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研究

2022-01-10 18:41李丽媛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策略

李丽媛

摘要: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充分重视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支持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它在培养幼儿受益终身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结构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对数学操作活动的科学分类及适用条件的研究为有效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但在数学操作活动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只是模糊感知到数学操作活动之间有些不同,但有哪些不同,如何运用这些不同有效设计、组织、实施数学操作活动没有作进一步探究,以致教师在选择活动类型、指导数学操作活动时存在着泛化和表面化的问题,导致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不高。本文以探究性数学操作活动、验证性数学操作活动、比较性数学操作活动、创造性数学操作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从数学操作活动类型的选取、设计、实施方面对不同类型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内容固有的不同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会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即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类型)。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切的操作活动类型,立足各操作活动的特点有的放矢的、科学的设计、指导操作活动是保障数学操作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类型,本文采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类型研究”中庄爱平教授的分类方法,根据操作目的将数学操作活动划分为: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验证性数学操作活动、比较性数学操作活动和创造性数学操作活动。

一、探索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的特点。

“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幼儿带着一定的意向和根据一定的任务指向,通过操作,独立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只是给幼儿下达一个任务,幼儿则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中的角色和设计、指导操作活动时的侧重点:

1.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选取蕴含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的操作材料,根据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及相关活动目标下相互关联和支持的核心经验预设具有层次性和推进性的操作层次和操作规则以支持幼儿逐级、系统建构数学知识;

2.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诊断幼儿的数学发展水平、认知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具体策略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处于支持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规则更多的体现为操作任务或操作要求。

(二)有效开展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的不同策略。

1.以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和活动目标下的相关核心经验为依据,以能支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为原则,确定操作材料所应具备的多种属性特征,选择能支持幼儿完整、系统构建数学概念,将幼儿构建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的操作材料。

2.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关系及活动目标下相互关联和支持

的数学核心经验,依据幼儿构建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预设能支持幼儿完整、系统构建数学概念的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即确定操作活动的层次。

3.制定蕴含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的、具有逻辑关联的各个层次的操作规则,以规则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支持和推动幼儿完整、系统逐级建构数学概念,获取数学核心经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4.明确教师在探索性数学操作活动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地位,以各个层次的操作规则支持、推动活动为主要策略,以幼儿试误、开放性逻辑性提问、迁移前期经验获取新的经验为辅助策略支持、引导幼儿,摒弃单一的语言讲述,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机会和操作时间与材料充分互动。

5.根据操作目的及幼儿完成操作的情况,合理、灵活调配各个层次操作的时间,既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与材料互动,感知材料蕴含的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又避免无效操作。

二、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

(一)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进行讲解演示,让幼儿初步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操作予以体验和验证,以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主要用于解决一些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较广、蕴含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幼儿没有相关经验,且仅仅依靠幼儿现有能力很难单独完成的数学内容的教学,例如相邻数、数的组成、单双数等。验证性数学操作活动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指导这一類活动提供了风向标。

1.验证性数学操作活动的重点是厘清数学内容所涉及的数群及数群之间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将幼儿体验、验证数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操作步骤,即将操作过程程序化。

2.验证性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规则更多地体现为操作要求和操作步骤。

3.教师以指示性和程序性较强的操作规则及围绕操作设置的开放性、逻辑性的提问引领幼儿一步步操作、一级级思考,幼儿一步步跟随教师的操作指示操作,以完整、系统的感知数学知识蕴含的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每位幼儿的操作步调、操作步骤、操作结果都是一致的。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过程把控较多,处于指导者、引导者、观察者的地位,幼儿处于被动地位。

4.活动要求幼儿能听清楚若干操作规则,并能按规则进行操作,对幼儿操作常规的要求较高。

(二)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

验证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异于其它几种操作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知晓相关活动目标下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分析活动包罗的数学内容及蕴含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明晰操作内容,将幼儿体验、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操作步骤,即将操作过程程序化。为幼儿感知“没有相关经验,且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提供鹰架支持。

(二)依据活动包罗的数学内容及其蕴含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和设置的情境设计操作卡(操作导图和思维导图),以完整、系统的将数学内容及其蕴含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呈现出来,将幼儿操作的步骤及建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为幼儿的操作及思维提供导向。

(三)结合活动情境、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制定操作要求。

(四)根据操作目的及操作进程设置指向幼儿思考的数学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判断数学概念的属性及推理数学知识蕴含的数量关系及逻辑关系,助力幼儿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的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进行反省和抽象、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五)借助操作卡、操作步骤和操作要求引领幼儿一步步操作,在其获得关于事物间关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数学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判断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推理数学知识蕴含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

(六)活动实施中,明了观察内容,分析、解读觀察、捕捉到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科学、具体的策略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鹰架支持。

(七)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操作常规。

三、比较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

(一)比较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

“比较性数学操作活动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操作,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异同点的一种操作形式。”适用于那些幼儿有相关经验、具体可感且在数、量、形等方面有区别和联系的数学内容。即只有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关系),幼儿才能准确建构数学概念,才能系统理解数学内容蕴含的数理逻辑关系。比较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数学内容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指导活动时的侧重点。

1.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投放适切的操作材料,用操作规则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鹰架支持,采用“试误”为主、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提问为辅的策略引导幼儿操作、感知、分析和比较,在辨析中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在辨析中厘清其蕴含的数理逻辑关系。教师在活动中处于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地位。

2.分析、比较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在数、量、形方面的异同是活动的重点,感知、理解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间蕴含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是活动的难点。

3.比较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操作材料联系紧密,多数活动采用以人为单位的方式投放材料,才能保障材料的属性特征不被破坏。

(二)比较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

1.紧扣各年龄段数学活动目标,制定适切的活动目标;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蕴含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结合幼儿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确定操作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两个(两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在量上的比较:观察比较量之间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操作是活动的重点;理解两个(两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活动的难点。

两个(两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在形上的比较:观察比较两个图形之间的异同、理解数学概念的属性是活动的难点,操作中感知、理解数学概念蕴含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或建构新的核心经验是活动的难点。

2.以不破坏操作材料的属性特征,同时方便幼儿拿取,

为幼儿操作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原则确定操作材料的投放方式。

比较性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大多数为集合材料,单个材料之间互相

关联才能产生构建核心经验所须具备的属性特征,故呈现出其独特的投放方式:以人为单位投放。

3.摒弃单纯传授操作技能的浮于表面的操作,采用试误法,让幼儿在“自由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次尝试、调整”中 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再设计精确的数学提问,激发幼儿的“冲突性”思考,以促使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形之间的差异及基本特征。

4.紧扣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结合幼儿操作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设置蕴

含数学概念和指向幼儿思考的彼此关联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冲突性思考,帮助幼儿厘清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正视幼儿思维固着的特点,在处理以人为单位投放操作材料时,将“操作空间”和“盛放材料的空间”合二为一,为幼儿构建数学概念扫清障碍。

四、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其主要用于解决:一是没有统一操作结果的内容,二是具有发散性质的操作内容,三是操作过程较为灵活的内容。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设计和指导此类操作活动时的侧重点:

1.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环境和条件,借助多层次的操作规则和适

切的分享交流支持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观察者、支持者、启发者的角色。

2.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支持幼儿自己探索、设计出多种选择性结果是活动的重点;如何助力幼儿拓展思路,让不同能力幼儿的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是活动的难点。

3.分组操作和同伴互助是其鲜明特色。

(二)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忽略了不同能力幼儿所处的不同数学发展水平,没有依据数学内容螺旋上升式的年龄阶段目标及数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层次分组或分层操作,以致数学发展水平低的幼儿出现反复摆弄操作材料、不知所措的无效操作的情况。

2.在支持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时,教师采用直接呈现多种操作结果让幼儿“复制”的策略,剥夺了幼儿进行创造的机会。

(三)创造性操作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不同策略。

1.判断幼儿的数学发展水平,根据数学内容螺旋上升式的年龄阶段目标及数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层次按其数学发展水平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或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制定各个小组(不同层次)的操作规则,以支持不同层次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保障每位幼儿有效操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的培养。

2.紧紧把握创造性操作活动的实质:“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采取分享交流和同伴互助的策略拓展幼儿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庄爱平.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类型研究[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4:17-18.

[2]季新萍!江苏通州.数学操作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教育,1999(Z3):35.

[3]钱震.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观察[J].幼儿教育,2011(Z4):40-41.

[4]钱涛. 幼儿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观察与回应教学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刘玉乐.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黄瑾.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江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1

[7]黄瑾.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0-77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