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土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以《建筑工程测量》为例

2022-01-11 05:48徐鑫哲宁亚瑜
河南建材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仪器工匠

徐鑫哲 宁亚瑜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124010)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只有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方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服务于工程建设行业,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非同一般,不仅要求专业性强,而且工作条件艰苦,大学生毕业从事工程测量相关工作时,如果不能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不可能做好这份工作。为此,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相一致的,也是时代发展对当代高职生所应具备的品质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土建专业,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建筑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和从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2]。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设计

2.1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将德智体美劳融入实践课程教学,设置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与对接岗位——测量员的工作过程相一致,根据工程实际施工过程划分训练任务,以实际案例设计仿真教学情境,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获得全面感性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联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职业氛围。

以工匠精神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不仅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颗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的真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大可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实践操作,也不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亲自示范,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在实操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测量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测量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从中体会行业的艰辛,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心理上层面、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位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3]。

同时,在测量实操中教师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工程测量标准操作仪器,并且认真校对测量数据,注重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精益求精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2 课程思政元素

《建筑工程测量》的核心任务是为项目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点位信息。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德育内涵主要包括爱国情怀、工匠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由此,梳理并提炼本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有以下八个方面。

1)以中国为傲的爱国情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测绘技术、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作为将来即将从事测量工作的大学生,应该以国为傲,同时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测量人的使命和担当。

2)爱岗敬业、奉献测量的职业素养。通过展示最新测量仪器、测量技术,以及取得的测量成果,加深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坚定自己专业,做到爱岗敬业、奉献测量。

3)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项目施工,测量先行。测量是工程的先导,没有准确的测量数据,施工便失去了可靠的位置参照。为此,测量人员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劳累,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测量,确定好准确的位置,做好标记。所以说,吃苦耐劳精神是从事测量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必定能够很快达到岗位要求。

4)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测量数据是施工的依据,因此,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为此,测量人员在测量中一定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对错分明、不伪造数据的诚信精神。工程测量的数据来源于实际,同时又为实际施工提供指导,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6)团结协作、理解他人的合作精神。这是因为工程测量活动一方面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也经常与其他工种交叉重叠开展。团结协作和理解他人是顺利完成工程测量活动的重要保障。

7)爱护仪器、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测量仪器是测量工作的主要工具,在测量中,操作仪器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测量数据误差的大小,所以,必须爱护仪器,规范操作仪器,这是测量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8)有安全意识,文明意识,不乱扔垃圾。工程测量有大量的外业作业,对于建筑工程专业,大多在施工现场,危险性较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室外实训操作教师强调安全意识,文明意识,让学生真正牢记安全,文明测量[4-6]。

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水准测量原理及仪器”单元为例来说明教学设计、实施及考核过程。

3.1 教学设计及实施

“水准测量原理及仪器”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准测量项目中的中重要内容。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基本计算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高低。本着“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原则,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工匠精神为主线,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服务课堂教学。

教学中引入珠峰复测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我国测绘成果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测量原理的讲解、教师操作的演示、学生实际的操作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任务实施中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护仪器、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以及团结协作、理解他人的合作精神。同时课程中引入竞赛规则,采用“比拼”模式,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探索、课中导学与课后拓展三个阶段。

1)课前探索阶段。课前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推送2020 年英雄大队——国测一大队珠峰复测事迹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测量人精神,同时对水准测量的环境和目的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测绘成果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课中导学阶段。本阶段含情境导入、确定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五个环节。教师设定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引出学习内容,进一步分析确定本次课两项学习任务:理解水准测量原理和水准仪架设、调平及读数。进而对任务进行分析及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基本原理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高差、高程的计算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通过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对原理的掌握程度,做到每个知识内容及时练习,巩固学习,加深映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计算中强调测绘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完成原理部分的学习后,进入第二项任务,水准仪架设、调平及读数。教师展示测量仪器,演示仪器架设、调平操作过程,并布置实训任务:以各测量组为单位,每名成员轮换进行一个测站的水准测量,包括水准仪的架设、整平、读数、高差计算,在学生自由练习期间,教师为学生解答疑问或指导动作要领[7]。

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宣布进行仪器操作大比拼,同时在超星学习平台发布工程测量技能比赛中水准仪操作项目的评分标准,各组测量小组按照此标准进行操作比拼,根据测量精度及所用时间评选出水准测量冠军队。采用“比拼”模式,提升学生竞争意识,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理解他人的合作精神。

最后,针对学生的仪器操作流程教师进行总结,纠错,进一步强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理解他人的合作精神。

3)课后拓展阶段。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微信平台,分享先进测量技术及相关微课视频,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同时,给学生划定一块场区,对水准仪高差测量的容举行技能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养,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8]。

表1 单元考核项目

3.2 单元考核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将思政目标贯穿始终,给予学生综合性考核评价。课前、课中在学习通课程学习平台上完成任务、测试的评价,以及在实训中队内互评的得分,团队得分,都将按比例计入本单元成绩,即:

个人成绩个人成绩= 团队成绩50% + 课前预习7% + 到课情况3% + 课堂测试10% + 队内操作互评20% + 课后巩固10%。

4 结论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促使“学科教学”和“思政育人”深入融合,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建筑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和从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文章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以期为其他高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测量仪器工匠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创新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项目教学法探析
谈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