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效果的对照分析

2022-01-11 10:41张瑞力莆田市荔城区医院影像科福建莆田3511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3期
关键词:股骨头髋关节检出率

张瑞力 莆田市荔城区医院影像科 (福建 莆田 3511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二者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进行CT诊断,观察组80例使用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对两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特异度和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疾病检出率、特异度和敏感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疾病临床诊断中,使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产生的效果高于CT,其特异度、敏感度和检出率更高。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中常见的骨关节病变,其诱发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累及、烧伤或风湿病变。相关疾病多发生在30~50岁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为6.8%,临床症状表现为臀部、腰部和腹股沟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下肢无力、酸痛,骨关节自由活动差,倘若未能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有效及时干预,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患者出现身体伤残[1]。现阶段,使用CT或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产生的效果显著,本文对两种不同诊断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价,相关内容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案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统计数据来源于本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门诊接待的股骨头坏死症状诊断人员,随机选取其中1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组内病例情况:观察组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2~65岁,平均(45.36±1.28)岁,其中21例患者存在髋关节外伤,剩余59例患者无相关疾病史;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0~66岁,平均(45.48±1.08)岁,髋关节外伤病史24例,无疾病史5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统计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64排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机,对髋关节股骨头位置进行检查,CT机器扫描参数设置为115~120kV,层厚度与层间距均设置为5mm,以多平面重建的方式获取扫描结果[2]。

观察组使用SIEMENS1.5T核磁共振仪,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序列选择T1_TSE、T2_TSE、T2_TSE_FS、T1_TSE_COR、T2_TSE_COR、T2_TSE_TIRM_COR序列,选取轴位、冠状位进行扫描。磁共振信号通过变换器会转化为数字量,并且存入暂存器中,此时图像处理机器会根据实际要求,处理原始数据,进而实现对不同参数磁共振图像的精准获取。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疾病检出率,比较特异度和灵敏度等指标。对股骨头坏死分期进行评价,其中Ⅰ期:CT检查显示结果正常,但是,核磁共振扫描后结果异常;Ⅱ期:患者在CT与核磁共振扫描中,均存在股骨头部位异常;Ⅲ期:患者股骨头位置存在轻微塌陷;Ⅳ期:患者存在死骨、髋关节出现粉碎变形。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文中涉及的计数资料使用n和%表示,以χ2验证差异,P<0.05的情况下在统计学上存在价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检出率比较(n=80,n/%)

2.2 两组检测特异度与敏感度比较

观察组特异度与敏感度指标高于对照组,核磁共振技术应用效果高于CT,组间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特异度与敏感性比较(n=80,±s)

表2. 两组特异度与敏感性比较(n=80,±s)

组别 髋数 性质 病理确诊(髋) 灵敏度(%) 特异度(%)阳性 阴性观察组 160 阳性 60 12 76.92 85.36阴性 18 70对照组 160 阳性 42 27 53.85 67.07阴性 36 55 t 9.176 7.569 P 0.002 0.005

3.讨论

股骨头坏死主要是患者骨头受到损伤,内部供血中断,进而导致骨髓成分和骨细胞死亡,主要表现特征为股骨头塌陷和相应骨结构变化。倘若未能对疾病进行有效干预,则严重影响预后康复效果。临床中将股骨坏死分为创伤性坏死和非创伤性坏死两种,其区分依据为疾病诱发原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主要是外界创伤导致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骨折,相关因素直接破坏了骨关节面局部组织血液供应,使得股骨头由于供血不足出现坏死。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与患者长期大量服用激素有关,考虑血液系统障碍疾病和长期大量饮酒。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需要强化对疾病风险认知,并提高关注力度,重视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

现阶段,经常应用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技术有CT影像技术和MRI核磁共振扫描技术。CT检查技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CT检查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对患者股骨头坏死部位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观察;其次,基于对CT技术的应用,能够明确知晓患者股骨头相关组织内部是否存在死骨或者破裂情况。同时,对骨折位置是否存在错位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对周边组织病变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使用CT检查时,相关人员可通过分析股骨头内骨小梁是否出现增粗或股骨头变形是否呈现出星芒状的实际影像结果,完成对疾病的合理观察。

CT下相关人员能够明确看出横断面下股骨头坏死的程度和范围等参数,并且对囊性改变的程度和大小进行确定,将相关诊断技术应用在股骨头坏死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也能够识别骨头塌陷部位和塌陷面积,可显示出股骨头下面软骨是否存在明显断裂问题。

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核磁共振使用电磁波,其检测过程接近无辐射,具有较高安全性。二是核磁共振检查范围较广,可以在任何断面成像,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清晰可靠的临床治疗依据。经过核磁共振诊断,患者病变位置信息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对病变组织的识别能力。三是核磁共振技术条件下,对患者病变组织的诊断速度更快,能够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成像,方法高效、便捷,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发展,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股骨头临床诊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与CT比较,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对早期股骨头病变的确诊中,相关技术的应用价值更高。当成人发生股骨头坏死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股骨头缺血性改变。然而股骨头坏死后,人体自身具有一定修复作用,进而引发髋关节退行性炎症问题。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股骨头坏死具有不可逆特征,因此采取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技术,对患者早期股骨头坏死症状进行诊断十分重要,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巩固预后的关键措施。在股骨头坏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取的患者骨关节病变影像信息更加直观、清楚,对疾病诊断方案科学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是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手段[3]。

作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股骨头坏死通常是一个病理演化的过程,起初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股骨头在应力作用下,发生轻微损伤,随后损伤骨组织会进行自我修复。目前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具体原因不明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修复不完善是诱发股骨头结构变化,相关部位塌陷或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后,会引发局部疼痛,关节活动能力降低。有关股骨头坏死的早期X射线片有时未能表现出阳性,但是随着疾病进展加快,股骨头软组织下骨囊会发生病变,晚期则出现塌陷症状。早期诊断中,也使用了CT扫描方法,相关技术应用能够对股骨头内部骨质结构对的改变作出判断,并且效果良好,优于MRI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后,塌陷的预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分析CT影像,股骨头显示出新月征,为三层结构,中心可见死骨,外围则是新生骨和硬化骨。而MRI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灶的早期发现效果显著,能够在X射线平片和CT片发现异常前,对相关疾病作出科学诊断,因此,该技术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其成像进行分析,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混合信号,周围则伴有不均匀稍低信号环绕。

本文研究对MRI和CT诊断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对象使用本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门诊收治的股骨头坏死诊断患者,总计1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80例,分别给予CT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对两组股骨头疾病诊断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疾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强,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中使用核磁共振诊断临床价值较高,相关诊断方式对股骨头阳性检出率高于CT诊断技术,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猜你喜欢
股骨头髋关节检出率
髋关节活动范围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