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王洋 周纪妹 任建庄 段旭华 韩新巍 邝东林
患者,男,71岁。因“头晕19 d,左侧肢体无力16 d”为主诉入院。2020年5月20日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120 g/L;头部MRI示:双侧小脑、右侧桥臂急性/亚急性脑梗塞;既往:内痔20年,高血压、糖尿病7年。5月24日,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右侧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持续卧床,口服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6月2日,出现间断腹胀、便秘,并见明显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6月13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 g/L;6月15日,突诉腹胀,叩诊鼓音,左下腹可触及质硬粪块,给予开塞露生理盐水溶液保留灌肠,1 h后艰难排除黄褐色质硬粪块,后突发大量鲜血便,血压急剧下降至86/51 mmHg(1 mmHg = 0.133 kPa),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2 g/L,请肛肠科会诊,考虑下消化道大出血(内痔破裂出血不排除),建议急诊介入手术治疗。
6月15日19时于我院介入手术室在DSA下急诊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可见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SRA)左支迂曲增粗,末梢动脉期见对比剂外溢(图1A~1C);微导丝引导微导管(TERUMO,日本)至直肠上动脉左支,造影确定为其责任血管,给予350~560 μm明胶海绵颗粒(艾力康,中国)栓塞至血流减缓,后于直肠上动脉左支主干追加栓塞3 mm × 20 mm、5 mm ×30 mm弹簧钢圈2枚(COOK,美国);复查造影,对比剂外溢消失,术后便血停止;复查结肠镜示距肛门2 cm处可见团状血凝块附着,未见活动性出血(图1D)。
图1 男,71岁,内痔破裂大出血急诊经导管行直肠上动脉栓塞止血
痔为常见病,国人发病率为4%~35%[1]。便秘、过度努挣、长时间排便及大便习惯的改变是痔产生的重要因素[2]。痔以齿状线为界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齿状线以上以直肠上动脉供血为主,以下以肛动脉供血为主。研究表明痔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明显,痔血被证实为动脉血,供血动脉的高灌注及痔组织新生血管形成与痔的发病密切相关,内痔痔核的动脉血供主要来源于SRA的末梢分支,少数可有阴部内动脉和直肠中动脉供血[3-6]。
本例患者便后突发出血,术中发现直肠上动脉左支远端破裂,结合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内痔破裂大出血”。出血是内痔常见临床表现,但破裂致下消化道大出血罕见,口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破损组织难以凝血可能是重要原因。本例患者首先选择急诊介入手术,而非传统治疗[1],我们认为:(1)患者高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排除自发性或合并下消化道出血;(2)内痔若痔核广泛损伤合并活动性大出血,传统开放式手术或超声下痔动脉结扎术等操作受限,难度高;(3)患者失血性休克,全麻下操作繁冗,风险高。研究表明超选择SRA栓塞治疗内痔安全、有效,相对于传统治疗,其并发症及远期复发率低[1,6]。本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弹簧钢圈栓塞,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优点[1,6]:(1)明胶海绵颗粒为中期栓塞剂,本身具有止血作用且反应轻微,可快速形成血栓,有效闭塞痔丛血管;(2)弹簧圈永久栓塞SRA次级分支,一方面可以降低远端血管压力,血流淤滞容易促进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可以长时间保持栓塞效果,有效防止侧支循环形成,避免复发;(3)直肠及肛周血供丰富,单纯栓塞SRA分支,不会对肛垫的精细结构和功能造成明显影响,使得解剖结构完整,生理功能齐全。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内痔破裂致下消化道大出血安全、高效,应作为内痔破裂致下消化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