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首位,且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1]。该肿瘤发病主要与长期吸烟、环境污染、化学气体刺激等因素相关,临床症状以胸闷、胸痛、咳嗽、咯血为主,病程较长,可随着病情发展对患者机体其他器官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2]。肺癌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抑制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延长生命期,但是肺癌患者术后常会出现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减弱和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情况,若不采取措施预防或及时处理,会引起患者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从而进一步对患者肺功能造成损害,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反馈式呼吸刺激是借助电刺激改善肺功能的训练方式,主动循环呼吸训练是一种可增强患者气道清除分泌物功能的训练方式[4]。本研究将这两种训练方式联合应用到肺癌患者术后干预中,效果良好。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肺癌诊断标准;满足肺癌手术治疗条件;术前意识清醒、可正常沟通;无外科手术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条件:病情分期为Ⅲ~Ⅳ级;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疾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46~64岁,平均54.64±4.97岁;病情分期:Ⅰ期16例,Ⅱ期24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46~65岁,平均54.71±5.01岁;病情分期:Ⅰ期15例,Ⅱ期25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1 对照组 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给予体征监测、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进行干预。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反馈式呼吸刺激联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反馈式呼吸刺激:干预前让患者保持平静的状态休息10 min,待患者放松平和后调整体位为舒适卧位,然后连接呼吸训练器的电极,在患者胸锁乳突肌外侧与锁骨往上2~3 cm的交叉部位安置A通道电极片,在患者肚脐的腹直肌位置安置B通道电极片,训练频率为4 kHz,调制波频率为50 Hz,开启电源后对患者的腹肌、腹直肌、膈神经进行刺激。同时将压力感受器与电脑连接好后观察患者腹部舒张和收缩的周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让其在呼气的时候放松腹部和颈胸部,控制呼气和吸气的比例为1:1.5,每次训练10~15 min,每天训练2~3次。
(2)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先指导患者体位调整为端坐卧位,然后做深呼吸,第3次深呼吸时候用力吸气到无法呼吸,保持3 s后让双唇以吹口哨的样子呼气,呼吸比例为1:2,重复4~6次后进行胸部扩张训练;让患者吸气到无法呼吸状态后轻拍患者的背部让其进行被动呼气,连续3~5次后完成一组训练;最后进行用力呼气训练,当患者感受到小气道内的分泌物进入中央大气道之后进行深吸气,当无法吸气后张口连续哈气2~3次,重复3~5次后进行呼吸控制训练。训练频率:每次20~25 min,每天1~3组。
(1)肺功能:应用肺功能检测仪对其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肺总量(TLC)和用力肺活量(FVC)进行评估。
(2)肺部并发症:统计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类型和例数,计算各类型发生率和总发生率。
(3)生活质量: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量表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8大内容,量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优。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前,两组生活和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肺癌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国首位,是一种对人们生命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5]。该疾病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术式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抑制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但是外科手术治疗往往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术后疼痛、出血、感染等,而肺癌患者手术部位是在肺部,术中操作会对其肺部结构及血管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肺癌患者术后常常会因为肺部生理结构的变化导致肺活量降低、呼吸方式的转变等等,肺功能降低,且气道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从而使得患者气道的分泌物增多和潴留,诱发各种肺部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6]。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2%~20%,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的占比20%~67%,由此可见肺癌患者术后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部并发症十分关键,也是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关键[7]。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肺癌患者术后实施反馈式呼吸刺激联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对其肺功能和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发现,与未应用两种疗法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反馈式呼吸刺激是一种呼吸反馈、电刺激神经肌肉和腹式呼吸等技术联合运用的呼吸训练方式,目前广泛应用于胸部外科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和慢肺阻疾病肺功能锻炼中,可帮助患者建立起有效的呼吸方式,增强患者的呼吸肌功能,通过量化患者的呼吸训练促进其康复进程,改善患者肺功能[8-9]。反馈式呼吸刺激过程中患者全程采用腹式呼吸,该呼吸方式主要是借助患者的腹肌和膈肌收缩进行,联合声光呼吸电刺激,可刺激患者的膈肌神经和腹肌,增强患者腹肌和吸气肌的收缩,提升肺部气体交换的效能,帮助患者重建有效的呼吸模式,提升每次通气量和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动脉氧分压,有效改善肺换气功能[10]。
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是一种物理疗法,临床上一般用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的患者治疗中,可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增加患者通气量,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血氧水平[11]。主动呼吸循环训练分为呼吸控制训练、胸部扩张训练和用力呼吸三部分[12-13]:
(1)呼吸控制:目的主要是帮助患者调整呼吸方式,保证其呼吸的有效性,同时可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确保其呼吸平稳。
(2)胸部扩张训练:目的是提升患者的肺通气量,使得呼吸道内潴留的分泌物产生的压力减轻,使得患者不需要用力咳嗽也可以轻松排出分泌物。该训练技术还可促进患者的肺复张,促使患者塌陷的肺泡重现扩张,且不再轻易塌陷,有效的预防肺癌患者术后肺不张、低血氧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最后的用力呼吸打下基础,对患者胸腔内的压力进行减轻,更好的促进患者呼吸道内潴留分泌物的移动,使得患者更轻松、快速的排出分泌物。
(3)用力呼吸:主要是利用呵气动作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物,使得患者在低肺容积情况借助呵气让远端小气道分泌物移动到近端大气道中,然后在高肺容积情况下用呵气的动作将近端大气道中的分泌物排出体外,使得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减少,减轻分泌物潴留情况。该呼吸道清理方式与咳嗽排痰方式相比更加温和,可减轻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时的不适感和疼痛感,减少气道塌陷情况的发生。目前,主动呼吸循环训练广泛运用于快速康复科中,尤其是胸部和颈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其肺功能,改善患者气管通气情况,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提升预后效果,优化患者生活质量,该训练在医生指导后患者可自主进行训练,因此具有灵活弹性、自主控制的特点[14-16]。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术后实施反馈式呼吸刺激联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