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奡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珠三角经济带在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领头羊角色,逐步建立起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以对外贸易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珠三角经济带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问题。为了顺应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一方面通过环境规制政策倒逼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产业优化升级也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因此,本文以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带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来评估环境规制政策的有效性。
关于环境规制的理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罔顾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二是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产权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无偿使用环境资源,从而造成“公地的悲剧”。以上问题的产生,必须仰赖环境规制加以纠正。
近年来学界对于环境规制的定义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最初认为,环境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制度规范,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潘家华(1991)就指出,环境规制是在资源环境利用层面上政府对企业的非市场性干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的行政手段被证明缺乏成本有效性。于是学者开始关注以自愿性行为为代表的非政府规制,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规制的内涵。赵玉民等(2009)就将部分市场行为纳入环境规制的范围,认为环境规制是一种为了保护环境而对个人或组织施加的约束。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遵循成本说。该观点认为在假设技术、资源配置和消费者需求固定不变的前提下,环境规制会增加企业治理污染的额外成本,从而挤出企业投资,削弱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Jaffe等(2002)认为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间接提升了生产要素价格,会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傅京燕和李丽莎(2010)通过对环境规制、要素禀赋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三者关系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会损害产业国际竞争力。
2.创新补偿说。该观点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能够使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和竞争力提高的双赢状态。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迈克尔·波特,其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他认为虽然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的治污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会激发企业创新,减少污染,并且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通过这种“创新补偿”来实现双赢。如果这种“创新补偿”效应足够大,则可以比不受环境约束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Lanjouw 和 Mody(1996)使用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相关数据考察了环境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之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3.不确定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Lanoie等(2008)以加拿大魁北克地区17个制造行业为样本,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长时段内能促进产业生产率的提升,但短期内这种影响为负。沈能和刘凤朝(2012)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而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由此可见,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具体到某一地区取决于这两种影响的相对大小。就本文的研究对象珠三角经济带来看,一方面政府出台的对废气、废水以及其他工业排放物的规制在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珠三角经济带的产业升级也在持续推进。从表面看,逐渐增强的环境规制并未阻碍珠三角经济带的产业升级,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将利用珠三角经济带的相关数据就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实际作用。
1.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现有研究中度量产业结构升级大多采用以下指标:(1)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2)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等。这些指标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但总体来看仍然太过单一。本文采用汤婧和于立新(2012)所构建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如表1所示,通常情况下该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升级和优化程度越高。
表1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表
2.解释变量:环境规制。环境规制强度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在污染治理上的规制程度,通常情况下企业污染治理花费越高,说明其环境规制程度越强。本文拟采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该数值越高,说明环境规制越强。
3.控制变量。(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本文拟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来表示技术创新,支出越高,企业创新能力越强。(2)投资水平。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产业升级。本文拟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衡量投资水平,比例越高,投资水平也就越高。(3)劳动力投入。劳动力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会引起该地平均工资水平的增加,那么劳动力投入可以表示为总劳动收入和单位人力资本工资的比值,数值越高,人力资本越充足。
本文选取2001—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环保年鉴》和各市、区统计年鉴,变量选取及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选取说明表
1.模型构建。
(1)模型选择。由于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范围上的溢出效应,单纯采用面板回归的方法会忽视这种空间上的关联性,造成模型设定偏误,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溢出效应与区域距离密切相关,故本文采用的空间权重矩阵基于珠三角经济带9个城市地理位置的相邻关系生成,相邻的地区权重为1,其余为0,如表3所示。
表3 空间权重矩阵
(2)空间自相关检验。要建构空间计量模型,需要先对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数值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若其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则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本文将采用莫兰Ⅰ指数(包括全局莫兰Ⅰ指数和局部莫兰Ⅰ指数)衡量向量空间自相关性,计算出2001—2017年的全局莫兰Ⅰ指数,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所有年份的p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因此认为珠三角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
表4 全局莫兰I指数检验表
图1表示2001—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全局莫兰Ⅰ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2001—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莫兰Ⅰ指数系数在0.15~0.4之间波动,表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与之相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行为的影响,并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
图1 2001—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全局莫兰Ⅰ指数图
全局莫兰I指数从整体上刻画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集聚情况,但可能会忽视局部的非典型特征,还需要采用局部莫兰I指数检验局部地区的集聚现象是否显著。I>0表示正相关,即高—高相邻或是低—低相邻;I<0表示负相关,即高—低相邻。图2为根据局部莫兰I指数绘制的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的局部集聚情况,发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2 基于局部莫兰Ⅰ指数的2017年珠三角经济带集聚图
从图2可以看到,广州、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说明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深圳和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且距离越近,效应越明显。
(3)模型设定。考虑到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本文主要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AR),运用动态面板考察解释变量及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具体表达式如下:
Si,t=WiSi,t+ρSi,t-1+β1Ei,t+β2lnRi,t+β3Ii,t+β4Li,t+εi,t
其中,i(i=1,…,9)表示珠三角各地级市;t(t=1,…,17)表示年份;Wi为空间权重矩阵;ρ是空间自回归系数;Si,t-1是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β1,β2,β3,β4分别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2.模型估计与分析。对于SAR模型来说,由于滞后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存在相关,导致一般的OLS估计量是有偏的,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估计。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ML)对模型进行处理。首先,需要对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该模型更适合用固定效应进行分析。
表5 豪斯曼检验表
接下来运用空间自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L),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SAR模型的ML估计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拟合度为0.912,说明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是较好的。各变量的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各变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从总体的估计结果来看,珠三角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自回归效应,S的一阶滞后变量系数是0.774,说明某一地区一年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上一年高度相关,而这种相关会形成累积效应,意味着只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升级路径,就能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表6中2,3,4列分别表示主效应、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对应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投资水平和劳动力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平均作用。可以看出,各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都要强于直接效应,这是由于各变量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造成的。各相邻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会加强它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特别是环境规制这一全局性的政策变量体现得尤为明显。可见,地区之间的要素变动会带来联动效应,产生“1+1>2”的效果。
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约为20%,说明近年来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的环境规制使企业为了降低治理污染成本,必须主动改进生产工艺,控制污染物排放,寻求替代的绿色资源和技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能够发现环境规制的总效应强于直接效应,即便在剔除直接影响后,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然是正向的,充分体现出环境规制政策的空间外溢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环境规制的效应在近几年逐渐下降,说明只靠政府的环境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非长久之计,更多地需要依赖企业自身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觉奉行节能减排理念,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投资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为负,与原有假设呈现出相反趋势,可能是因为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导致资本集中在落后产能和大型基建项目上,而没有有效地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上来。因此,政府在未来需要更多地引导资本投入到具有发展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为全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树立一个良好典范。
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投入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主要体现为知识向产品的转化。近年来,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聚集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催生了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进而带动产业优化和升级。其中,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甚至高达51.7%,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性尤为明显。
通过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一定促进作用,说明当前环境规制尚未到达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点,施行环境管制仍有其必要性;第二,环境规制的总体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说明珠三角经济带的整体环境规制效果要优于单一地区环境规制的效果,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三,环境规制的边际效应存在逐步递减,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也不应过度依赖政府政策。
根据本文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完善环境规制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动态化的评估体系,增加环境规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二是要立足于珠三角经济带的整体规划,实施区域间的协同管制,利用环境规制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性使区域之间产生联动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成果转化率,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有利可图,从而自觉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对环境规制政策的过度依赖;四是要鼓励技术创新,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完善专利授权和管理,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发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