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乾琨, 张竞琼, 贾蕾蕾, 梁惠娥,3
(1.江南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3.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许达昌是中国近代知名西服裁剪大师,他在创建民族服装品牌培罗蒙的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不管是经营管理、工艺技术还是人才培养都做到了极致。同时他也致力于慈善事业,在上海西服业同业公会创办工艺职业学校时带头捐款,竭力培养优秀的西服裁缝接班人,为中国近代西服业和海派西服缝制技术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近年来,学术界不乏有关近代服装行业的研究成果,但具体对某个裁剪大师或西服店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培罗蒙西服店的研究主要涉及培罗蒙西服店的创建过程[1]、发展情况[2]及成功因素[3]。文中基于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江苏省方志馆馆藏档案、地方志等文献,梳理培罗蒙西服店创办及发展的相关时间脉络,系统分析许达昌在西服店经营上的有效策略及在西服制作上的独到工艺。
许达昌是浙江舟山人,1909年赴上海求艺于王顺昌西服店,他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很快掌握了制作西装的量、裁、剪、缝等各项技能[2]。苦练3年出师后,许达昌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西装制作,且具备超于常人的速度和力度。这时他没有留在王顺昌西服店顺其自然成为一名熟练的西服技师,而是选择自立门户,走上创业之路。许达昌是做“拎包裁缝”出身[4],白天背着包袱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晚上裁剪制作,以完成白天揽到的业务,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再加上自身精湛的工艺,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24年许达昌自筹资金在上海南市老西门建小型工场,承接西服加工业务[5]。
当许达昌积累一定资本后他开始开设门店,1928年在上海繁华的商业街四川中路正式创办了自己第一家西服店——许达昌西服店[6]。开业前许达昌做了精心的准备与铺垫,他投入大量时间亲自设计并缝制了若干别具一格的西服与礼服样品,款式有双排扣戗驳领西服、弯刀领礼服等。西服制作工具方面,许达昌毫不含糊,请木匠用上等木料制作了裁剪台和货架,还购置了美国生产的“胜家”牌缝纫机。西服用料方面,许达昌不吝成本与河南路上著名的“和丰呢绒行”签订经销协议,保障头等面料与优等面料的供应。其店里陈列的面料样品均为英国进口质量上等的法兰绒、板司呢、海力蒙等,并装在精美的礼盒中以供出样[1]。由此,许达昌很快挣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同时也在工艺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多年资金与技术的双重积累,许达昌迎来了事业的顶峰——创建培罗蒙西服店。关于培罗蒙西服店的开设时间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存在出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6份史料记载了培罗蒙西服店的开设日期,其中3份分别为1924年[7]、1932年[8]和1934年[9],另外还有3份均为1933年[10-12];此外,《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中记载1934年许达昌西服店迁址并改名为培罗蒙西服公司[5];在现代红帮研究的相关书籍、论文和对培罗蒙西服店接班人的采访报道中多提到培罗蒙西服店开设于1932—1933年间或1935年[1-4,6,13]。1924年为许达昌首次开设工厂的时间,而培罗蒙西服店的成立时间可能在1932—1935年间,根据档案的登记时间及相关文献的综合比对,推测培罗蒙西服店开设于1933年。
综上,1933年左右,许达昌在上海静安寺路284号(今南京西路)经营了一家新店,正式命名为培罗蒙西服公司。许达昌以高端市场定位、优质服务及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极尽所能将培罗蒙的新样式与高品质展现给顾客,开始走向事业的顶峰。培罗蒙成为驰名上海滩的“西服王子”,其顾客群体包含政商界、文体界的一大批名人,甚至还承揽了当时外交部人员及其他出国人士的所有正装。可以说一开始是培罗蒙以士绅名流、达官显贵来店定制服装为荣,以此借机宣传并扩大店铺影响力;到后来则是各界名流以身着培罗蒙西服来彰显自身品位,以穿培罗蒙西服为傲。20世纪40年代上海培罗蒙西服店门面如图1所示[1]。
图1 上海培罗蒙西服店门面Fig.1 BAROMON suit shop facade
据《上海市培罗蒙西服有限公司变更登记案》[14],1947年11月10日培罗蒙西服呢绒有限公司资本总额已达国币6亿元,股东有4人,经济部颁发了营业执照,上海培罗蒙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部颁发的营业执照如图2所示[14]。
图2 经济部颁发的营业执照Fig.2 Business licens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之后许达昌又另辟蹊径,1948年带着几位师傅来到香港开辟市场,凭着精益求精的高质量产品,培罗蒙西服在香港风生水起,甚至一些外国游客慕名而来。1950年许达昌又东渡日本,在东京富国大楼设立了培罗蒙分店,凭着已有的声誉及自身实力,在日本也获得了成功。
当许达昌年事已高时,他不受传统观念习俗的束缚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决定,1969年将日本培罗蒙所有资产转让给了非亲戚族人的大弟子戴祖贻。戴祖贻不负恩师所望,全心全意经营培罗蒙,使其生意更上一层楼[2]。许达昌和大弟子戴祖贻照片如图3所示[13]。
图3 许达昌(左)和大弟子戴祖贻(右)Fig.3 XU Dachang (left) and his disciple DAI Zuyi (right)
在求艺和创业前期,许达昌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务实的精神;而在开办许达昌西服店和培罗蒙西服店的过程中,其表现出了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打破常规的智慧。
饥饿式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降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15]。这种营销手段在如今商界被广泛应用,但在那个时代,许达昌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式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开创之举。
1928年,许达昌西服店创设伊始,每日来访客人无数,但下单的客人却寥寥无几,为此许达昌连出奇招。他高薪聘请了一位口才好的伙计接待客人,并让伙计告诉来店询问的顾客由于本店接单生意太多师傅们忙不过来,故意将交货期限延长两三倍。而许达昌本人则在店堂里将面料铺展开、不停地裁剪着,裁好后又做成半成品挂在店里的醒目位置,使来往客人觉得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不仅面料品种多、款式新颖、出样的西服挺括有气派,而且生意忙得连交货都来不及。于是有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做西服,试过之后觉得果然不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达昌的西服生意就这样做开了[1]。许达昌通过在店堂里现场展示优质的西服面料、精湛的裁剪过程和挺括的样品,以此吸引潜在消费者,又通过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培罗蒙由此打出了品牌知名度,而后随着销量增多,供不应求,价格也有上升空间,店铺的利润逐步增加。
饥饿式营销是一种比较激进与另类的方式,长期稳定的营销还是要靠商家的优质服务。许达昌在经营培罗蒙西服店时深谙此道,无论在店铺的环境装修上还是服装的试样环节,都优先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尽其所能提供优质服务。
2.2.1提供优质的购物环境 硬件方面,许达昌花重金邀请上海当时最有名的时代装修公司,采用新潮的西式装潢风格对店铺进行了装修[4]。天花板上悬有欧式灯具,泛光照明,自然清晰,方便顾客欣赏观看。试衣镜也是从海外运来的三面镜[1],顾客试穿时前后左右都可以看到,十分周到、舒心。软件方面,许达昌和伙计们接待顾客时总是递茶问候,笑脸相迎,态度诚恳,力求给顾客最好的服务。
2.2.2提供优质的试衣环节 西装与中装在造型上的最大区别是西装更为适体,宽松的衣服差一些没关系,紧身的衣服差一丝便会影响整体穿着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试衣。在此环节,培罗蒙有别于其他店铺只试一次样的做法,增加了二次试样[1]。许达昌不计较增加成本,更注重衣服是否贴体,顾客是否满意。结果不负所望,顾客穿着许达昌为其定做的西服纷纷称赞衣服合体、挺括、舒适、洒脱。久之这些顾客都成了培罗蒙的老顾客,老顾客又带来了新顾客,店里的生意因此越来越兴旺。
当时西装不菲的定制价格决定了其消费对象只能是少部分人,因此许达昌进行了精准的市场定位。不论是店铺的选址与装修、品牌命名还是西服的样式风格,都尽显高端,迎合了当时社会名流的身份与审美需求。
2.3.1优越的地理位置 培罗蒙店铺的位置选在了当时的黄金地段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店铺对面是跑马厅,附近有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均为高档消费娱乐场所,有社会各界名流出没,且经常有外国人进出,这些往来的人流透过培罗蒙的大玻璃窗便能看到店内陈列的西装样品。培罗蒙西服店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拉近了与名流的距离。看电影是当时上海民众重要的夜生活方式之一,当每晚大光明电影院放映电影时,不远处的培罗蒙西服店也是灯火通明,许达昌穿一件烫得笔挺的白色大衣,在店内裁制衣服,学徒们站在一旁观看[4]。这样的情景给路过的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无形中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
2.3.2豪华的装潢风格 许达昌对培罗蒙店铺的装修投入很大,将其装修成双开间的西服店,当时上海还没有西服店肯投入高成本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寺路开设面积较大的店面,并进行豪华装修。许达昌开设的培罗蒙西服店共3层楼,1楼作为营业部,安装有落地大玻璃窗,展示西装样品,并接待顾客,为其量身、试衣,1楼与2楼之间安装有高级旋转楼梯;2楼作为裁缝工场,后面晒台搭工棚,可容20名裁缝师傅同时操作;3楼是许达昌自己的宿舍,方便其日常工作[4]。一流的地段与装潢,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同时培罗蒙不中不洋、中西结合的店名招牌也很醒目,打破了传统上以“仁”“泰”“亨”等吉祥字命名的做法,迎合了近代上海的开放风气,也是许达昌的独到之处。
2.3.3高品质风格定位 作为一家西服店,其核心内容还是高品质的产品。为此许达昌采用上等面料,通过精湛的工艺技术制作出款式新颖、质量上乘的培罗蒙西服,此西服一出便引领了上海滩的时尚风潮。同时许达昌还为每一位顾客量身定制了西装版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裁制,并在式样上兼顾时尚与经典。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培罗蒙风格,也就是“海派”西服的风格——“融合各派之所长、海纳百川自成一派”[16]。
许达昌自身技艺非常高超,并凭此闯荡出了一番事业,在培罗蒙西服店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不遗余力培育人才,希望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后继有人。许达昌倾尽心血,将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生、学徒,并要求他们苦练基本功,在不断重复训练中养成精巧娴熟的裁制技术。同时许达昌在生活和工作上严于律己,工作勤奋,生活上无不良爱好,以身作则,为店里的员工做了无声的示范[4]。在许达昌这里,不仅能学到怎么做衣服,还能学到如何做人。
作为一代宗师,许达昌深知每一位师傅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博采众长。因此他支持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创办西服工艺职业学校,派自己的徒弟去其他西服老师那里进一步深造,让他们既掌握自家师傅的技艺,也可学得众师傅的本领;既掌握实践经验,又掌握理论知识,由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西服事业接班人,其中戴祖贻、李佩鹤为众门生中的佼佼者[1]。戴祖贻是许达昌招收的第一个弟子,日本培罗蒙西服店则交给他管理。
许达昌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当时上海有一些从哈尔滨来的裁缝,之前专做俄国人生意,掌握了独特的西服裁剪技艺,但他们对工资待遇要求高,上海的西服店都不敢收留,唯有许达昌愿付高薪聘请。王阿福、沈锡海、鲍昌海、庄志龙、吴德才(前4人被业内称为“四大名旦”)等人都属于人才引进,他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西服与礼服的制作,有的擅长风衣的设计,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师[1]。他们高超独特的技术进一步保证了培罗蒙西服的品质,由此培罗蒙西服店如虎添翼、精英荟萃,经营业务拓展的同时品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许达昌本就手艺过人,又在王顺昌西服店当学徒阶段受过严格训练,后在做拎包裁缝时继续勤学苦练,练就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在自己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西装缝制的各个环节技艺都十分娴熟。
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求店里师傅的技术要精益求精,具体表现在“刀工、车工、烫工、手工”这4项工艺上。培罗蒙西服的制作工艺对这“四工”要求很高,具体见表1[1]。特别在“烫工”上,许达昌要求在裁剪和缝制前必须将面料喷水,并用熨斗烫干进行预缩处理后才能推门,推门后衣片必须冷却24 h,使其定型后再覆衬。而且他还规定熨斗不能直接接触到成品衣料,需在上面先覆盖一层干烫布,再放置一层湿烫布来去除灰尘和烫痕。培罗蒙师傅的手工巧妙绝伦,穿针引线手势灵活,做出来的西服外观轻盈,圆头饱满。
表1 培罗蒙的“四工”
除了好手艺之外,许达昌还讲究慢工出细活,力求完美。当时上海西服店制作一套西服普遍需5个人工(被称为“五工师傅”),而许达昌则规定培罗蒙要用6~8个人工(被称为“七工师傅”)来完成1套西服的制作,缝制时间长达60 h[1]。如此严格要求的结果就是,培罗蒙西服在外观上达到了一平、二服、三圆、四滑、五挺、六窝、七薄,不壳、不裂、不吊的效果,且久穿不走样[1]。这些努力得到了顾客的认可,也使培罗蒙发展不断壮大。培罗蒙西服制作技艺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也是后人对这种技艺与精神的肯定。
近代中国已经开始有了服装为人服务、服装造型以人体为依据的观点,在上海西服行业,这样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不同于古代的宽身服装,近现代服装以合身为主,服装人体尺寸测量由模糊到精确的转变是观念上的突破,而通过反复的试样与修正,服装裁剪与制作工艺也得到改善。一件好的西服,应当贴合人体;一件非常好的西服,应当还能修饰人体。许达昌及培罗蒙西服店的师傅们是以做一件非常好的西服为目标,他们在纸样、试样与工艺等环节都做到了以人为本。
3.2.1纸样制作 许达昌为顾客制作了一对一的纸样,即一个顾客一个纸样[4]。他根据客人的体型特征和尺寸,先在纸版上画片开裁,制作成西服各部位的样板,并在样板上编号的同时标注顾客的体型尺寸、穿着习惯、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当客人试样后,他会在纸样上先更正需要修改的部位和尺寸,再详细标注缝制过程中需注意的工艺步骤,从而保证顾客所定制西服的成品质量,使服装尽可能地满足穿着者个人的身体特征需求。
3.2.2多次试样 大多数的西服店只给顾客试一次样,而培罗蒙则采用了“毛壳”(半成品的衣服)加“光壳”(接近成品的样衣)的试样步骤[1]。顾客进行毛壳试样时,看到的是在推门后覆衬并用线临时缝合起来的西服半成品,一般只装了一只袖子,因而顾客在试穿时对衣服大小和长短的感受并不直观,会影响对最终成衣上身穿着效果的判断。而增加光壳试样这一步骤可以减少成衣的误差。光壳试样时西服的口袋、领子等重要部件已基本做好,顾客试穿时不仅可以弥补在初次试样时可能忽视的一些尺寸大小等问题,也可以及时纠正衣服在适体度上存在的局部缺陷,同时顾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提出其他改动意见。培罗蒙的师傅会根据这些需求对样衣进行仔细修正,兼顾服装的美观、得体与舒适性,直到顾客满意为止。两次试样更加精准,同时保证了顾客的主观能动性,使服装尽可能地展现出穿着者的独特气质。
3.2.3满足需求 当时上海有许多外国人喜欢到跑马厅里骑马,骑马就需要穿马裤。马裤有特殊的技术要求,要便于骑乘者双腿夹牢马背。培罗蒙师傅在裤子的大腿内侧加一层麂皮,且做得平直,同时适当收缩裤子小腿部位[2],穿着此马裤夹马背时毫不费力。
工匠在古代为手艺人,在现代指生产一线从事手工操作的工人、技师和工程师等。工匠精神的伟大使命是“造物”,其特质可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17]。中式传统服装均为手工缝制,尤其是镶、滚、刺绣等手工艺使服装不仅具备服用性能,更承载着艺术审美,折射出制作者的匠心。而随着近代西服传入中国,很多本帮裁缝开始改做西服,近代上海出现了融合传统工艺与外来技术、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派”西服,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在西装这个外来品种上结出果实。
培罗蒙西服作为中国老字号服装品牌延续至今,品牌的发展之路始终贯彻着创始人许达昌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民族品牌屹立不倒的核心支柱,值得当代服装高级定制品牌学习和借鉴。许达昌在经营西服店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吸取中西方服饰文化精髓,在西服裁剪上融会贯通,将中国传统服饰工艺中的纸样裁剪技术运用其中,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引进进口缝纫设备,其制作的西服立挺修身。汪道涵先生为培罗蒙题词“精益求精”[1],赵朴初先生为其题词“剪裁工巧,瞻视端严”[18],这些不仅是赞誉,也是培罗蒙西服、培罗蒙工艺与培罗蒙技师们工匠精神的写照。许达昌更是被美国《致富》杂志(1981年9月刊)称赞为“全球八大著名杰出裁剪大师”之一,全亚洲仅他一人获此殊荣[2]。
许达昌在1933年创办培罗蒙西服店,并在经营过程中敢为人先,通过饥饿营销的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在长期发展中注重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他对培罗蒙西服采取高端市场定位策略,将店址选在上海的黄金路段,店铺形象设计豪华时尚,产品款式新颖,质量上乘。许达昌在西服制作技术上更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西服制作的每个环节,除了精工细作体现出工匠精神外,他还在纸样的设计、试样的步骤和裁剪工艺等环节时刻注重以人为本。