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梓潍 何娅娜
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务与学生工作部,湖南长沙 410007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衰竭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出现相应临床症状[1]。西医主要采取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但会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多毛等副作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 中医将其归为“虚劳”等范畴[3],中药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临床治疗CAA 效果良好[4-5],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但还会发生皮肤过敏、皮肤破损等不良事件。为了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用改良版穴位贴敷治疗CAA。
选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4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 例CA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 试验期间,脱落 1 例(患者死亡)。 最终完成试验59 例,对照组29 例,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1 例,女18 例;初中以上学历18 例,初中以下学历11 例;年龄 18~88 岁,病程 1~240 个月。 试验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初中以上学历14 例,初中以下学历16 例;年龄 24~86 岁,病程 1~108 个月。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的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6]中慢性再障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患者同意参加研究全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无意识、精神、智能障碍,可配合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治疗中出现炎症、超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者; ②干预使用其他药物或疗法,干扰研究效果的患者;③在受试期发生特殊事件和并发症,不宜接受研究患者;④患者因各种原因不配合治疗,依从性差,经反复解释无效者。本研究获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输血、预防与控制感染等,存在感染性发热者及时用抗生素治疗;用免疫抑制剂及雄激素治疗,如口服环孢素软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0960122,生产批号:200313,规格:25 mg×50粒),每次 100 mg,3 次/d,持续 2 周。 常规护理:保持患者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尽可能减少感染因素;给予常规饮食、心理和用药护理;观察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时,及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改良版穴位贴敷干预。将按照健脾生血方[7-8](干姜5 g、附片10 g、当归 10 g、肉桂 10 g、龙血竭 5 g、黄芪 10 g、冰片 3 g)配置的药物打磨成适宜粗细, 用麻油调糊成小药丸,将小药丸放置于医用无菌敷贴(6 cm×7cm)内层(3.5 cm×4 cm 皮肤接触面),每贴含药粉0.2 g[9],药物范围半径0.5 cm[10]。 将药丸放置于医用无菌敷贴内层(皮肤接触面)中央后覆盖上一层剪裁好的、大小合适(3.7 cm×4.2 cm)的干纱布,纱布正好包裹住小药丸且粘贴于无菌敷贴水凝胶内层边缘压敏胶处,四周留出合适的粘贴面积。而后将无菌敷贴四角沿中心对角线向内侧面微折叠,留出四个三角形缺口(0.5 cm×0.5 cm)。 将折叠好的药物敷贴放于微波炉中加热片刻,后放入保温盒中,操作时再取出敷贴。 依次将药物敷贴放置于双侧脾俞、肝俞、肾俞、血海这8 个定好穴位。若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不舒适,及时取下观察。若患者无明显刺激感受,则将8 个穴位贴敷好,并加压刺激片刻,嘱患者保持4 h 后取下, 治疗自行加压刺激4~5 次,每天 1 次,7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
1.2.3 安全性观测 药物刺激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的痒、热、痛等感觉,告知患者是药物穿透性和走窜性的正常反应[11-12]。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情况,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皮肤;若取下贴敷患者灼烧感强烈、出现水泡,应当及时用75%酒精消毒,防止皮肤破损和感染;若贴敷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水泡内容物,再用无菌敷料覆盖,预防进一步感染[13]。
比较两组的血象变化、有效率和满意度,同时记录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水泡、药物脱落)发生情况。
1.3.1 血象变化 比较两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量。
1.3.2 有效率[14]基本治愈: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测定:男达120 g/L,女达110 g/L,白细胞测定:达 4×109/L,血小板测定 80×109/L;缓解:贫血及出血的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测定:男120 g/L,女100 g/L,白细胞测定:达3.5×109/L,血小板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进步:贫血及出血的症状明显好转,患者不再需要输血,血红蛋白测定较治疗前1 个月内增长30 g/L以上;④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血象均未出现变化或未有明显进步。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缓解+进步)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显效率=(基本治愈+缓解)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3.3 满意度[15]患者出院时匿名填写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问卷测试阶段得出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918,问卷由 12 条项目构成,针对治疗期护士的治疗、态度、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调查,各项采用5 级评分,总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3.4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观察组穴位贴敷中皮肤过敏(红疹、瘙痒)、皮肤破损、水泡、药物脱落的发生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过敏例数+皮肤破损例数+水泡例数+药物脱落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血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目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的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的比较()
组别 血红蛋白(109/L)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白细胞(g/L)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对照组(n=29)观察组(n=30)t 值P 值71.37±22.71 71.00±18.74 0.070 0.944 94.75±28.17 108.30±21.84 2.067 0.043 6.651 13.340 0.000 0.000 2.14±0.68 2.15±0.73 0.040 0.968 3.34±1.17 3.99±1.19 2.110 0.039 6.410 11.204 0.000 0.000血小板(109/L)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50.68±30.67 48.26±30.79 0.303 0.763 68.65±35.20 85.76±27.06 2.097 0.040 6.353 15.465 0.000 0.000
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治疗后,观察组的满意度总分为(39.83±7.08)分,高于对照组的(35.31±8.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28)。
在穴位贴敷中出现皮肤过敏(红疹、瘙痒)2 例,皮肤破损1 例,水泡0 例,药物脱落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良版穴位贴敷治疗CAA 患者疗效好,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目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单用常规治疗护理;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高,高于常规治疗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
CAA 起病缓、病程长,西医治疗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易降低患者疾病治愈信心。 中医穴位贴敷是使用不同药物贴敷于穴位,使药物经皮吸收,药力直达经脉而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16-17],疗效缓和而确切。 但临床常用贴敷方式易发生药液渗出、药物脱落移动、不易撕扯、易损皮肤现象,患者的舒适度下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在体表输注出入处,反映脏腑疾病。 研究发现腧穴有电热物理学特性,经络循行中伴随着电热能量传输,同时发生局部细胞分子化学变化和生物信息传递[18]。 但传统穴位贴敷没有考虑到药物保温的措施,易刺激患者皮肤,降低其舒适度。
本研究对敷贴方式和温度进行改进,药物表面覆盖纱布减少皮肤与药物的直接接触面积,减小透药刺激,起到了固定作用,减少药物滑动率,有利于准确作用于人体腧穴;穴位贴四周折角减少胶布与皮肤接触面积, 降低穴位贴不易撕扯导致皮肤破损情况的发生; 操作前加温穴位敷贴减少对皮肤的寒冷刺激,同时加强药物的热力效应,加快能量的运输。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及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且皮肤过敏、皮肤破损发生少,没有出现水泡和药物脱落的情况(P<0.05),提示固定药物及保持药物温度有利于保证药物作用于皮肤的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本研究与其他应用穴位敷贴治疗CAA 试验的不同在于进行敷贴方式和温度改进,但证明穴位贴敷对于CAA 患者的疗效,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比较改良版穴位贴敷与其他传统穴位贴敷的优劣。纱布帮助固定药物是否会影响药效透入及药物温度到底保持在多少度患者更适宜也更利于药力传输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此外,本研究虽证实改良版穴位贴敷治疗患者有效率高,但其与常规治疗护理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试验疗程长短有关。 在今后研究中,可将传统穴位贴敷也纳入对照,进一步验证改良版穴位贴敷的疗效; 可设置不同纱布厚度对照,验证纱布是否会影响药效透入;可应用控温装置,进行不同温度药效的对比;还可延长试验时间,增加治疗疗程,推进改良版穴位贴敷的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