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 拉萨 850000)
教师使命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专业精神中最核心的层次。教师使命“是教师在自我职业认同的基础上,对教学以及拓展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自我认识,是建立在教师理性、道德和审美的不断发展基础上的”[1]。教师使命“包含教师使命感与超越性使命两个层次”[2]。2004年荷兰教师教育学者科萨根(Korthagen)在其提出的好教师的“洋葱模型”中正式提出教师使命(teacher mission),认为好教师的特质由外而内依次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认同、使命,好教师特质最深层的核心特质就是教师使命感[3]。目前学界对教师使命的研究集中在使命感的测量与评定及教师使命内涵、结构及提升策略上。国外研究者更关注微观层面教师使命的个人建构及反思;我国学者多聚焦于宏观层面教师的时代使命和国家使命。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从事教师职业者的个人使命和时代使命,而对教师职业的职前培养阶段,即师范生的教师使命研究较少。
在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师范教育是职前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师范生的教师使命感水平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而当前我国“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4],改善师范生教师职业使命感偏低的现状,培育师范生的教师使命可以有效预防其入职后的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师资保障。此外“对教师职业的高使命感不仅有助于师范生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其学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5]。通过培育师范生教师使命感,塑造使命自觉型师范生,能有效推动师范专业发展的步伐,可以更好地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由此可见,探寻师范生教师使命的涵育路径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所必须的重要举措。研究参照科萨根的好教师特质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路径。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是师范生教师使命培育的先决条件。师范生扎实的专业学习是其成长为教师的基本前提,只有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才能促使其在师范专业学习期间投入更多的精力。有研究者[6]发现我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内部、外部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均达到0.3以上,相关显著,与学习成就之间的相关也达到了0.01显著水平”。这说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与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到专业学习,而专业学习又提升了教师职业认同感。因此,提升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有助于师范生审思自我社会身份的存在,进而通过专业学习培养和提升教师能力。师范生应将新时期教师职业的时代使命和个人使命进行整合,融入到师范专业学习中,通过深化专业学习,丰富教师素养,提高教师能力。综上所述,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基础路径。
师范生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就体验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动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就感是其对自身能够胜任教师职业而获得的内在满足。这种满足属于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实现,有助于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信念。师范生在师范专业学习阶段,学校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师教育技能展示、支教等)能为师范生体验教师职业成就提供锻炼机会。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初次深度体验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师范生从教信念教育的‘特训营’”[7]。因此,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育人功能,为师范生提供优秀的指导教师、实习工作环境、实习文化环境和榜样激励等,让师范生在教学实践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促使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感悟产生共鸣。师范生在实习期间除了会收获职业成就感外,也会感受到挫败感,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应合力帮助师范生合理看待实习期间的情感体验。师范生在珍惜师范院校提供的教育实践机会外,还可以多参与社会福利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及锻炼自我的家教活动等,积累教育实践经验,增强职业成就体验。因此加强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就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重要路径。
师范生体验到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培育的加速剂。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履职过程中对满足自己优势需要的积极评价和愉悦的心理体验”[8]。师范生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有助于树立坚定从教的教育信念。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是基于谋生取向、事业取向或使命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表明,谋生取向和事业取向有可能给教师自身工作带来消极的工作体验,也无助于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更应是在使命取向的驱动下,体验教师职业独特的幸福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凝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帮助和见证学生的成长;诸多教师形象的比喻中,蜡烛、粉笔、园丁、灯塔、明月、引路人等具象都象征着默默付出与牺牲,这种社会期待要求教师要通过内省和外修来体验独特的幸福感。国家、学校应努力提升教师的物质保障,拓展教师职业发展资源,从师范生的生活经历中挖掘新时代好老师的榜样案例,帮助师范生树立四有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唤醒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以教师信念规约师范生行为,以教师行为强化从教信念。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内省与外修,帮助师范生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内生路径。
师范生体验到教师职业荣誉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推进器。教师职业荣誉感“是教师因履行职业责任并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10]。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教师产生高度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职业体验。社会营造出教师职业的荣誉氛围,家庭提供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支持,对师范生自觉提升能力以匹配教师职业,自主塑造优良的教师职业形象有重要意义。师范生感受教师职业荣誉感,可以增强其自主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强度。只有师范生感受到教师职业荣誉感,才能帮助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和教育本质,才能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社会支持和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才有望我国能在2035年实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1]的社会愿景。因此,加强社会支持,形成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荣誉感的认知与体验,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社会路径。
教师职业使命感是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内在诉求。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使命感,应该在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滋养生长。师范文化是师范院校的灵魂,“师范大学不仅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而且是培育教育时代精神的家园。师范大学不仅要关心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更应当关心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情怀的张扬”[12]。师范院校应重视建设师范文化,激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使命感。“关于教师使命的思考,是教师构建自己教育哲学的一部分。它发生在人的底层思维层面,对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深层指令和教师成长的内在基础。”[13]师范生对教师使命的思考,有助于实现教师职业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当前阶段,我国教育格局不断优化,师范院校经历了师范化——去师范化的变革后,进入了再师范化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高素质师范生,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14]师范院校要调动一切力量建设师范文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身体力行激发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使命感,同时由于教师使命具有内隐性特点,师范生还应当对照践行的使命与宣称的使命,修正行为,守护育人使命、文化使命、道德使命、文化使命[15]等。建设师范文化,激发教师职业使命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根本路径。
师范生教师使命的涵育路径多元,最终指向于教师使命的建构与发展。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现实路径,构建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路径(见图1)。
图1 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路径
图1系统呈现了师范生教师使命涵育的路径。深化专业学习,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基础路径。师范专业学习效果制约教师职业认同感,师范生通过专业学习提升教师能力,增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为涵育教师使命提供了基本保证。
1.加强教育实践,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核心路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师职业成就感,为涵育教师使命提供了实践支持。
2.强化内省外修,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内生路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幸福体验要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内省与行为规约来强化,修正教育信念、规范教师行为,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特殊幸福感受,在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受中酝酿和坚守教师使命。
3.细化社会支持,营造教师职业荣誉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社会路径。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不应止于社会职业性质的阐述与宣传,还应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方面具体体现,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4.教化师范文化,激发教师职业使命感是师范生涵育教师使命的根本路径。师范文化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本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文化是师范生的教师理想,以师范文化教化师范生,引导师范生明了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激发教师职业使命感。教师使命的涵育路径多元共生且相互影响,在师范生阶段,多措并举有利于师范生教师使命的涵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