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功能性训练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2-01-10 07:29武威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功能性运动员动作

武威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功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体能是身体各种能力的综合。可见,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运动员就难以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没有良好的体能储备,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自身的技术、战术就难以得到保障。作为体能训练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功能性训练在我国受到了大量学者和教练员的关注。功能性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是通过全面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身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机能,以达到更好发挥竞技水平的训练方法体系。功能性训练是一种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以达到运动中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与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使用的经济性,同时兼顾基本生活能力所需的身体素质的保持。

功能性训练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研究文献也大量涌现,从诸多研究文献中寻求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热点主题,从宏观角度分析其研究现状,对推动我国体能领域研究和竞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定性研究相比,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全面的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基于此,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 V软件对CNKI平台刊载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CNKI)以“功能性训练”为主题词,检索文献时限为2011-2021年,在剔除会议、报纸、岗位培训等和主题研究毫无关联的文献后,最后保留713篇文献,将目标文献按照Refworks文献导出格式并在CiteSpace V软件进行转码后作为本文数据研究样本库。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V软件在JAVA环境下分别构建国内功能性训练研究的热点主题、核心机构及作者群知识图谱,并结合传统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梳理近10年来我国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的主要涉及内容并总结研究所欠缺之处,以期推动我国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深入发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可以看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其变化特征可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历史演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功能性训练有关文献在2012年之前研究较少,仅有个位数,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理念、释义等理论层面开展,极少取得在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分析认为:为备战伦敦奥运会,2011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首次与美国AP集团进行合作,继而使身体功能训练理念在我国得到推广。随着这一理念的推广与相关学术交流会议的开展,2012年之后我国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增加,我国各项目教练员团队及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传播应用,北京体育大学与首都体育学院也相继有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本科专业及博士授予点。2012-2016年我国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呈快速发展阶段,该训练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涉及到竞技体育中的田径、球类、格斗类、跳水等多个运动项目。此外,也有学者将这种训练模式移植到青少年、高校大学生、消防人员、老年人等非体育工作人群当中进行实践探索,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当中都受到了该训练理念的影响。2017—2021年呈高速发展阶段,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仍然十分火热,尤其是在实践运用方面。此外,还呈现出功能性训练与其他方法体系相互结合运用的研究案例,如有学者将功能性训练与体育游戏进行适宜整合,形成功能性体育游戏并运用到学校体育当中。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依旧如火如荼,这表明功能性训练自作为一种新的训练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研究当中一直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地位,并且研究也从竞技体育领域逐渐向学校体育、大众健身领域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发展。

2.2、作者特征分析

以“作者”为节点类型,时间跨度设置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CiteSpace后得到节点数为269,连线数为81,密度为0.0022的作者共现图谱(见图1)。其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发文量越多。从图1中可以看出闫琪、赵焕彬、刘震这几位学者节点数较大,说明其发文量较多,对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较为关注,同时这几位学者在图谱中也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网络关系结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网络合作关系结构大都是处于“内部”之间的,如图1中以赵焕彬为首的结构,图中分支人员牛森、牛永刚、周喆啸、雷园园均来自于河北师范大学,而这些人大多数都与赵焕彬为“师徒关系”,或是他的硕士学生,或是博士学生;而闫琪周边的几位学者也都同闫琪一样来自于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李超成与李超凡均来自于北京体育大学。总体来说,整个图谱单独节点的学者较多,整个网络关系较为零散,呈分散状,且存在网络关系结构的几位学者大多数也都是来自同一机构或有着特殊关系,这表明该领域大部分学者之间合作较少,缺乏合作意识,大量研究都为独立完成或内部间合作完成,跨学科、跨机构交流意识较差。

图1 作者共现图谱

2.3、机构特征分析

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看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产出力量及影响力分布。在CiteSpace中选择“机构”为节点类型,并将一二级单位合并(如将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归为广州体育学院)后发现,高产核心机构主要有北京体育大学(14篇)、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12篇)、河北师范大学(10篇)、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各9篇),这些高产机构节点较大,说明这几所机构在我国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中发文量较多,涉及研究较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这些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作者也正验证了这一点,如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初建立国内第一家以体能训练为专业研究方向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实验室,核心作者闫琪、赵焕彬所属单位分别是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与河北师范大学。但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除了几家高产核心机构之外,其他大部分机构之间关联程度并不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科研资源共享困难,难以取得更深层次的研究。

图2 科研机构共现图谱

2.4、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某研究领域集中探讨的某一问题或专题,它可以反映研究的侧重点及方向。而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的方法来探求我国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热点主题,在CiteSpace中选择“关键词”为节点类型,选取LLR算法,得到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基础上,选择CiteSpaceV软件中“Clusters”一栏的“Cluster Explorer”,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 1)。

表1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通过对图3和表1的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可将我国功能性训练研究领域内容大致归纳为“功能性训练理论相关的研究”、“功能性训练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功能性动作筛查及损伤康复方面的研究”。

(1)功能性训练理论相关的研究。

有 “功能性训练”、“概念”、“功能训练”、“理论”、“功能性力量训练”等标签词。理论可以为实践运用提供一种参考、指导的作用。有关功能性训练理论层面的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早,后继很多实证研究也都基于理论研究为基础来开展实施。美国学者Gray Cook于1997年首次提出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他认为人体的运动应该比作一个完整的运动链,要对运动链环节中薄弱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要避免单一动作或力量的练习。Gambetta V和 Gray G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多平面、多关节和带有本体感觉的训练,比较强调在动作过程中的加减速及稳定性控制能力。

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训练理念,它是对传统训练的一种补充。我国学者张建华等人认为功能训练是一种身体训练,属于一般训练范畴,主要目标是以身体整体性为基础的多关节、多维度、多肌群参与的动作练习,促进运动员肌肉平衡,发展神经肌肉协调配合能力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董德龙等人指出功能性训练应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可以分为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功能性耐力等等,是从一个比较全局的角度寻找运动员个体薄弱点的范畴,而功能性力量训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沈玉梅等人认为功能性训练主要是针对不同部位的运动障碍改善运动能力的练习方法。崔德刚等人认为功能性训练的本质在于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功能,即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将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的身体素质在完成动作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虽然功能性训练最早由外国学者提出,但我国学者对这一训练理念还是秉持支持的态度,对其释义也有自己独特见解,总结其共同特征,大都强调多关节、非稳定性的训练状态,重视神经肌肉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强调运动链在技术动作发挥中的重要作用。

(2)功能性训练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

有 “高校篮球”、“身体素质”、“体育测试”、“实验”、“竞技体育”、“实证研究”等标签词。随着功能性训练的引入和我国学者对功能性训练定义及特点等的解释,出现了大量有关功能性训练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在运动项目上涉及到田径、球类、游泳、武术、健美操等诸多项目;在实验对象上涉及到专业运动员、青少年、大学生、高考体育生、消防人员等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小到学校里面的几个学生,大到为国争光的国家队集训人员,可见功能性训练这一全新训练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力之大。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现的技术动作和输出的力量,实际是人体各肌肉、关节、骨骼之间通过一定的既定顺序所呈现出力的一种相互传递的效果,这就说明只有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而功能性训练强调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效果,强调多块肌肉共同参与的整体目标,重视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只针对四肢肌群或将人体肌肉“分割”开来单独训练的不足之处。

在身体素质研究方面,学者郭树涛,张晓秋通过对青少年进行10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后发现其受试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均取得显著进步。周小青,张冬琴等人通过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运动等级一级以上)进行为期16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发现其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研究方面,顾碧威、李洁明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也有良好价值意义;在军体融合研究方面,有学者将功能性训练应用到军事上,发现功能性训练对提高专项军事体能考核成绩及提升特种兵在高原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也有显著作用;在技术研究层面上,功能性训练对运动技术的提高、改善同样有显著效果,如提升110m栏的跨栏步技术水平、乒乓球高速高频状态击球的上台率及网球正反手技术等。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在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并非万能,如有学者发现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初中生绝对力量提升方面效果就并不佳。因此,在训练当中要摒弃“唯功能性训练论”的极端思想,要把传统训练和功能性训练有效结合,两者之间当作一种互补的关系来对待。

(3)功能性动作筛查及损伤康复方面的研究。

有“功能性动作筛查”、“运动损伤”、“FMS”、“动作表现”、“动作模式”、“康复训练”等标签词。根据功能性体能训练的“金字塔”模型,如果金字塔最底层(身体功能动作模式)比较差,就说明运动员缺乏良好的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其肢体对称性也会较差,在运动中则表现为做动作时容易出现代偿行为,这不仅容易破坏技术动作的有效性,导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损失,久而久之还有可能导致伤病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正确的、高质量的动作模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而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 Movement Screen)是一种可以快速发现人体基本动作模式存在障碍并且将之排除的测试方法。

功能性动作筛查(简称FMS)是一个动作诊断系统,由七个全身动作测试和三个排除性测试所构成,通过观察在完成测试时的动作模式就能够对动作局限和动作不匀称进行确认、分级和排序,功能性动作筛查通过评价动作模式的不良状态,进而减小和排除运动损伤的危险。FMS测试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值为3分、2分、1分和0分,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越高,FMS测试得分就越高。不过,FMS总分低的运动员较总分高的运动员在运动中有更大受伤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性动作筛查既可以检测专业运动员,也可以用在大学生、青少年、老年人等非专业体育人群当中,检测对象较为广泛。FMS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测试转换成分值的形式,最后根据综合评分和具体某个动作测试中的薄弱环节来识别检测对象需要加强的地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预防运动损伤,加强肢体协调,提升运动能力的目的。在实验研究中,诸多学者发现通过一定时间的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测试者的FMS评分等级。功能性训练不仅对提高FMS评分水平有帮助,在康复训练当中也是一种很好的恢复手段:如对缩短运动员受伤后竞技能力与运动表现的恢复周期、优秀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恢复、膝关节受伤运动员的康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是功能性动作筛查的预防、诊断作用,还是功能性训练的康复效果都对运动员创造了有效价值,都能帮助运动员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在训练当中教练员、运动员、队医及科研人员等整个训练团队应充分重视它们的价值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功能性训练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后发现,虽然其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增加,但相关作者、机构之间关联太少,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只有少量研究者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关系网络,大多数还是呈现零散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科研资源共享困难,难以实现深入研究;

(2)基于研究热点来看,功能性训练研究涉及内容较广,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向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有关群众体育的研究较少且深度不够,而老年人、中年人作为群众体育当中的主要人群,应该充分发挥功能性训练的康复价值,以为中、老年人长久、持续、科学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加强保障;

(3)有关功能性训练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实验研究缺乏深度,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实验前、后某个运动项目或FMS评分等级的进步对比入手,而对其动作模式改善后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经济性量化指标提升显示、动力链输出效果等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层面研究较少。

3.2、建议

(1)加强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是跨学科之间,使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发展更加全面、深化、系统;

(2)加强功能性训练研究空间的涉及范围,在巩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功能性训练的实证研究,从更深层次剖析其内在价值,并在训练计划制定上遵循训练学原则,切忌出现“唯功能性训练论”的极端思想。

猜你喜欢
功能性运动员动作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运动员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