识改善大众不良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亚健康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以及锻炼习惯、指导特殊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康复等都没有清晰的角色意识。对此,除了医院和学校的必要宣教之外,可通过带教老师或主管医生宣教,同时,还应结合相关知识竞赛形式进行宣教。另外,还可通过带教老师或主管医生运用一些具体的病例或案例详细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实习与规培人员在直观上感知到掌握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二是定期强制培训,夯实角色担当能力。定期强制培训,夯实角色担当能力实质上依然是对规培与实习人员认知度较低采取的一种手段与措施。对于提高规培与实习人员科学健身素养水平,鼓励与引导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手段,但强制性手段的配合也不应或缺,软硬皆施两手抓效果更佳。实习与规培人员相对于在职医疗卫生人员而言,所承受的压力较小,能够抽出相对较多时间组织专门性学习。针对这一特点,医院和学校可联合组织年度多次的科学健身素养培养。实施此种培养方式,关键在于医院和学校应当联合一致,形成强制性的培养措施,可规定每次培训结果考评作为合格和优秀评判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及向用人单位推荐和留用的必备条件之一。此种强制性措施的扎实推进,必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实习与规培人员的科学健身素养水平得到整体、全面的提高。

三是拓宽思路,探寻多渠道获得途径。医院和学校共同培养是主要渠道,还需探寻其他渠道辅助促进提高。依据这一群体特征,提供多种形式的线上自主学习平台是辅助渠道选择之一,安排实习和规培人员在一些体育科研机构或全民健身指导机构见习是辅助渠道选择之二。其他辅助培养渠道选择可根据各方实际,拓宽思路,酌情实施。无论选择哪一种辅助渠道培养,都应当结合一定的任务要求,避免流于形式,确保每一种辅助渠道培养都能够使其科学健身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3 在校医学生科学健身素养培养

一是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体医融合”选修课程。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体医融合”选修课程,既能够强化科学健身素养重要性意识,又能够切实培养在校医学生科学健身素养水平。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推进我国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医学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改革,在医学生培养、考核、评价方面以“大健康”观念为导向[7]。因此,同为大健康范畴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教育是时候考虑列入医学教育改革之中。对在校医学生开设体育医学和运动医学选修课,正是这一理念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尝试。开设体育医学和运动医学选修课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培养科学健身素养。尽管当前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但从培养更加全面、符合新时代社会大众健康需要的角度出发远眺,此应是新时代培养医疗卫生人员的当务之急。鉴于此,医学院校首先针对临床医学生开设此两门课程,作为一种实验或范例,先期进行,如若成功,则可再向其他相关专业推广。

二是改革体育课教学,强化健身健康内容。鉴于“体育课堂”是影响在校医学生获得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的首要因素,提出改革体育课教学,强化健身健康内容建议。体育课是在校医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据相关学者调查研究,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授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忽略了教授与“健康”有关的内容[8]。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强烈影响,竞技运动项目始终占据着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9],造成在校学生对科学健身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多领会的是体育竞技的方法与手段。在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大背景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需适当调整教学大纲,增加科学健身知识的讲授比例,提高医学生的科学健身素养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仅能够胜任或担当专业角色,还应具有承担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基本知识规培医疗卫生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辨伪(四)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7:00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辩伪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1:00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人大建设(2018年12期)2018-03-21 06:00:30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6
交变电流基本知识汇总
电磁感应基本知识汇总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4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2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