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建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讲解基础知识,也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强化其课堂体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语文,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分析问题不够深入、共情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师。基于此,笔者以高二语文教材中《纪念刘和珍君》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设计。
一、案例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所著,讲解了1926年“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随意屠杀请愿群众,导致很多爱国学生惨死,而刘和珍就在牺牲的名单中,年仅22岁的她倒在了血泊当中。在惨案发生的第六天,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悼念文章,一来警醒国人,二来谴责恶者。
二、教学目标
在开始教学之前,首先整理和安排《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思路,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
1知识目标:阅读并感知整篇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概括人物形象。
3德育目标:从文中感知爱国人士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銘记“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教训,提升学生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感受其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述的含义,领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性,懂得直面人生挫折。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激发学生主动性,本篇文章的教学主要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包括导入情景、问题情景等。
五、教学过程
(1)借助情景导入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课前导入部分也是每节课堂的开始。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先从导入环节入手。
师:相信学生们都听说过“三一八”惨案,发生这一案件的导火索是“大沽口”事件,因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创作于这个年代,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事件以及人物。(教师播放提前做好的微课视频,阐述课文背景、事件、人物以及作者的简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入到相应的情景中)
(2)创设问题情景研读新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
待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后,教师进行第二步骤,带领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先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融入到课文内容当中。
二、设计问题表格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课文属于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在七个小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2)文中关于刘和珍君一共写了那几件事?分析刘和珍君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的标题是《纪念刘和珍君》,但课文内容并不是完全写了刘和珍君一人,课文还提到了哪些人?在“三一八”惨案中是什么角色?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进行表述的?尝试推断作者写作的目的?
(4)课文1、2小节,以及6、7小节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制定问题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使其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填写图1中的表格。
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的引导学生,待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教师选出2组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情况适当的进行小组加分。
3分析课文局部写作思路
学生进行整体学习之后,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从细节处剖析作者写作手法、用意以及心态。
[投影资料显示]
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我觉得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国民的敌人”。
师:文中提到了刘和珍君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刘和珍君追求真理执着的精神
师:“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作者反复阐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2:无奈,力不从心。
生3:我想更多的是悲愤,却无能为力。
师:是的,课文内容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可以将其理解为“无可奈何”。
[投影资料显示]
1“我也早决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师:文中第2个小节中多次表述了“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生1:第一次阐述像是一种义务,第二次表述像是作者自主意愿的表达。
师:课文中鲁迅先生和刘和珍君之间的交集有两处,一是刘和珍君订阅了《莽原》杂志,二是刘和珍君是鲁迅的学生,作者对刘和珍君是怀有敬佩、爱护、悲痛等心情,难以相信刘和珍君身亡的事实,应该写一些东西,但却表述出“我实在无话可说”,因反动派制造惨案、流言家的“阴险论调”等,作者愤怒、哀痛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却只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无奈感跃然纸面。作者第二次提到这句话,一方面是了解事情真相,感悟到这世间的悲凉,认为时间终究会冲淡烈士的印迹,所以有必要写文章来纪念,抗拒遗忘的同时,也警醒“庸人”,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和责任感。
[投影资料显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师:纵观全面,这里真正的勇士是指谁呢?
生1:真的猛士既包括刘和珍君这群爱国学生,同时也泛指了革命者。作者借由“真的猛士”来表示对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师:其实“真正的勇士”在这里不单是刘和珍君这些爱国青年,因为她们也是革命者,作者在下文中也写到“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等句子,在这黑暗、动荡的时代,所有勇于“直面”和“正视”现实的人都是“真的猛士”,所以不应理解为已经遇难的青年,而是指所有的革命者。
(3)再次整理课文内容,深入理解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内容,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整体思路,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汇总问题,在阅读后留出相应的时间供师生互相讨论。
生1:文中写了很多与“纪念刘和珍君”无关的内容,为什么呢?
师: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生1:先叙后议
师:完全正确,作者面对这一凶残、没有温度的人间,陷入了思考,并以自我思考来带动全文,所以这篇课文并不是但以纪念而写,全文充斥着沉重的思考、悼念和愤怒的揭露,总结为揭露—宣扬—给予希望的思考过程。
六、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顾鲁迅先生同期内的文章,并与本文作比较;结合本节课程讲解的内容,整理刘和珍君所经历的事件,阐明所表达的品质;再次通读课文内容,写150~200字的读后感,分析自己对本篇内容或文中人物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