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颖, 任明星, 薛国昌, 张黎雯, 李 柱, 刘素云
(1.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2.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以及胸闷、气促等,重症患儿还可出现口唇发绀与鼻翼翕动[1-2]。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或者病毒混合细菌等[3]。支气管镜对感染性肺部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治价值,可用于清理呼吸道、去除黏稠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肺泡灌洗明确病原体、评估感染性肺部疾病的病变情况、构建有效气道并评估气道通畅程度等[4]。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具有改善呼吸道状况以及提升抗生素在肺组织中浓度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5]。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功效为健脾补血和益气扶正,能够有效改善由肺脾气虚造成的气少懒言、神疲乏力等诸多症状[6]。本研究观察了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205例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确诊重症支气管肺炎者; ② 接受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者; ③ 年龄1~14岁者。排除标准: ① 不满足支气管肺炎临床表现者; ② 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 ③ 未得到家长知情同意者。
收集205例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基本资料,开展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以及胸部CT等常规检查,并分别采用痰培养检测方法、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方法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将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病毒组59例、细菌组49例、混合组(同时检测出病毒和细菌)36例、其他组(检测出支原体、真菌等或未检测出病原体)61例。
痰培养病原体检测方法: 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留取痰液标本,涂片时行常规革兰染色,镜检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10个和白细胞>25个即为合格标本,送培养。培养18~24 h后,在血平板内找可疑病原菌,定量培养液浓度≥104CFU/mL的病原体考虑诊断为下气道内致病菌,培养结果定为阳性。
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方法: 用丙酮将样本固定于载体上,加呼吸道病毒荧光试剂检查是否有呼吸道病毒抗原存在,孵育后用洗涤液洗涤并加上封固液,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的细胞为绿色荧光,未感染病毒的细胞无荧光但会染上红色。若标本中含有病毒感染的细胞,则进一步用针对不同病毒的各种荧光试剂进行检查,以鉴定感染的病毒种类。
4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西医抗病原体治疗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并接受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完成培养,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L-23)]表达水平。试验质控: IL-23为78~5 000 pg/mL, TNF-α为0.62~40.00 ng/mL, 空白孔吸光度应≤0.15, 否则试验需重做。
观察并比较4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治疗情况[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评分、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时间、住院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于治疗前和治疗1、3、7 d后分别观察4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咳嗽、发热情况,比较4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并分析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3水平与TNF-α水平的相关性。
20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男142例(占69.27%)、女63例(占30.3%)。4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n(%)]
4组患儿PC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细菌组、混合组的住PICU时间、住院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均长于病毒组、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治疗情况比较
4组患儿WBC、PCT、CR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混合组、细菌组的IL-23、TNF-α表达水平高于病毒组、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7 d后,支气管肺炎患儿pa(CO2)水平低于治疗前,氧合指数高于治疗前,发热、咳嗽者占比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病毒组、细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混合组、其他组,混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20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不同时点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表5 4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3水平为(519.57±78.26) pg/mL, TNF-α水平为(3.88±0.63) ng/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IL-23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01)。见图1。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类型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混合感染以及其他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是一种相对无创且安全的治疗手段,对于明确小儿支气管肺炎感染病原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盐酸氨溴索为新型黏液溶解剂,能够有效提升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8];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有效治疗由肺脾气虚造成的气少懒言、神疲乏力等诸多症状[9], “脾为生痰之源”,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有效健脾益气,脾健则水湿运化正常,有效减少痰液生成。本研究观察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旨在为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TNF-α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免疫功能的调节因子,具有促炎作用,在炎症反应的启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IL-23由p19和p40 两个亚基组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下介导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效应细胞以控制感染,控制细胞外细菌的传播。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组、细菌组的IL-23、TNF-α表达水平高于病毒组、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混合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3、TNF-α表达水平最高,细菌感染次之。由此表明,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表现更为强烈,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10]。本研究还发现,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3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01), 表明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够直接反映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局部炎症情况[11]。本研究中,支气管肺炎患儿接受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盐酸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的pa(CO2)水平低于治疗前,氧合指数高于治疗前,发热、咳嗽者占比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病毒组、细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混合组、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对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患儿的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氨溴索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肺通气、肺换气功能和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单独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者),且有助于明确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